颜德馨临床医学丛书——颜德馨医案医话集

颜德馨临床医学丛书——颜德馨医案医话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泉林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医案
  • 颜德馨
  • 临床医学
  • 传统医学
  • 医话
  • 病例分析
  • 中医临床
  • 医学史
  • 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希尔麦医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802318465
商品编码:1638476508
包装:01
丛书名: 无
开本:04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书名:颜德馨医案医话集【颜德馨临床医学丛书】

原价:38.00元

作者:胡泉林,王宇锋 主编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2-1

ISBN:9787802318465

字数:261000

页码:21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颜德馨医案医话集》内容简介:为了更好地总结、传承颜老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颜老传人和弟子历时两年将颜老的众多著述、学术成就和研究成果进行了重新整理、编辑,结集为《颜德馨临床医学丛书》出版。其中既有精辟阐述颜老“衡法”治则的《颜德馨论衡法》,又有完整体现颜老临床独特诊治体系的《颜德馨急性热病诊治从新》、《颜德馨内科学术经验薪传》;既有真实记录颜老精湛医术和临证经验的《颜德馨医案医话集》、《颜德馨临证实录》,又有深入解析颜老处方用药技巧、心得的《颜德馨方药心解》;既有生动介绍颜老养生抗衰观点、方法的《颜德馨谈养生抗衰》,又有专门载录颜老珍贵膏方经验的《颜德馨膏方精华》,可以说比较全面展示了颜老七十余年的临床医学成就,内容丰富,分量颇重,价值很高。

目录


上篇 颜德馨医案
第一章 外感病证
1.外感高热
2.冠心病合并外感
3.上消化道出血合并外感
4.经行外感
5.冠心病合并暑湿
6.疰夏
7.败血症
8.麻疹
第二章 心脑病证
1.冠心病
2.风湿性心脏病
3.心肌炎
4.顽固性心律失常
5.高血压病
6.中风
7.颅内血肿
8.脑卒中
9.老年性痴呆症
10.脑震荡后遗症
11.雷头风
12.舞蹈病
13.失眠
14.小儿弱智
第三章 肺系病证
1.慢性支气管炎
2.支气管哮喘
3.支气管扩张
4.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第四章 脾胃病证
1.食道静脉曲张
2.食道炎
3.糜烂性胃炎
4.胃切除术后升降失常
5.慢性结肠炎
6.急性肠炎合并中毒性休克
7.老年习惯性便秘
8.肠粘连
第五章 肝胆病证
1.肝硬化腹水
2.肝硬化腹水合并糖尿病
3.肝硬化脾功能亢进
4.重症肝硬化
5.乙型肝炎
第六章 肾系病证
1.慢性肾炎
2.尿毒症
3.前列腺炎
4.前列腺增生
5.阳痿
6.阴囊萎缩
7.左侧睾丸肿块
第七章 气缸津液病证
1.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3.血小板减少症
4.粒细胞缺乏症
5.慢性白血病
6.周围血象明显左移
7.异型输血
8.伏饮
9.悬饮
10.肥胖症
11.男性乳房发育
12.血精
第八章 血脉经络肢体病证
1.风湿热
2.静脉炎
3.多发性大动脉炎
4.下肢海绵状血管瘤
5.脉管炎
6.雷诺病
7.色素沉着
8.脱发
9.瘘病
10.血管瘤
第九章 头面五官肌肤病证
1.面瘫
2.运动神经元疾病
3.三叉神经痛
4.糖尿病合并眼底出血
5.过敏性鼻炎
6.耳源性眩晕
7.顽固性头痛
8.阵发性摇头不止
9.口腔溃疡
10.慢性咽喉炎
11.失音
12.白塞病
13.肉芽肿性唇炎
14.视网膜静脉阻塞
15.球后视神经炎
16.眼内出血
第十章 妇科病证
下篇 颜德馨医话
第一章 养生篇
第二章 临证篇

作者介绍


胡泉林,主任医师,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特聘委员。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对中医诊治心脑血管疾病、男科疾病、脂代谢紊乱等方面颇具心得。在中医药防治衰老、动脉硬化及血管硬化性脑病等方面进行临床研究,主编及参编著作多部,发表论文多篇。

