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滋味

饮食滋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文兵 著
图书标签:
  • 美食
  • 烹饪
  • 食谱
  • 饮食文化
  • 家常菜
  • 健康饮食
  • 营养
  • 菜谱
  • 厨房
  • 美食分享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木垛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9061771
商品编码:24742564674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饮食滋味开本:16开
作者:徐文兵页数: 
定价:59.90元出版时间:2018-01-01
ISBN号:9787539061771印刷时间: 
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版次印次:1
编辑推荐

"★为中国人体质度身定做的家常饮食营养学经典!

★迄今为止,市场上关于营养学的书籍大多基于西方的“以食物营养价值为本”的营养学理念,都是教我们应该吃什么营养成分高的食物,不应该吃什么营养价值低的东西,而没有一本教我们如何能够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以人的本能为主,顺应四季的流变来选择适合每一个中国人体质的饮食营养书。

★作为饮食版《黄帝内经》,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我们中国人到底应该如何吃才符合生命之道:“饮食的味道比饮食本身重要得多”“吃什么不重要,是不是饥了,是不是饿了,是不是馋了,这几点很重要”“人,越吃新奇特的东西,元气消耗越大;而越吃常食,身体会惯性运作,消耗就越小”“同样是你,但你在不同时间、不同心情下,用不同方法吃进去的食物,*后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饥的时候要吃饱,饿的时候要吃好”“吃肉是需要挑部位的”……

★本书内容源于徐文兵精品付费课程——《饮食滋味》,淘宝销量过千,好评如潮。本次出版,徐文兵老师对课程内容做了进一步修订完善,更便于读者理解学习和操作。
"

内容推荐

"我们这一代中国人,饮食结构和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流行摧毁了传统,营养和元素代替了味道……关于吃的一切都有了变化。怎样吃才是中国人的饮食之道,才真正能抚慰中国人的身心呢?
为什么选择读《饮食滋味》?因为,《饮食滋味》讲的是适合中国人每个人体质的饮食之道。也许你会觉得,活了这么多年,别的不敢说,如何饮食是根本不用学的。其实,读完这本书,你的饮食观和人生观将会有巨大的改变。
本书是《黄帝内经说什么》的作者徐文兵老师从《黄帝内经》等经典中总结出的zui适合中国人体质的饮食营养智慧,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解答我们的身体真正缺什么,应该吃什么以及怎样吃的重大生命问题。

"

 

作者简介

"徐文兵
徐小周,字文兵,知名中医专家,中医教育家。自幼随母亲魏天梅学习中医,1984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后留校工作。1997年公派赴美讲学,同年被授予密苏里州堪萨斯城荣誉市民。后考取美国针灸师、中医师资格证书,获马里兰州针灸师执照。
1998年回国,先后创办北京厚朴中医药研究所,北京厚朴中医诊所,厚朴中医学堂。先后师从裴永清教授、周稔丰教授、苏有余先生,始终奉行崇古复古的理念,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中医临床和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倡导亲近自然回归传统,以闻道、行道、证道为己任,惠及患者遍布海内外,桃李满天下,成为独领风骚的一代中医教育家和医学家。
2007年出版专著《字里藏医》,其繁体中文版于2011年在中国台湾出版后,当年即被《中国时报》评为年度生活类十大好书。2008年年底,与梁冬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频道宣讲《黄帝内经》,相关对话丛书一套6册也先后出版。2009年于中国气象频道主持《四季养生堂》栏目,相关音像和图书《四季养生法》于2012年出版。


