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如何倾听年幼的孩子
你看见孩子了吗 ——关注“不良行为”发生的真正原因
为何总是打妹妹 ——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
我不想吃饭了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与接纳他的情绪不矛盾
打碎瓶子的小豆豆 ——接纳情绪比追究责任更重要
孩子摔倒了 ——如何抚慰受伤的孩子
入园焦虑期 ——如何听到孩子真实的想法
我可以吃糖吗——如何把握倾听的时机
如何听,如何说——在真实中连接孩子
第二章 如何教会年幼的孩子表达自我
十万个为什么——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
我必须马上骑车——如何让孩子学会等待
总是要求抱的孩子——如何让孩子理解你的辛苦
我把孩子弄丢了——如何对孩子表达你的担心
无目的的表扬——如何肯定孩子
商场里的战争——如何拒绝孩子
第三章 如何给孩子高质量的爱
两个孩子,如何养——爱老大的智慧
晚上九点要睡觉——为孩子立规则
烫不烫,谁说了算——尊重孩子的感觉
与家人在育儿方面发生冲突——做有界限的父母
你真的懂得怎么陪孩子吗——什么才是高质量的陪伴
小家务,大收获——如何引导孩子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
越控制越失控——关于孩子的零食问题
第四章 如何给孩子简化生活
给孩子读书——绘本过多也是伤害
玩具选择有学问——什么玩具能让孩子高质量地玩耍
拒绝电视机——看电视伤害的不仅是眼睛
两分钟后回家还是三分钟后回家——关于让孩子选择
养了个磨蹭娃——尊重孩子的天性和节奏
第五章 浪漫,每个妈妈都可以做个艺术家
将节奏引入孩子的生活——养育是一场诗意的修行
我的微引导离乳——离乳也可以很浪漫
我们这样考察幼儿园——如何选择合适的幼儿园
分离是一种成长——唯美的入园准备
伴着故事入眠的孩子——如何给孩子讲故事、编故事
培养孩子画画——绝大部分父母都可能犯的错误
第六章 育儿先育己
从职场白领到全职妈妈——我的全职之路
从全职妈妈到幼教专家——我的成长之路
我永远都不玩滑梯了——孩子是父母情绪的探测器
我是如此不完美的母亲——请妈妈接受自己的内疚
爸爸来带娃——每个妈妈都应该有自己的“特殊时光”
内容提要
养育是一段富有诗意的修行,养的是孩子,修的却是我们自己。父母只有不断地自我成长,时刻地自我觉察,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才能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才能真正做到“你在我面前,而我真的看见了你!”
《孩子的成长,妈妈的修行》是小巫艺术养育课程讲师、P.E.T.父母效能训练讲师、华德福幼儿教师云香老师写给妈妈的“育儿手册”!书中深入浅出地论述了“P.E.T父母效能训练”课程里的沟通技巧、华德福教育理念和具体实施方法,话题涉及养育学龄前孩子的方方面面。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妈妈不仅仅能够学到育儿的知识,也能够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更成熟。
●你真的懂得怎么陪孩子吗——什么才是高质量的陪伴
●玩具选择有学问——什么样的玩具能给孩子提供高质量的玩耍
●与家人育儿发生冲突——有界限的父母才能养育出有界限的孩子
●将节奏引入孩子的生活——养育本是一场诗意的修行
●我可以吃糖吗——如何把握倾听的时机
●十万个为什么——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
●俩孩子,如何养——爱老大的智慧
●晚上九点要睡觉——为孩子立规则
●我是如此不完美的母亲——妈妈们请接受自己的内疚
●爸爸来带娃——每个妈妈都应该有自己的“特殊时光”
……
妈妈的自我成长,才是给孩子很好的爱!父母生育、教养孩子不是为了让自己吃苦,也不是为了让孩子吃苦。作为父母要学会享受孩子的爱,也让孩子享受父母的爱。
关于“三岁定终身”的说法,过去常听人提,但总是觉得有些夸张,直到读了这本书,才真正理解了其背后蕴含的科学依据和教育哲学。书中对前三年大脑神经连接的飞速发展阶段的描述,清晰地展示了为什么这个时期是塑造认知模式和社交能力的关键窗口期。它细致地描述了如何通过“有质量的陪伴”来最大化这种窗口期的价值,强调的重点在于互动的深度而非广度,比如,高质量的眼神交流、重复的亲子游戏、以及对孩子好奇心的即时回应,是如何构建稳固的认知框架的。这本书的文字非常具有感染力,它没有用复杂的术语来吓唬读者,而是用充满诗意的笔触,描绘了早期亲密关系构建的美好。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画面:孩子在我的安抚下安然入睡,每一次的依偎都在为他未来的安全感添砖加瓦。它让我更加珍惜与孩子共度的每一分每一秒,意识到这绝不是“打发时间”,而是为他铺设一条通往健康人生的黄金轨道。