文摘


序言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颜德馨临床医学丛书——颜德馨医案医话集 序言 在中医学璀璨的星河中,有一位医者,其医术精湛,学养深厚,他的名字便是颜德馨。颜德馨教授,当代著名中医内科、皮肤科专家,一生致力于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在中医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杂症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他的临床经验丰富,学思辨锐,所撰写的医案、医话,不仅是宝贵的临床实践总结,更是对中医理论的深刻阐释和创新应用。 《颜德馨临床医学丛书——颜德馨医案医话集》的编纂,正是为了系统整理、传承和弘扬颜德馨教授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本书精选了颜老一生中最为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医案,并收录了他对临床诊疗、医学理论、学术传承等方面的深刻见解与精辟论述。本书的出版,旨在为广大中医药从业者,特别是青年一代中医提供一个学习、借鉴、提升的宝贵平台,促进中医临床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第一部分:医案精选与解析 本书精心挑选了颜德馨教授在内科、皮肤科等多个病种的典型医案。这些医案不仅病情复杂,治疗过程跌宕起伏,更重要的是,它们集中体现了颜德馨教授在中医辨证论治方面的独特造诣。 内科疑难病案: 咳嗽、喘息类病案: 颜老对于久咳、哮喘等顽固性呼吸系统疾病,往往不拘泥于“治肺”,而是从脾、肾、肝等脏腑辨治。例如,一例久咳不已的患者,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治疗效果不佳。颜老通过细致的望闻问切,发现患者脾胃虚弱,湿痰内生,兼有肝郁气滞,遂以健脾化痰、疏肝理气之法,辅以止咳平喘,患者症状显著改善。通过此案,读者可以学习到颜老如何辨析咳嗽的标本缓急,如何抓住病机关键,如何灵活运用补肺、健脾、益肾、疏肝等多种治法。 消化系统病案: 颜老在治疗胃痛、腹泻、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时,强调“治胃必顾脾”。他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失调,必将累及全身。例如,一例长期胃脘胀痛、食欲不振的患者,虽经多种药物治疗,效果甚微。颜老辨为脾胃虚寒,肝胃不和,处方以温中健脾、疏肝和胃为主,并嘱咐患者注意饮食调养。数月后,患者胃痛消失,食欲大增。此案展现了颜老对脾胃病证结合的深刻认识,以及其用药的精准与平和。 心血管病案: 对于心悸、胸痹等病证,颜老同样注重整体观念。他认为心悸并非仅是心之病,常与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例如,一例心悸失眠,伴有头晕目眩的患者,颜老诊断为心肝血虚,肝阳上亢,以养血柔肝、滋水潜阳之法调治,患者诸症得以缓解。在治疗胸痹时,颜老善于辨析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等不同证型,并能根据患者体质和病程进展,调整方药,达到通阳散结、行气活血的目的。 其他内科杂病: 颜老在治疗失眠、眩晕、疲劳综合征、水肿等疑难杂症时,同样展现了其高超的临床智慧。他能够从细微之处洞察病机,从纷繁的症状中理出头绪,并通过精巧的方药组合,达到“手到病除”的神奇效果。 皮肤科病案: 湿疹、银屑病等疑难皮肤病: 颜德馨教授在中医治疗皮肤病方面,享有盛誉。他认为许多皮肤病,如湿疹、银屑病、带状疱疹等,其根源在于体内湿热、血虚风燥、瘀毒内蕴等。他提出的“辨证论治、内外兼治、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思路,对于提高皮肤病疗效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一例顽固性湿疹患者,全身瘙痒难忍,夜间尤甚。颜老辨为湿热蕴结,血虚风燥,以内服清热利湿、养血润肤之方,外用祛湿止痒之膏剂,同时指导患者调整饮食,避免辛辣刺激。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瘙痒明显减轻,皮损逐渐消退。 痤疮、黄褐斑等损容性皮肤病: 对于这些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皮肤病,颜老同样注重从内调理。他认为痤疮、黄褐斑等,常与脏腑功能失调,特别是肝郁、脾虚、肾虚等有关。通过疏肝解郁、健脾益气、补肾养血等方法,结合外用中药面膜、药浴等,达到疏通经络、改善气色、净化肌肤的效果。 每一篇医案,都详细记录了患者的初诊、复诊情况,包括病史、脉象、舌象、症状变化以及处方用药等。颜老不仅提供了完整的治疗过程,更在案后附有深入的解析,阐述了辨证依据、立法遣药的思路、病机演变的分析以及对治疗效果的总结。这些解析,如同医学的“灯塔”,为读者指明了学习的路径,启发了对中医理论的深入思考。 第二部分:医话精萃与思想洞见 医话部分,汇集了颜德馨教授在不同场合发表的精彩论述,以及他对中医临床、理论、教学等方面的深刻思考。这些论述,语言精炼,寓意深刻,充满智慧。 关于中医辨证论治的艺术: 颜老在医话中反复强调“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他认为,辨证是论治的基础,只有准确辨证,才能制定出切合病情的治疗方案。他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四诊合参”的重要性,强调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法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如何从错综复杂的症状中,抓住主要矛盾,明确病机。他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生动地阐述了在辨证过程中,如何做到“得意忘形”、“见微知著”,以及如何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关于中西医结合的探索: 颜老是中西医结合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并非简单地将中西医割裂开来,而是主张在尊重各自理论体系和优势的基础上,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在医话中,他分享了自己如何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西医的检查手段,以及如何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发挥中医药在整体调节、扶正固本方面的独特优势。