"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以人为本”还是“以食物为本”——中西方营养学的*大区别
1.希望人人都能懂点儿中医营养学 02
2.饮食滋味的“滋”是什么 10
3.饮食滋味的“味”是什么 17
4.中医的饮食观和西医一样吗 21
5.中医营养学的讲究 26
第二章  为什么要“应地而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1.吃的*终目的是“求和” 32
2.谁吃,什么时候吃,在什么心情下吃 41
3.各种食物,自有老天给的不同能量 48
第三章  一生的营养之路——“五谷、五畜、五果、五菜”
1.为什么中医说五谷*养人—“五谷为养” 52
2.为什么中医说吃肉只是为身体锦上添花——“五畜为益” 59
3.为什么中医说水果是五谷、五畜吃多以后帮助消化的一种东西——“五果为助” 70
4.为什么中医说蔬菜绝对不能当主食—“五菜为充” 75
第四章  如何通过饮食来调神
1.饮食的味道比饮食本身重要得多 82
2.五味是如何调神的 87
第五章  饮食饮食,缺“饮”不可
1.有多少人,一生都不识“水”为何物 98
2.喝什么不重要,喝完的结果才重要 109
3.喝进去的东西不等同于我们的津液(体液) 114
4.卫气:推动体液运行的动力 120
第六章  吃*适合自己的
1.汤对人好在哪儿 126
2.汁对人好在哪儿 128
3.浆对人好在哪儿 132
4.液对人好在哪儿 136
5.胶对人好在哪儿 140
6.糜对人好在哪儿 142
7.髓对人好在哪儿 145
第七章  你会喝酒吗
1.世上有多少人会饮酒 152
2.酒无美恶,过则为灾 158
第八章  你会“消”“化”食物吗——使用水、油、火的智慧
1.食物为什么要烹 164
2.帮助身体消的方法有哪些 167
3.会吃的人要懂焯、煮、蒸之道 170
4.吃油*好吃天然油(胡麻油、猪油) 173
5.会吃的人要懂煎、炸、烹、爆(炒)之道 177
6.会吃的人要懂炙、烧、烙、炮、焖之道 179
第九章  你会吃酱、茶、酒、肉、蛋吗
1.“不得其酱不食”:豆豉、纳豆、酱豆腐(臭豆腐)、豆瓣酱等 184
2.什么人喝什么茶 190
3.喝酒*好喝粮食酒 192
4.如何吃肉、蛋才能保证好吃又营养 195
第十章  芳香类食材对人有什么好处
1.辛、香、温的食材对人有什么好处 202
2.酸味对人有什么好处 207
3.肉药:唤醒我们的消化系统 209
4.不同的香料分别对人有什么好处 212
第十一章  调身的智慧
1.为什么饮食要调和五味 218
2.要想活到天年,先把自己的五脏调好再说 221
第十二章  调肝的智慧
1.肝气虚、肝气实的人会得什么病 224
2.自己在家如何调肝 228
第十三章  调心的智慧
1.心病分为心病、心包病两种,你是哪一种 240
2.心病还要经方医 243
3.心包病是个什么病 251
第十四章  调脾的智慧
1.脾胃不好有什么表现 260
2.治疗脾病有什么名方 262
第十五章  调肺的智慧
1.知道什么时候该“补”“泻”“损”“益” 270
2.肺不好有什么表现 271
3.治疗肺病有什么名方 273
第十六章  调肾的智慧
1.肾不好有什么表现 282
2.治疗肾病有什么名方 286
第十七章  《辅行诀》中的食疗名方
1.养生补肝汤 294
2.调中补心汤 295
3.建中补脾汤 296
4.宁气补肺汤 297
5.固元补肾汤 298
6.“小汤”变“大汤”之法 299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中医“以人为本”,西医“以食物为本”
