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故事

艺术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贡布里希,范景中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西方艺术
  • 艺术欣赏
  • 绘画
  • 雕塑
  • 建筑
  • 艺术流派
  • 艺术理论
  • 文化艺术
  • 艺术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悦读时代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美术出版社
ISBN:9787807463726
商品编码:2232149823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艺术的故事

定价:280.00元

作者:(英)贡布里希,范景中

出版社:广西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4-01

ISBN:9787807463726

字数:

页码:68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603kg

编辑推荐








《艺术的故事》被誉为“西方艺术史的圣经”。自2008年出版中文版后,已第四次重印。与之前的版本完全相同。


在那项帮助人们熟悉艺术的事业中,《艺术的故事》是一部之作。我无法表达自己对于这一新版本的赞美之情。设计优雅,图文辉映,插图悦目赏心,文字清晰闪光;所有这一切,使新版熠熠生辉。此书值得一读再读,就像美酒佳酿那样,愈加品赏,愈觉其味隽永。
——美国国立艺术馆馆长卡特·布朗,1995年
我们这一代的每一位艺术史家,其思考绘画的方式都几乎是由贡布里希塑造成形的。我在15岁时阅读了《艺术的故事》,从此以后就像干百万人一样,仿佛被授予了一幅国度的地图,凭此可以信心百倍地深入探索,无须担心走入歧途。
——英国国立美术馆馆长尼格格雷戈,1995年
贡布里希爵士的《艺术的故事》就像《蒙娜·丽莎》一样,饮誉世界,把知识和享受传给人们。
——法国卢佛宫馆长皮埃尔·罗森伯格,1998年



内容提要


《艺术的故事》概括地叙述了从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1997年三联版《艺术的故事》后,英国费顿出版社授权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也是国内合法授权的版本。

目录


作者介绍


恩斯特·贡布里希爵士(Sir. Ernst Gombrich)(1909——2001)生于维也纳,并在维也纳大学攻读美术史。1936年移居英国,进入伦敦大学瓦尔堡大学。曾任牛津大学斯莱德美术讲座教授,哈佛、康奈尔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并于1972年被英王授封勋爵。主要学术著作有《艺术的故事》《秩序感》《象征的图像》等。贡布里希善于以简明晓畅的语言来表达严肃的题目,以便初入门者能轻松学习。
范景中,195111月生于天津。1977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1979年入浙江美术学院攻读艺术理论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先后任《美术译丛》和《新美术》主编、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图书馆馆长、出版社总编等职。
杨成凯,笔名林夕。1941年生,山东招远市人。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系,获硕士学位。1981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任至研究员。学术活动范围广泛,在语言学理论、汉语语法、文学艺术、目录版本、古籍整理等领域都有著述发表。尤为倾心中国古文献收藏和研究,现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汉语语法理论研究》,其他论著见有关专业刊物。

