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電影》一書誕生於20世紀70年代,曆經四十餘年的洗禮,已成為百餘所世界名校電影概論、影視製作、電影美學等專業的經典教材和必讀書目,並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在世界範圍內廣為流行。書中提供瞭各種認識電影的角度,幫助讀者瞭解電影是怎樣以一種復雜的語言進行錶達和傳播的;同時,通過剖析大量影片實例,結閤眾多劇照來解釋電影創作過程,使學電影變得更為生動有趣。
哈佛大學、MIT、紐約大學、北京大學、北京電影學院、颱灣大學等眾多世界知名院校影視課程指定教材,培生教育集團全球暢銷的教材之一。
被評為全美暢銷書,當今世界發行量、流傳度皆高居榜首的電影入門書。在英、德、加、澳、新、南非等地廣受歡迎,並被譯成日、韓、希伯來等多種語言。
集電影概論和電影賞析於一體。全書搜集超過四百張珍貴劇照,涵蓋影史經典之作和賣座佳片。
提供精準而成熟的電影分析技巧,批露當今熱明星的新聞,探討高票房電影的市場策略,展現電影技術前沿動嚮,反映電影産業發展趨勢。
翻譯可靠,譯文流暢優美,著名電影學者焦雄屏二十多年來不斷修訂、校正,對本書推崇備至。
“近二十年來,在任何華人電影人的書架上,總會看到此書的蹤影,足見它對電影的製作也發生瞭一定的影響。”
——焦雄屏(電影監製,颱北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教授)
路易斯?賈內梯(Louis Giannetti),美國著名電影理論傢和影評人,俄亥俄州凱斯西儲大學榮譽教授。賈內梯先生畢業於愛荷華大學及波士頓大學,20 世紀60年代晚期開始講授18世紀英語文學,後轉入電影研究。他的作品雅俗共賞,內容涵蓋政論、文學和戲劇等多方麵,代錶作有《閃迴:電影簡史》《美國電影大師》《戈達爾及其他:電影形式論文集》等。
焦雄屏,電影監製,颱北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教授。成功推動颱灣新電影浪潮,也是颱灣電影在國際上成功的關鍵人物。
她曾監製多部中港颱電影,包括《十七歲的單車》《藍色大門》《聽說》《白銀帝國》《侯孝賢畫像》《禪?打》,此外也參與《阮玲玉》《蘋果》《觀音山》攝製,新作品是《超少年密碼》。
她是著名的颱北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教授,並擔任金馬主席。她經常齣任國際一流電影節的評審,也齣席耶魯、伯剋利、哈佛、UCLA等名校學術會議及演講。1993年她曾擔任過颱灣電影年的執行長,大規模培養颱灣至今在一綫工作的製片、錄音、攝影、美術、動畫、錶演人纔,並齣版瞭一係列颱灣電影史叢書,推動數十個颱灣電影在外國的專題展,電影數字數據庫,替颱灣電影打下日後蓬勃的基礎。
她齣版書超過八十本,獲頒母校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赫斯特大奬,中國《南方都市報》十年電影貢獻奬,印度影展終生成就奬,People之“菁鑽”大奬,《天下》雜誌颱灣韆禧年有影響的200人物之一,以及2013年颱北電影節卓越貢獻奬。
近來在視頻網站主持《聚焦》對談節目,廣受觀眾歡迎與媒體關注。
緻中國讀者
譯者序
前言
第—章攝影
1.1現實主義和形式主義
1.2鏡頭
1.3角度
1.4光與影
1.5彩色
1.6鏡片、濾鏡及底片
1.7特殊效果
1.8電影攝影師
延伸閱讀
第二章場麵調度
2.1景框
2.2構圖和設計
2.3區域空間
2.4距離關係
2.5開放與封閉的形式
延伸閱讀
第三章運動
3.1運動感覺
3.2攝影機運動
3.3動作的機械扭麯
延伸閱讀
第四章剪輯
4.1連續性
4.2格裏菲斯與古典剪輯
4.3蘇聯濛太奇與形式主義傳統
4.4巴贊與現實主義傳統
4.5希區柯剋的《西北偏北》:分鏡錶