中国饮食食疗(或者叫中医营养学)和西方营养学*大的区别是:我们是以人为本,西方营养学是以食物为本。所以他们说营养,就是分析食物的成分,而不管谁吃。但同样的东西,猪吃和人吃是不一样的,这和食物本身的营养是没有关系的。
我们中医营养学是以人为本,这个“人”甚至可以具体到不同时刻、不同心态、不同情绪下的人。也就是说,同样是你,但你在不同时间、不同心情下,用不同方法吃进去的食物,*后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
什么叫以人为本?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在北京迷路了,问一老大爷:“大爷,去天安门怎么走?”老大爷有两种回答方法,一种是“你往东北方向走”,这叫以地球为本。还有一种回答是“你往左走”,这是以问路者为本——以人为本。哪种回答更容易帮人找到地方,不言而喻,当然是第二种。
要知道,对于一个迷路的,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的人来说,你跟他说往东北走,是没有用的。
如果有人到你住的小区找你,你告诉他:“我在1栋,就是你一进门,左手边儿的那栋楼。”远比你告诉他“我在北栋”要好得多。这就叫以人为本。
所以说,中医营养学讲的以人为本,是严格基于人的基础上来讲营养学。这样是不是说,基于具体人的中医营养学就不能普适大众了呢?不是!
吃什么不重要,什么时候饥了、饿了、馋了很重要
中医营养学以人为本的宗旨还体现在什么方面呢?吃什么不重要,是不是饥了,是不是饿了,是不是馋了,这几点很重要。这些都是中医营养学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就像在“吃不吃早餐”这个问题上,有不少人会举出各种科学的论据来证明吃早餐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没有一个站出来问你“你早晨起来饥不饥”“你早晨起来饿不饿”,这与“强暴”人的胃有什么区别呢?
“以人为本”是王道,你“想怎么着就怎么着”,那是霸道。
饥的时候要吃饱,饿的时候要吃好
所谓吃好,有固定标准吗?没有,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所以我们要想做美食家,有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跟着自己的觉和感去走,觉就是饥不饥,感就是饿不饿。
饥的时候要吃饱,不管什么东西都要吃进去,但是吃到百分之七十,就要停了;饿的时候一定要吃好,但是在饿的时候一定要少吃,也不能不吃。所以我的观点是:宁饥不饿。
饿的时候就会伤心,那么饿了要吃什么呢?点心,咸的点心。很多人分不清自己到底是饥还是饿,分不清自己到底是生理需要还是心理需要。《杜拉拉升职记》里的杜拉拉,在伤心之后那么吃,是把饿当成饥了,她真正需要的是心理上的满足。
其实,有比巧克力更好地缓解人们饿的食材,比如百合。《伤寒杂病论》里面的“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中提到的百合病,疑似我们现在的精神病。患者坐卧不安,坐一会儿想起来,起来一会儿想躺下,躺下又起来,就好像失了神似的。“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这种病主要用的药就是百合。