文摘






序言



《文明的熔炉:横跨欧亚的贸易、冲突与思想碰撞》 导言:历史的脉动与地理的交织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领域的精深探究,而是以宏大的历史地理视角,审视自古代文明曙光至近现代转型期,横跨欧亚大陆的广袤空间内,人类社会如何通过物质的流动、思想的交锋以及权力的博弈,共同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复杂世界图景。我们试图揭示的,是那些驱动历史前行的“看不见的力量”——贸易路线的兴衰、瘟疫的传播、技术的扩散与信仰的渗透。 第一部分:起源与连接——早期交流的雏形(公元前3000年 – 公元500年) 第一章:河流与初次互动 聚焦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这三大早期文明的内部发展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初步影响。重点探讨灌溉技术、文字的独立起源及其在不同区域传播的差异性。我们考察了早期跨越沙漠和山脉的局部性贸易网络,如阿富汗的青金石贸易,如何标志着不同文化区域之间有了初步的物质连接。 第二章:草原的血液与海洋的呼吸 本章细致描绘了欧亚大草原上游牧民族(如斯基泰人、匈奴的前身)对定居文明产生的持续性压力与刺激。他们的迁徙活动不仅是军事冲突,更是技术(如冶金术、马镫)和文化的载体。同时,本书深入分析了地中海和印度洋早期航海贸易的成熟,如腓尼基人的殖民扩张和亚历山大帝国东征带来的希腊化文化与东方宗教的融合。重点分析了丝绸之路早期形态的萌芽——那是关于奢侈品和信息交换的脆弱通道。 第三章:轴心时代的思想地震 探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在欧亚大陆的不同地理节点上,人类思想如何“觉醒”并形成影响深远的哲学和宗教体系。从雅典的理性思辨,到孔孟的伦理构建,再到印度的奥义书和释迦牟尼的教诲,这些思想体系的地域性产生及其后续的内部演化。我们特别关注这些思想如何在不同文明的接触点上被“翻译”和“吸收”的过程,例如,印度佛教向中亚和中国的传播路径及其在适应本土文化时发生的结构性变化。 第二部分:帝国的扩张与全球化雏形(公元500年 – 公元1450年) 第四章:秩序的重建与中介力量 考察了古典帝国崩溃后,新权力结构的形成。拜占庭的继承者角色,伊斯兰世界的崛起及其在连接东西方贸易网络中的关键作用。伊斯兰教的迅速传播并非单纯的宗教运动,而是高效的商业法制、统一的货币体系以及对既有知识(如古希腊数学、印度数字系统)的系统性整合。详细描述了唐宋时期中国的经济活力及其对世界贸易的巨大吸引力。 第五章: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 本章是全书的核心之一,专注于陆地和海洋贸易路线的全面繁荣。我们不仅讨论了商品(丝绸、香料、陶瓷、贵金属)的流动,更着重分析了商品背后的“技术包”和“病菌包”。例如,中国的造纸术和火药如何沿贸易线向西传播;以及恐怖的黑死病(鼠疫)如何借助蒙古帝国的统一和商路的畅通,从亚洲腹地席卷欧罗巴,造成历史性的社会重构。 第六章:跨文化知识的交汇点 探讨中世纪世界中,那些充当知识“中转站”的城市和区域。西班牙的科尔多瓦、中亚的布哈拉和撒马尔罕、以及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堡,如何成为保存、翻译和发展古代遗产的关键枢纽。重点分析了阿拉伯学者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重新阐释,以及其对欧洲中世纪晚期思想复兴(如经院哲学)所产生的间接但决定性的影响。 第七章:草原帝国的遗嘱 分析蒙古帝国在13世纪建立的短暂但影响深远的“大一统”格局。这种空前的政治统一如何在短期内极大地促进了欧亚大陆的物质和信息交流,但也同时加速了文化和病理因素的混合与扩散。探讨了游牧民族的军事组织和行政经验如何被定居文明吸收和改造。 第三部分:航路的重塑与文明的转向(公元1450年 – 公元1800年) 第八章:地理大发现的驱动力 阐述了15世纪末欧洲航海技术的进步及其背后的经济、宗教和社会驱动力。重点分析了火药技术(源自中国,经中亚传播)在欧洲的本土化改造,以及对更高效的跨洋贸易路线的迫切需求。本书审视了“新世界”的发现对欧亚大陆物质平衡的冲击,尤其是美洲白银涌入亚洲,如何深刻影响了明清两代的财政结构和贸易结算方式。 第九章:全球交换的代价 深入探讨了哥伦布大交换(Columbian Exchange)的复杂后果。这不仅仅是物种的交换(马铃薯、玉米、烟草的传播),更是不可逆转的人口、疾病和劳动力的流动。详细分析了跨大西洋奴隶贸易对非洲社会结构和人口构成的毁灭性影响,以及这一贸易体系如何成为支撑早期全球化资本积累的关键要素。 第十章:帝国的边疆与内部张力 考察了奥斯曼帝国、萨法维帝国和莫卧儿帝国的巩固与治理模式。这些区域性帝国如何在与欧洲新兴海洋力量的贸易竞争中寻求平衡,同时内部消化着来自草原、沙漠和海洋的各种文化与技术输入。分析了在印度和东南亚,本地商品(如棉花、茶叶)如何被卷入欧洲主导的全球市场,从而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结论:历史的连续性与断裂点 全书总结了欧亚大陆在数千年间,如何在贸易、冲突和思想的持续互动中,逐渐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的“大系统”。强调了技术、疾病和思想的流动,往往比政治边界的变迁更具持久的历史意义。本书并非简单的编年史,而是力图揭示地理空间如何塑造人类的命运,以及在不同文明的交汇与冲突中,现代世界的复杂性是如何被一步步铸就的。我们看到,每一次看似孤立的局部事件,都可能是横跨大陆的宏大历史网络中的一个关键节点。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工具书,但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高潮迭起,让人根本停不下来。特别是关于印象派的章节,作者对光线如何成为主角的描述,简直是神来之笔。她巧妙地将莫奈在吉维尼花园里的创作心境,与当时巴黎社会对“瞬时性”的迷恋联系起来,那种环境对艺术创作的塑造力量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未完成感”的解读,她认为那种未完成正是现代艺术的开端,是对传统学院派的有力反叛。读完后,我才明白,印象派不仅仅是户外写生那么简单,它是一场关于视觉感知和科学的革命。书中的排版和图片质量也值得称赞,那些标志性的作品插图清晰锐利,色彩还原度非常高,配合文字阅读,体验感倍增。