评分关于“规矩”和“爱”之间的平衡,几乎是所有家长都会被难倒的哲学难题。我过去常常陷入一个极端:要么因为爱得太深而溺爱,想什么都顺着孩子;要么因为怕孩子学坏而管得太严,让家里气氛总是紧绷绷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智慧的框架来理解这个看似矛盾的统一体。它清晰地阐述了“规矩”并非是爱的对立面,而是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为孩子未来的独立和适应社会提供的安全边界。作者没有提供僵硬的规则清单,而是教我们如何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发展阶段,制定出有温度、可协商的底线。它强调“一致性”的重要性,这才是让规矩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读完后,我学会了如何坚定地执行规则,同时确保孩子感受到规则背后浓浓的爱意。比如,当孩子因为规则受挫而哭闹时,我的处理方式不再是立刻妥协,而是先拥抱他的情绪,再温和地重申界限。这种“先共情,后引导”的模式,极大地改善了亲子冲突的频率和强度。
评分我一直坚信,教育孩子是一场持久战,考验的不仅是父母的耐心,更是父母自身的成长。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把焦点完全放在“如何管教孩子”上,而是巧妙地将“妈妈的修行”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因为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其实是父母内心焦虑和未解决情绪的投射。书中深入探讨了现代女性在成为母亲后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危机、自我价值的迷失,以及如何在这种转变中保持内心的平衡。它鼓励妈妈们放下“完美主义”的包袱,允许自己犯错,接受不完美。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情绪管理”的那几个章节,它用很多生动的案例教我如何处理育儿过程中的挫败感和愤怒,而不是简单地要求我“要温柔、要耐心”。这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被理解和被支持的力量感,仿佛身边多了一位成熟睿智的导师在 মৃদু声提醒:“你做得已经很棒了,现在,我们一起变得更好。”它让我明白,养育孩子,本质上是一场自我发现和重塑的过程。
评分这本书在探讨“孩子的性格由妈妈决定”这一论断时,展现了极高的洞察力,丝毫没有将责任过度地压在妈妈身上,而是从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解析了早期环境对性格塑造的决定性影响。它不是在贩卖焦虑,而是在提供一份“提前预警”和“主动干预”的工具箱。我深以为然书中对于“非语言信息传递”的分析,孩子对妈妈的语气、表情、甚至潜意识里的焦虑,接收得比我们想象的要敏锐得多。书中列举了一些具体的场景,比如妈妈面对挫折时的反应,是如何潜移默化地教会孩子“韧性”或“习得性无助”的。这促使我开始审视自己的日常行为模式,比如,当工作不顺心时,我是否会把负面情绪带回家?我是否在不经意间强化了孩子某些不健康的防御机制?它提供了一份详细的自查清单,让我能够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积极、开放、乐观的底色。这种前瞻性的育儿视角,远比事后弥补要有效得多。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所有新手妈妈量身打造的宝典!我记得刚开始带孩子的时候,那种手足无措的感觉,简直比我自己的工作挑战还大。尤其是在面对孩子哭闹、不肯睡觉这些“世纪难题”时,真恨不得找个专家天天守着问。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不像那些空泛的理论书,而是非常接地气,充满了实用的操作指南。比如,它会细致地分析宝宝在不同月龄时的心理需求和生理特点,然后给出一套可执行的应对方案。我最喜欢它强调的“观察”和“倾听”的重要性,它让我意识到,最好的教育不是强行灌输,而是顺应孩子的天性去引导。书中对于建立安全感和亲子依恋关系的论述特别深刻,让我明白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互动,才是构筑孩子未来人格的基石。自从开始实践书中的一些小技巧后,我明显感觉到我和宝宝之间的沟通更顺畅了,那种因为理解而产生的默契,是任何昂贵的早教课程都无法替代的。读完之后,那种“我能行”的信心指数直线飙升,感觉自己终于从一个手忙脚乱的“新手”蜕变成了一个有章法的“育儿伙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