人,越吃新奇特的东西越耗元气
常食是什么?一个人出生在哪儿,或者久居在哪儿,就吃哪儿的日常饮食。吃常食对人体能量的消耗是*少的。
人,越吃新奇特的东西,对自己的元气消耗越大;而越吃常食,身体会惯性运作,消耗就越小。
不吃常食,就像总不回家,在外面找情人一样,*后把自己消耗死。因此,要吃家常饭、吃常食,跟老婆在一起,俗话说,“丑妻近地家中宝”。
一般来说,方圆百里的植物会养育出适合在此地生存的动物。比如我们在北京,因为北京是个内陆城市,我们就要尽量少吃海鲜,要吃天上飞的、地下跑的,就是吃鱼也要尽量吃淡水鱼。
为什么?海有一个自然的平衡系统,生活在海边儿的人,吹海风,闻海味儿,人自然就会想吃那些海产品。而我们内陆的人,由于没有那样的消化环境,吃那些深海海鲜,闻不到那个味儿(没有那个消化的环境),身体就容易出问题。
再比如说你是北方人,你到了西藏,吃麦子(面粉)就不得劲儿,你必须吃当地出产的青稞(青稞是禾本科大麦属)、吃糌粑、吃酥油,你才觉得身体有力量。如果到了西藏,你还吃白米饭,然后不吃当地的食物,你的身体很快就会出现不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入乡随俗。
现代人关心的是食材有什么用,而古人关心的是食材的性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会把用放到第一位,比如我们总是力求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用之才;看到一种药材首先会想的就是,它有什么用?而古人关心的是什么?古人更多关心的是食材和药的性。
从用的角度来分析韩信,一开始,他虽然身材高大,但却胆小怕事(历史上著名的故事“胯下之辱”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这时的韩信是没什么用的。后来他被项羽起用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官,可以说用处也不是很大。然后又被萧何多次推荐给刘邦,但也没有得到重用,于是他就跑了。这就又有了历史上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韩信被萧何追回来封台拜将后,*终帮助刘邦横扫天下,实现了统一,这时候的韩信可以说是大有用处。由此可见,韩信的用*终还是取决于你是否了解他的性—你是不是把他放在了合适的位置上。
同样的道理,我们使用中药和食材,*重要也是要看它的性是什么。
了解了中药和食材的性和味后,经过调配,就能使整体得到优化组合,产生一种比它们各自为营更大的作用。就像汽车一样,只有发动机,或者只有轮胎都没有什么用,但当生产商把它们组合起来的时候,就产生了发动机和轮胎作为个体所不具备的作用,这就叫作和。
因此,学中医饮食营养学,我们一定要知道食物的本性。要了解本性,就要了解它在哪个季节发芽、在哪个季节收获、在什么地方生长。这就是中医的根—对性味的理解。否则,看《黄帝内经》,你会看得一头雾水:一会儿这个味儿入肝;一会儿那个味儿又入肺;一会儿咸的东西入肾……
吃肉是需要挑部位的
道家认为天地是一种轮回,吃东西没必要有负罪感。羊吃草,人吃羊,人死后被虫子吃,尸体留在土地里滋养草,草再被羊吃,这是个循环的过程。
道家对饮食的研究非常全面,也非常深入,深入到了气和神的状态。比如说对于吃猪蹄儿这件事,道家认为几百斤的猪,全身的重量都压在四个蹄子上,所以猪蹄儿的力道和劲道是猪身上其他部位无可比拟的。
这么说大家可能不是很能理解,因为在我们的印象里,提到猪,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懒、肥、馋。
有个成语叫“狼奔豕突”,这个成语的原意是,像狼那样奔跑,像猪那样冲撞(豕就是猪的意思)。由此可见,猪的冲劲儿,也是很厉害的,而它冲的动力来源就是它的蹄儿。
在中医里,有个病症叫奔豚。为什么叫奔豚呢?这里的“豚”指的就是小猪。这种病的症状就是,患者感到小肚子突然有股气,一下子就冲到了心口。这也体现了猪的冲劲儿。
猪是阴性的,蹄子是阴中之阳。而其中阳气*足的蹄儿,要数前蹄儿。另外,羊蹄儿也是阳气十足的,所以我们吃东西是需要挑部位吃的,是有讲究的,而不能乱吃一通。

