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该套卡片是将《正面管教》在教室里的运用,以卡片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每张卡片上有对相应工具的简要介绍,以及具体的使用办法和相关示例,在卡片后还配有一幅形象而生动的插图。该套卡片既适合教师单独集中时间学习,也适合与其他教师共同讨论。既可以放置于办公桌上,也可以随身携带,随时使用。它是尼尔森博士为教师量身定制的“工具百宝箱”。 (美)简·尼尔森(Jane Nelsen) 等 著;张宏武 译 简·尼尔森(Jane Nelsen),教育学博士,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加利福尼亚婚姻和家庭职业心理治疗师,美国“正面管教协会”创始人。她是7个孩子的母亲,22个孩子的奶奶或外祖母,还是2个孩子的曾祖母。曾经担任过10年的有关儿童发展的小学、大学心理咨询教师。她是20多本著作的作者或合著者(被翻译成16种语言,在美国销量超过400万册,在美国之外的国家销量超过200万册),是众多有名育儿及养育杂志的顾问。 正面管教的五个标准1.帮助学生感受到一种情感连接。(归属感和价值感)2.和善与坚定并行。(尊重和鼓励)3.是长期有效的。(见下面两个标准)4.教给学生形成良好品格所需要的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尊重、自律、关心他人、解决问题和合作)5.让学生发现自己有多么能干,并建设性地运用自己的力量。对于一个教学经验尚浅的新手教师而言,这本书无异于一张详尽的“战术地图”。它没有回避教育中最困难的部分,反而直面挑战,并提供清晰的导航。我最喜欢的是它对于“沟通语境重塑”的讲解。很多时候,我们的沟通无效,是因为我们使用的词汇过于负面或带有强烈的预设立场。这本书提供了一系列“正面重构语句”,教你如何将“你又把地弄脏了”转化为“请帮我看看,我们怎样才能把这里收拾干净?”这种语言层面的优化,不仅仅是辞藻的替换,它彻底改变了指令的接受度。此外,书中对于“如何维护自己的情绪边界”也着墨不少,这一点常常被其他教育书籍所忽略。它提醒教育者,只有先照顾好自己的身心健康,才能持续地给予他人积极的影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全面性,它不仅关心学生,也同样关心着执行这些策略的我们——那些站在讲台上或陪伴在身边的成年人。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时候,主要是被它封面上那种简洁而有力的设计所吸引,那种“工具卡”的暗示,让我本能地联想到高效、即插即用。事实证明,我的直觉没有错。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将复杂的教育心理学概念,拆解成了极易理解和执行的“步骤”和“清单”。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挑战性行为”时所展现出的耐心和细致。比如,当面对一个持续性捣乱的学生,很多书会建议进行深度访谈或者家庭干预,但这本书首先提供了一套能在三分钟内快速部署的“现场干预模板”。这种对时间敏感度的把握,对于快节奏的教学环境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教育失败,不是因为我们不爱孩子,而是因为我们在冲突发生的那一刻,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当下该说什么、该做什么来阻止事态恶化。这本书就像是给你的大脑安装了一个应急反应程序,让你在压力之下依然能调用出最恰当的回应。它不仅仅是写给教师的,对于那些希望在家庭中建立更清晰规则的家长来说,其指导性也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给我的冲击力,主要来自于它对传统“奖励与惩罚”二元论的彻底颠覆。我之前总觉得,不给孩子明确的奖赏,他们就没有动力去做好事;不施加明确的惩罚,他们就无法体会到错误带来的痛苦。这本书却巧妙地引导我走出了这个思维定势。它教会我如何去“关注积极行为的自动显现”,以及如何运用“邀请、启发和引导”来取代“命令和指责”。这种理念的转变是痛苦的,因为它要求我必须先改变自己根深蒂固的控制欲。阅读过程中,我反复停下来,思考自己过去对某些行为的反应是不是过于情绪化了。书中关于“倾听的艺术”那一部分,简直是一场修行。它不是教你如何听取信息,而是教你如何真正进入孩子构建的世界,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需求和未被满足的情感。这种深度的共情训练,远比任何花哨的技巧来得更持久、更有效。它让人从根本上提升了教育的“质感”。
评分从排版和结构上来说,这本书的设计非常贴合其“工具”的定位。它不像是一本纯理论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随时做笔记的实用手册。我喜欢它在每个章节末尾设置的“反思提问环节”。这些问题往往切中要害,能迫使你跳出书本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例如,书中探讨的如何处理孩子“不公平感”的策略,我过去总是简单粗暴地解释“生活就是不公平”,但这本书提供的方法,是先确认感受,再讨论规则的公平性,这个细微的差别,对孩子的心灵健康有着巨大的正面影响。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同伴冲突解决”的论述,他们提供了一套标准的流程,让旁观者也能有效地介入,化解矛盾,而不是仅仅充当裁判的角色。这套流程的推广,对于构建一个更具合作精神的班级文化至关重要,它让孩子们学会了如何成为积极的冲突解决者。
评分这本教育类的书籍,坦白说,我是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才接触的。起初我对它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的书籍汗牛充栋,真正能让人耳目一新、实践性又强的实在不多。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那种扑面而来的务实感立刻抓住了我。作者似乎非常懂得一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痛点,他们不是在空泛地谈论理论,而是直接切入了那些让人焦头烂额的日常场景:孩子顶嘴、作业拖拉、情绪失控……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你耳边低语,那种“原来可以这么做”的豁然开朗,是阅读过程中最频繁出现的感受。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后果与自然结果”的区分处理,这不仅仅是惩罚的替代方案,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思维引导,教会我们如何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不是单纯地服从权威。我尝试着在课堂上运用了几次书里提到的“时间同理心”策略,效果立竿见影,那种对抗感明显减弱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可操作的工具箱,而不是一堆漂亮的口号。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处理冲突时过于依赖“权威”的旧模式,并开始积极构建一种更具尊重和平等的师生关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