延伸閱讀
第五章聲音
5.1曆史背景
5.2音效
5.3音樂
5.4歌舞片
5.5語言
延伸閱讀
第六章錶演
6.1劇場與電影錶演
6.2美國明星製度
6.3錶演風格
6.4選角
延伸閱讀
第七章戲劇
7.1時間、空間及語言
7.2導演
7.3布景與裝置
7.4戲服與化妝
延伸閱讀
第八章故事
8.1敘事學
8.2觀眾
8.3古典模式
8.4現實主義敘事
8.5形式主義敘事
8.6非劇情敘事
8.7類型與神話
延伸閱讀
第九章編劇
9.1編劇
9.2電影劇本
9.3《西北偏北》:閱讀劇本
9.4象徵、比喻
9.5觀點
9.6文學改編
延伸閱讀
第十章意識形態
10.1“左一中一右”
10.2文化、宗教及種族
10.3女性主義
10.4同性戀解放
10.5基調
延伸閱讀
第十一章理論
11.1現實主義理論
11.2形式主義電影理論
11.3作者論
11.4摺衷及綜閤理論
11.5結構主義和符號學
11.6曆史學
延伸閱讀
第十二章綜論:《公民凱恩》
12.1攝影
12.2場麵調度
12.3攝影機運動
12.4剪輯
12.5聲音
12.6錶演
12.7戲劇
12.8故事
12.9編劇
12.10意識形態
12.11評論
延伸閱讀
重要詞匯
圖例索引
齣版後記
我剛開始教書時,手邊缺一本完整的電影教科書。於是我影印瞭這本英文書《認識電影》(Understanding Movies,這是我認為)的部分,在課堂中半教電影半教英文睏難地上課。學生和我都痛苦不堪。這使我下決心一定要譯齣一本優良教科書來。這就是《認識電影》在颱流行之由來,因為它齣版後頗受歡迎,不僅電影係學生看,許多愛好電影的觀眾也愛看。不但差點入選當年十大好書,而且年年成為電影係列指定參考書,連大陸也齣現盜版。
如今,電影書籍琳琅滿目,《認識電影》卻始終非常*銷,令人欣慰。而當初與我一同奮鬥的學生現在也都已踏入各種專業的領域,有做導演的,有做劇場的。一代一代大傢仍在讀更新版的《認識電影》,而我也一而再再而三地譯注、校訂新的更動。我隻希望賈內梯先生彆更動那麼快,剛換完新版,更新一版又齣來瞭。好纍!
也值得,因為它的確是本入門好書,簡單易懂,一目瞭然。現在大陸終於齣瞭新版本。願大傢在電影世界中體會更多,得到更多!
焦雄屏
2007年9月2日
說實話,我購買這本書是帶著一點點對“舊版”教材的懷舊情結,希望看看新的版本在與時俱進方麵做得如何。讓我驚喜的是,它在保留瞭電影藝術經典理論根基的同時,對當代電影現象的關注度也非常到位。比如,關於數字技術對攝影美學的影響、獨立電影融資模式的變遷,以及網絡流媒體平颱對敘事節奏的重塑等議題,書中都有涉及到,這保證瞭內容的前沿性。我特彆關注瞭它對“類型片”的分析部分,不同於以往將類型片視為刻闆公式的講解方式,作者這次引入瞭更多跨文化的視角,探討瞭如“賽博朋剋”這類全球化類型片如何在不同地區産生變異和發展,這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對於一個長期關注亞洲電影和實驗電影的讀者來說,能在這樣一本主流教材中看到對非好萊塢體係的充分重視,實在難得。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平衡的、全球化的視角,讓你既能理解經典的好萊塢敘事範式,也能欣賞世界各地光影藝術的獨特魅力。
評分我最近入手這本書,主要是想係統性地梳理一下自己對電影敘事結構混亂的理解。市麵上很多電影理論書要麼是純粹的理論堆砌,讀起來枯燥乏味,要麼就是隻關注某個特定導演或某部作品的深度解讀,缺乏宏觀的視野。而這本第11版恰恰填補瞭這種空白。它對“情節綫”、“人物弧光”以及“主題深化”這幾個核心概念的闡述,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清晰。我最欣賞的是它對“視聽語言”的解析,作者似乎非常擅長於“翻譯”那些無聲的電影技巧。例如,在討論聲音設計時,它不僅僅停留在“環境音”、“對白音”的分類上,而是深入探討瞭“心理聲景”如何服務於角色的內心活動,這一點對我寫影評或者進行創作構思時啓發極大。書中的排版設計也充分考慮到瞭讀者的閱讀習慣,關鍵術語都會有醒目的標注,而且頁邊留白適中,方便讀者隨時做筆記和批注。我已經把這本書的幾個章節反復看瞭好幾遍,每一次都能在之前的基礎上獲得新的認識,這絕對是一本可以伴隨職業生涯成長的參考書,而不是讀完就束之高閣的快餐讀物。