评分

这份阅读体验,与其说是看了一本艺术史著作,不如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奇妙旅行。我对其中关于文艺复兴早期,特别是乔托在壁画复兴方面所做的努力,印象极其深刻。作者没有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术语,而是用了一种非常具象化的方式来描述“立体感”是如何被重新发现并注入到二维平面中的。她将艺术史的脉络梳理得极其清晰,仿佛每一位艺术家都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到让人惊叹。尤其让我着迷的是对北方文艺复兴的探讨,与意大利那种宏大叙事不同,这本书深入挖掘了那些佛兰德斯画家长达几个世纪对油画媒介的钻研和对日常细节的执着。那些关于颜料配方、底子处理的描述,虽然技术性强,但被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让一个完全不懂绘画技法的人也能感受到那种匠人精神的伟大。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美”的边界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局限于欧洲艺术的中心地带,而是花费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那些被主流叙事遗漏的声音。我对其中关于拜占庭艺术和早期伊斯兰装饰艺术的章节尤其感到震撼。作者并没有将它们视为“异域文化”进行简单的介绍,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文化背景下,艺术如何服务于精神信仰和权力结构。例如,对于马赛克艺术中那种“非自然主义”风格的解读,不是简单地归结为技术限制,而是深刻地阐释了它作为通往神圣空间的媒介的意义。这种宏大视野和对细节的兼顾,让这本书的深度远超一般的入门读物。它迫使我跳出“从达芬奇到毕加索”的线性思维定式,去思考不同文明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图像”和“象征”的建构方式,非常具有启发性。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关于20世纪以后的艺术发展,处理得极其精彩和大胆。作者处理抽象表现主义和波普艺术之间的断裂与联系时,逻辑清晰得令人称奇。她没有回避艺术在进入观念化阶段后所引发的争议和混乱,反而将其视为人类创造力寻求新出路的必然过程。我特别喜欢她对杜尚的“现成品”的分析,那段文字几乎可以算得上是哲学思辨了,它探讨了艺术的本质是否在于“作者的意图”而非“手工的技艺”。这种探讨不仅限于艺术圈内部,而是上升到了对现代社会文化现象的深刻反思。整本书读下来,最大的收获是,艺术史不再是僵硬的年代划分,而是一条充满张力、不断自我否定的、鲜活的生命河流。读完后,我感到自己对当下正在发生的艺术创作也多了一层理解和敬畏。

评分

天哪,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色彩和光影理解的一扇全新的大门!我一直以为自己对那些古典大师的作品算是略知一二,但读完这本书后,才发现自己之前看到的都只是皮毛。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不仅仅是对某幅画作的表面描述,而是深入到了画家创作时的心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比如,她对委拉斯开兹在《宫娥》中处理空间层次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我记得有一段讲到巴洛克艺术中那种戏剧性的光影对比,用词极其生动,仿佛我能亲眼看到那些光线是如何从天花板射下来,打在人物的绸缎上的。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你一步步探索艺术的秘密花园。我甚至开始重新审视我以前不太喜欢的某些流派,比如洛可可,作者用一种非常理解的视角去解读了那种看似轻浮背后的精致与复杂。读完后,我再去美术馆,那种“看画”的体验完全不一样了,我不再只是“看”到了一幅画,而是“读”到了一个时代的故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