他认为,中西医结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提高疗效,减轻痛苦。 关于中医药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颜老对传统中医理论有着深厚的理解,同时又不拘泥于陈规,勇于创新。他在医话中,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中的某些理论进行了独到的解读,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例如,他可能在关于“寒”与“热”、“虚”与“实”、“表”与“里”的辨证上,提出了更具时代特色的见解。他鼓励后学者要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推动中医药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关于临床经验的总结与传承: 颜老非常重视学术传承,他撰写的医话,也包含了大量关于如何总结临床经验、如何进行学术交流的宝贵建议。他鼓励年轻医生要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辨证能力和用药水平。他强调,学习中医,不仅要读经典,更要多看医案,多跟师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升华。他认为,优秀的医案和精辟的医话,是中医传承的重要载体。 关于医德医风的感悟: 颜老在医话中,也常常流露出其崇高的医德情怀。他强调,医者仁心,要时刻把患者的健康放在首位,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医术和医德。他分享了许多感人的医患故事,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医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三部分:颜德馨教授学术思想体系概述 本书的编纂,不仅是简单的医案和医话汇集,更是对颜德馨教授学术思想体系的一次系统梳理。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深刻体会到颜老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术精髓: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有机统一: 颜老始终坚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统一的整体观,并将此理念贯穿于临床辨证施治的各个环节。他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人体内部阴阳失衡、脏腑功能紊乱,以及外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诊治疾病时,必须全面考察患者的体质、情志、饮食、起居等,才能抓住病机的根本。 病证结合与标本兼顾的灵活运用: 颜老在临床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病”与“证”的复杂关系。他能够清晰地辨析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又能准确地把握疾病在某一阶段的证候特征。他善于在治疗中,根据疾病的缓急轻重,灵活运用“标本兼顾”的原则,既要祛除疾病的表象症状,又要着眼于调整人体内部的失衡状态,从而达到标本同治、巩固疗效的目的。 中西医优势互补的创新理念: 颜老并非排斥西医,而是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有效途径。他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同时,在治疗上,善于发挥中医药在调理机体、提高免疫力、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优势。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并非简单的药物叠加,而是将两者有机融合,形成协同效应,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学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担当精神: 颜老一生致力于中医事业的传承与发展。他不仅将自己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学者,更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临床实践的探索。他鼓励年轻人要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语 《颜德馨临床医学丛书——颜德馨医案医话集》的问世,对于中医药界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本书内容翔实,论述深刻,充分展现了颜德馨教授高超的临床技艺、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崇高的医德情怀。我们相信,本书的出版,必将激励更多的中医同仁,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学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书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凝结着颜德馨教授对医学的敬畏之心和对生命的关爱之情。我们殷切希望,本书能够成为广大中医爱好者和从业者的良师益友,在阅读中获得启迪,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共同谱写中医药事业更加辉煌的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有一种浑然天成的“大家风范”,读起来让人心悦诚服。它不像现代许多速成读物那样急于展示“绝招”或“独家秘方”,而是非常注重对整体病机、个体差异的体察。我最欣赏的是其中对一些常见病症的“反常识”处理方式。比如,对某些体质偏虚弱的患者,别人可能一味温补,但书中记载的几例却采用了别出心裁的“寓攻于补”或“反佐之法”,初看让人费解,细读后方知其妙在顺应了患者体内的邪正交争的微妙状态。这种需要深厚功力才能施展的辩证手法,被记录得清晰而有条理,让我们这些后学者能一窥顶尖高手的临床智慧是如何炼成的。书里的文字是平实的,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医学的执着,是任何高科技手段都无法模拟和替代的。每读完一篇,总感觉自己的心境也沉静了许多,对“医者仁心”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评分