評分我不得不提一下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量,這對於一本需要頻繁翻閱和攜帶的“工具書”來說至關重要。封麵設計低調而富有質感,內頁用紙相當考究,即使是那些復雜的黑白技術圖,在印刷齣來後依然保持瞭極高的清晰度和對比度,完全沒有傳統教材那種廉價的“白紙油墨味”。我是一個習慣在咖啡館裏邊聽音樂邊閱讀的人,這本書的開本和重量控製得恰到好處,不會像某些精裝大部頭那樣笨重到讓人望而生畏。更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深度閱讀體驗是無與倫比的。它教會瞭我如何進行“主動觀看”,而不是被動接受。當你讀完關於剪輯理論那一章後,你再去看任何一部精心製作的影片,都會不自覺地去分析那些轉場、跳切背後的情感驅動力。這本書的偉大之處不在於告訴你“這部電影是好是壞”,而在於它為你提供瞭分析和判斷的“工具箱”,讓你自己成為那個擁有最終解釋權的人。
評分這本《認識電影》(第11版,插圖版)簡直是為我這種電影發燒友量身定做的,尤其是那些渴望深入瞭解電影製作幕後故事的讀者。我一開始還擔心內容會過於學術化,畢竟“影視課程教材”聽起來就有點讓人望而卻步,但翻開書纔發現,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平易近人。他們沒有堆砌晦澀難懂的理論術語,而是巧妙地將復雜的電影技術和藝術概念融入到具體的案例分析中。比如,關於場麵調度那一部分,書中引用瞭大量經典影片的鏡頭截圖作為視覺輔助,讓你能立刻理解導演是如何通過演員的走位、景深的處理來構建敘事張力的。我特彆喜歡它對不同電影流派的梳理,從默片時代的濛太奇到新浪潮的即興手法,作者都進行瞭清晰的脈絡梳理,讓一個自詡看瞭不少片子的人,也能從中發現許多過去被忽略的細節。這本書的插圖質量極高,很多都是高分辨率的劇照或者技術圖解,這對於提升閱讀體驗來說是巨大的加分項。感覺就像是手裏拿著一個私人定製的電影導覽手冊,隨時可以暫停下來,對照書本研究一下某個經典鏡頭的奧秘。這本書絕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本能讓你重新審視自己收藏夾裏那些老電影的“解碼器”。
評分對於我這種從紀錄片製作轉入劇情片學習的跨界人士來說,理解“虛構”的邏輯至關重要,而這本書在處理虛構敘事與紀實手法之間的邊界時,展現齣瞭極高的專業水準。書中對“真實感”的探討,不光涉及布景和服裝的考據,更深入到錶演的“可信度”層麵,它用細緻的文字描述瞭演員如何通過微錶情和身體語言來建立角色的內在真實性。我個人認為,這本書對於想從事編劇工作的人來說,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它不隻是教你“如何寫故事”,而是教你“如何用影像的語言來呈現故事的內核”。書中穿插的一些“導演筆記”或“製作人反思”的小欄目,更是提供瞭寶貴的行業內幕視角,讓你明白藝術構想是如何在預算、時間、演員檔期等現實約束下最終成型的。這些實操層麵的洞見,是純粹的學院派理論書所無法企及的。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電影製作的整個鏈條,從概念萌芽到最終銀幕呈現,都有瞭一種更全麵、更具同理心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