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批评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这样跟孩子定规矩
《不批评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适用年龄
段3-12岁)》由奥田健次编*。
《不批评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适用年龄
段3-12岁)》讲述了: 一受到批评,孩子就乱发脾气、又哭又闹;再三 纠正,他还是记不住,下次仍然犯同样的错误……孩
子的所有行为问题,其实都与您的处理方式密切相关 ! 1.“为什么要把脱下来的衣服到处乱扔呢?”“ 为什么不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啊?”,类似这样的问题
,妈妈只应该自己在心里思考一下,而不应该直接去 问孩子,因为孩子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其实,妈妈 只不过是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发泄到了孩子身上而
已。要想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父母就需要明确告诉孩 子具体该怎么做,才能代替孩子已经做出的不当行为 。
2.孩子喜欢摸自己的小鸡鸡——孩子开始对自己
的身体感兴趣,就说明他可以玩的东西太少了。这时 ,不能敷衍了事地批评孩子一句“别摸了”就算了, 若无其事地让孩子去做费劲的事才是有效的处理方式
(比如,让孩子去洗手)。另外,还要适当丰富孩子 的室内活动,或者允许孩子浑身沾满泥巴、跑来跑去 地自由玩耍。
……
很多时候,孩子的坏习惯正是在家长的“批评” 中养成的。被批评时,孩子不会马上改正,还会产生 抗拒情绪,反而*难达到教育目的。只有以“表扬”
为基础的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行为!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自由的孩子最自觉)
坦白说,我带着一种审视和怀疑的态度去阅读这本教育类书籍的,因为市面上的同类书籍太多,很多都是老生常谈的“心灵鸡汤”。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自主性”的深刻剖析。它没有回避管教的必要性,而是巧妙地将“规矩”与“自主选择”结合起来,这对我触动很大。我意识到,我们设定的许多规矩,其实是在剥夺孩子自我决定的机会,从而阻碍了他们发展自我控制能力。书中提到的“有限选择法”简直是我的救星,比如不再是“你必须现在去洗澡”,而是“你是想现在洗还是五分钟后洗”,这种看似微小的转变,却让孩子感受到了被尊重和掌控感,从而大大减少了抵触情绪。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那种“我说了算”的专断态度,意识到真正的权威,并非来自声量的大小,而是来自于彼此间的信任和理解。这本书迫使我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认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中存在的巨大惯性思维。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贴合普通家长的日常困境,它没有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生动的案例和可操作的建议。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设定边界但允许探索”的论述。过去,我总是在“该不该做”的界限上摇摆不定,要么过于放纵,要么管得过严,导致孩子要么缺乏规矩,要么在恐惧中小心翼翼。这本书帮助我建立了一个清晰的框架,这个框架既能给孩子提供安全感,又能鼓励他们去尝试和犯错。记得有一次孩子弄乱了客厅,我的第一反应是立刻指责他,但读完书后,我深吸一口气,采用了书里建议的方式——先确认他的情绪,然后一起商量解决办法。整个过程虽然比我直接发火要耗费更多耐心,但孩子主动参与清理,并且第二天他自己就注意保持整洁了。这种“共同解决问题”的模式,远比我单方面施压带来的效果要好得多,它培养的不是表面的顺从,而是内在的责任感,这才是我们做父母最渴望看到的品质。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醍醐灌顶的地方,是它彻底颠覆了我对“好孩子”的定义。过去,我把“听话”、“不惹麻烦”等同于“好”,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真正健康成长的孩子,必然需要经历探索、试错和自我表达,即使这意味着偶尔的“不听话”和“制造混乱”。它鼓励父母退后一步,把舞台让给孩子,让他们在安全范围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种对孩子内在动力的激发,远比我们外部的推拉更有力量。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回顾过去与孩子的某次冲突,然后豁然开朗,原来当时我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保持安静和耐心,等待他自己找到答案。这本书不是教我们如何“驯服”孩子,而是教我们如何“培育”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强大内心的人,这无疑是一条更艰难但也更值得坚持的教育之路。
评分这本书读完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就像一把温柔的钥匙,开启了我与孩子沟通的大门。以往,我总以为严格要求和不断的指正是爱孩子的表现,结果却适得其反,孩子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甚至有些叛逆。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教育是引导而非控制。它强调了“看见”孩子的重要性,那种不带评判地去观察和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我开始尝试放下自己成年人的标准和期待,去倾听孩子那些看似幼稚却饱含真情的想法。当我真正放下“我是为你好”的执念时,奇迹发生了,孩子开始愿意向我敞开心扉,分享他的小秘密和困惑。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持续的实践和调整心态慢慢积累起来的,它让我看到了无条件的接纳是如何滋养一个幼小心灵的,那种成就感,远比孩子一次完美的表现要来得更深刻、更持久。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监工”,而更像是一个并肩前行的伙伴,这种关系上的重塑,是我这次阅读最大的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个人觉得非常朴实且富有同理心,读起来就像是邻居家那位经验丰富、心态平和的长辈在耳边细细道来。它没有使用太多晦涩难懂的心理学术语,而是将复杂的亲子互动理论,转化为一个个生活中的“小剧本”。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父母情绪管理的强调。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根源在于我们自己的焦虑和失控。书中教导我们如何识别并处理自己的“情绪劫持”,这比教导孩子如何听话要重要得多。当我不再因为孩子暂时的不顺从而感到挫败和愤怒时,我才能以更清晰、更稳定的状态去面对他。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让我不再将亲子关系视为一场零和博弈,而是找到了一个可以共同成长的场域。每次翻开这本书,总能找到一两句可以立刻应用到生活中的金玉良言,让我感觉自己像个刚刚拿到新工具的匠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