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团体心理游戏设计与案例
定价:35.00元
作者:杨敏毅,鞠瑞利
出版社:希望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537948227
字数:
页码:3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59kg
编辑推荐
杨敏毅、鞠瑞利著的《团体心理游戏设计与案例》是一本在坚实的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建立在长期实践经验基础上的有针对性、操作性、指导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用书,不但适用于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同时也对社区、企业及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团体活动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内容提要
游戏是一种能启发个性、自我创造的教育方式。团体心理游戏活动充分运用“教育无痕”的理念,使参与者轻松地参与体验、深层地反思与感悟、真实地收获与成长。杨敏毅、鞠瑞利著的《团体心理游戏设计与案例》具有针对性、指导性、操作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用书,不仅适用于学生团体心理训练,同样适用于教师的团体心理辅导培训,也可以广泛用于部队、机关、企业、社区等单位开展团体心理活动。
目录
一  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环境适应篇
  有缘相识
  寻人行动
  个性名片
  松鼠搬家
  多元排队
  放松游戏
  蜈蚣翻身
  寻找归属
二  放我的真心在你手心——沟通交往篇
  变形虫
  我说你画
  盲人旅行
  *佳配图
  我说你剪
  风雨同行
  找**
  人体拷贝
三  众人划桨开大船一竞争合作篇
  啄木鸟行动
  广告设计
  圈之魅力
  解开心结
  同舟共济
  造房子
  巧渡小河
  穿越沼泽地
四  识得庐山真面目——自我意识篇
  画自画像
  百花园
  音乐与意象
  我要
  留舍*爱
  价值拍卖
  背后留言
  搜索目标
五  一切皆有可能——创新实践篇
  卖梳子
  遵从指导
  心中的塔
  传球夺秒
  比比谁高
  高空飞蛋
  畅想拼图
  平面魔方
六  坚持就是胜利——意志责任篇
  举手仪式
  突出重围
  护蛋行动
  手指力量
  祝福花篮
  接受现实
  承担责任
  信任后仰
七  做智慧的学习者——学习管理篇
  时间分割
  于无声处
  时装秀
  用途无限
  资源共享
  寻找变化
  一分钟的价值
  集思广益
八  聆听心灵的声音——心灵成长篇
  走出舒适圈
  收获糖弹
  看我走过来
  规则的意义
  寻宝记
  心灵电报
  感恩父母
  命运之牌
附:上海市七宝中学“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教师团体心理培训介绍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第三段评价: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章节划分逻辑清晰,从基础概念过渡到具体操作,层层递进,显示出作者对教学或培训体系的构建有着独到的见解。我可以想象,它非常适合作为某些专业培训课程的教材使用。但美中不足的是,在案例的呈现上,感觉略显“理想化”和“模板化”。每一个案例的结局似乎都过于圆满,参与者的反馈也总是那么积极正面,这与我实际接触到的团体工作经验有所出入。现实中的团体,充满了抵抗、沉默、以及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我更希望看到一些未经修饰的、充满张力的真实记录,比如:当某个核心成员突然离场时,团体如何应对?或者,当一个预设的游戏环节因为参与者的情绪低落而不得不中断时,引导者该如何灵活应变?如果这些“意外”和“不完美”也能被纳入讨论范畴,这本书的指导价值将会指数级增长,因为它能帮助我们准备好面对真实世界的复杂性。
评分第四段评价: 这本书的篇幅适中,排版疏密得当,但有一个地方让我感到有些困惑:它似乎在“技术层面”和“哲学思辨”之间摇摆不定。一方面,它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指南,教你如何布置场地、如何计时、如何提问;另一方面,它又零星地插入了一些关于“人本主义核心价值”的宏大论述。问题在于,这些宏大的理论似乎没有被有效地融入到具体的操作步骤中去。换句话说,如果我不具备扎实的心理学背景,我可能会在理论的深度和操作的细节之间感到脱节。我更期待的是一种深度融合的写作方式,让每一次具体的“提问”背后,都能看到坚实的理论支撑,让每一个“活动设置”都是对某种核心信念的践行。目前的这种分割感,使得这本书在定位上略显模糊,它既不够像一本严谨的学术专著,又不够像一本完全侧重实操的“工具箱”。
评分第五段评价: 我注意到书中有一部分内容似乎着重强调了“创造力”和“趣味性”在团体中的作用,这确实是提升参与度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在探索这些有趣的游戏时,我个人认为对“伦理边界”的讨论深度还远远不够。在设计任何涉及个人隐私或情绪深层挖掘的活动时,保密协议的签署、知情同意的获取、以及风险评估的流程,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这本书虽然提到了“安全感”的重要性,但似乎更多是从心理气氛的角度去描述,而较少从法律和职业规范的角度进行强制性的提醒和案例分析。对于新手引导者来说,他们最容易犯错的往往不是活动设计本身,而是对“不可逾越的红线”认识不清。因此,我强烈建议作者能在后续修订中,加入专门的章节,详尽地阐述在不同敏感议题下,引导者必须遵循的伦理准则和自我保护机制,确保我们在追求趣味性的同时,不以牺牲专业性和安全性为代价。
评分第二段评价: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平实,几乎没有使用任何高深莫测的学术术语,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转化为日常可理解的语言,这一点值得称赞。读起来毫不费力,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咨询师娓娓道来他的实践心得。然而,这种过度“亲民”的倾向也带来了一个小小的遗憾——部分关键概念的阐释略显单薄。例如,在讨论“冲突解决”这一模块时,我感觉作者只是简单地介绍了几种技巧,但对于这些技巧背后的情感阻力、文化差异如何影响其应用,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我希望看到更多的“灰色地带”的讨论,因为现实中的团体干预,往往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模棱两可的状态。如果这本书能加入更多关于“失败案例的复盘”或者“干预无效时的应对策略”,那它将更具指导意义,成为一本真正实用的案头参考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介绍层面。
评分第一段评价: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人眼球,那种色彩的搭配和封面的排版,简直就是为心理学爱好者量身定做的视觉享受。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阅读起来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不过,我个人更关注的是内容深度,而不是外在包装。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前沿的理论框架,或是对现有团体动力学理论进行一次深刻的梳理和批判性反思。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仅仅停留在“工具书”层面的作品,很难真正抓住读者的心。我希望看到作者能大胆地提出一些颠覆性的观点,或者至少是对传统方法的细微但关键的改进之处。如果只是罗列一些耳熟能详的活动,而缺乏对“为什么有效”和“在什么情境下失效”的深入剖析,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期待的不仅仅是“怎么做”,更是“为什么这样做”。整体来看,它在视觉传达上是成功的,但内容上仍有待进一步的挖掘和提升,希望后面的章节能给我带来惊喜,否则,它可能只是一本精美的“花架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