坦白说,我这本书是经人推荐才买的,原本担心里面会充斥着太多陈旧的、不适应当代社会病症的案例,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书中对许多病案的分析,放在今天来看,其核心的辨证思路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例如,书中对“湿热内蕴”导致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论述,尽管当时可能没有这个现代病名,但其对中焦升降失职、湿邪留恋的分析,与现代医学对代谢综合征的某些理解不谋而合。而且,书中对“汗法”和“下法”的掌握与应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展现了如何在一个整体框架下,精准地调动人体的自愈能力。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关于望诊、闻诊的侧重描述,那些细微的面色变化、气息的深浅,都成为了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这些都是在许多流水线式诊疗中容易被忽略的细节。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优秀的医学著作,其价值在于捕捉事物不变的规律,而非追逐时髦的名称。

评分

简直是中医临床思维的“活教材”啊!我之前总觉得理论知识学了不少,但一到实际操作就手忙脚乱,看到书里那些复杂病机的分析,简直是茅塞顿开。特别是那些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的医话部分,简直是字字珠玑。比如关于“情志与脏腑”关系的论述,不只是简单地将情绪对应脏腑,而是深入剖析了气机升降在情绪波动中的具体体现,这比书本上抽象的理论要深刻太多了。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几则关于“疑难脾胃病”的案例,处理思路非常谨慎,每一步加减都像是走钢丝,精确到毫厘,体现了老中医那种“治病如烹小鲜”的谨慎与从容。这些记录下来,不仅是文献资料,更是一种宝贵的临床经验的传承载体,我甚至已经开始尝试将其中一些处理原则应用到我自己的日常诊疗中了,虽然火候还远远不及原作者,但方向感明确了许多,不再像以前那样盲人摸象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填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巨大鸿沟。

评分

对于一个长期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的人来说,这套丛书提供的价值远超一般参考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自身临床思维中的盲点和局限性。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反向思维”的运用,即在所有常规方法都失效后,如何大胆而审慎地尝试那些看似悖论的治疗方向。书中记录的几例起死回生的案例,无一不是建立在对病机复杂性、人体潜能的深刻洞察之上。这些医话不仅是经验的总结,更是一种治学态度的体现——永不满足于表面的现象,而是要穷究其里的病理根源。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我手里正在看的病历,反复推敲当时的处理是否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这种深度交互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我的临床敏感度。这本书,无疑是老一辈医学家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值得反复研读,常读常新。

评分

这本厚厚的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那质朴的字体就透着一股子老派医家的沉稳劲儿。我本来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的,想看看那些流传下来的医案到底是怎么个回事,但翻开第一页我就被那些曲折的病史描述给抓住了。它可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而是像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先生娓娓道来,把那些曾经的疑难杂症、生死一线的较量,都变成了眼前鲜活的故事。里头对病家情绪的捕捉,对病情转折点的细腻描摹,真是让人拍案叫绝。记得有篇关于久咳不愈的论述,几乎把所有已知的方剂都列了个遍,然后才娓娓道出真正有效的那个“灵机一动”的用药思路,那种柳暗花明的豁然开朗感,比读小说还过瘾。看得出来,作者在记录这些案例时,是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不仅记录了“用什么药”,更记录了“为什么这么用”,那种深层的辨证逻辑,才是真正的精华所在,让人感觉仿佛隔着时空,与那位医者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学术交流。读完后,总觉得自己的中医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一个新的格局,看待疾病的角度也变得更加全面和立体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