"


穿越时空的档案:失落文明的物语 导言: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我们似乎对历史的深度已然麻木。那些曾经辉煌的文明,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思想火花,正如同蒙尘的古籍,静静地躺在时间的深处。本书《穿越时空的档案:失落文明的物语》并非要为您描绘一幅熟悉的古希腊或罗马帝国图景,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史书上仅留下一鳞半爪、或干脆被彻底遗忘的群体。这是一次对人类文明多样性、韧性与脆弱性的深刻考察,旨在唤醒我们对“何以为人”这一古老命题的再思考。 第一部:尼布鲁斯的回响——海洋的子民与末日之歌 在广袤的太平洋深处,流传着关于“尼布鲁斯”的传说。他们并非亚特兰蒂斯式的浮华之都,而是一个高度依赖海洋生态的岛屿文明。本书将从考古学和人类学交叉的视角,重建尼布鲁斯人的生活图景。 第一章:珊瑚之城的脉络 尼布鲁斯人的城市结构令人称奇,他们掌握了利用深海火山岩与快速生长的珊瑚共塑建筑的技术。我们通过对海底遗址声纳扫描数据的重新分析,首次提出了他们的“垂直城市”模型——一个从海平面延伸至海底峡谷的立体聚落。他们的社会组织,并非建立在土地私有制上,而是基于对特定洋流和渔场的集体管理权。书中的插图部分,将展示我们基于古物残片复原的尼布鲁斯人的航海图谱,这些图谱使用的不是我们熟悉的经纬度,而是一种基于潮汐周期和星辰相对位置的“动态定位系统”。 第二章:无声的语言与神祇的契约 尼布鲁斯人没有留下可供辨识的书面文字,但他们留下了大量的“石刻共鸣器”。通过对这些器物振动频率的研究,我们推测他们可能发展出了一种依赖特定声波频率进行信息传递的交流方式。我们深入探讨了他们的宇宙观——他们相信海洋深处存在着“沉睡的巨灵”,文明的延续取决于对这些巨灵的敬畏与“噪音控制”。书中细致描绘了他们一年一度的“深潜祭祀”,那不是献祭,而是一场集体的心灵静默仪式,旨在避免过度捕捞对海洋平衡的破坏。 第三章:最后的风暴 尼布鲁斯文明的消失,并非源于外族入侵,而是一场“自我酿造的灾难”。气候变化引发的超级风暴,与他们对深海资源过度开采引发的板块微小位移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数个主要定居点的沉没。本书的重点在于分析他们文明内部的决策机制——为何在面临无可挽回的生态危机时,权力结构却陷入了僵化的“传统维护”泥潭,最终错失了集体迁移的最佳时机。这对于现代社会应对气候危机,提供了何等沉痛的警示。 第二部:铁匠之国的秘密——阿克塔尼亚的熔炉与社会结构 在欧亚大陆腹地的某个高原地带,曾存在一个以金属冶炼技术闻名于世的部族——阿克塔尼亚。他们的存在长期被主流历史忽略,直到近现代矿藏勘探才偶然发现了他们的“矿冶遗迹”。 第四章:非贵金属的黄金时代 阿克塔尼亚人对冶金术的痴迷超乎想象,但他们崇拜的并非黄金或白银,而是铜、锡与锌的合金——他们称之为“生命之铁”。书中详尽分析了他们如何通过精确控制温度和矿石配比,制造出强度远超同期其他文明的复合材料。我们展示了他们制造的工具,这些工具的磨损率极低,暗示了他们对材料科学的深刻理解。他们的社会阶层并非由财富决定,而是由“熔炉学徒的年限”来划分。 第五章:劳动的神圣化 在阿克塔尼亚,工匠就是祭司,而冶炼过程被视为一种宗教仪式。本书收录了大量对遗迹中“劳动圣歌”残片的解读。这些“圣歌”实际上是一套复杂的、用于协调冶炼炉群作业的韵律系统,旨在通过节奏的统一确保冶炼温度的稳定。我们对比了他们与邻近游牧民族的贸易记录,发现阿克塔尼亚的社会运转模式,是一种高度中央集权的“技术官僚制”,其运行效率极高,但缺乏弹性。 第六章:被技术异化的终结 阿克塔尼亚的衰亡,源于他们对技术完美的偏执。为了追求“永不磨损的工具”,他们开始过度开采稀有元素,最终导致了矿脉的枯竭,并引发了周围土地的严重污染。当他们的核心技术——“生命之铁”的原料耗尽时,这个技术至上的社会结构瞬间崩溃。本书通过对遗址中大量未完成半成品的研究,描绘了文明在资源断绝面前,社会秩序如何从严谨的程序化,退化为无序的争夺。 第三部:回望与自省 第七章:档案的价值:人类经验的备份 这两大失落文明的案例,揭示了一个共同的主题:技术的高度发展与社会伦理的脱节,是文明衰亡的共同诱因。尼布鲁斯人败给了自然的平衡感,阿克塔尼亚人败给了对技术的盲目崇拜。本书的最后部分,着重于分析我们如何从这些“失败的案例”中吸取教训。我们不再满足于记录“他们做了什么”,而是追问“他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结语:活着的历史 《穿越时空的档案》试图证明,历史并非一条单向的直线,而是一个由无数分支和死胡同构成的巨大迷宫。每一个失落的文明,都是人类应对生存挑战的独特尝试。通过重构这些被遗忘的记忆,我们得以更清晰地审视当下,思考我们正在为未来的文明留下何种“档案”。我们所珍视的进步,是否也隐藏着被时间删除的风险?本书邀请读者,与我们一同潜入历史的幽深之处,寻找那些关于生存与智慧的、跨越千年的解答。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对食物不太挑剔的人,但自从读了《饮食滋味》,我才发现自己之前的认知有多么浅薄。这本书不是那种教你如何做出米其林三星菜肴的书,也不是那种告诉你吃什么能美容养颜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味道”的哲学书,或者说,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作者用一种极其朴实却又充满智慧的语言,探讨了食物与情感、文化、记忆之间的微妙联系。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味道的童年”那一章节,作者回忆了小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一颗糖果的喜悦,回忆了夏夜里街边小摊飘来的炸串香气,那些零散却又鲜活的片段,唤醒了我心中沉睡已久的味蕾记忆。她让我明白,味道不仅仅是舌尖上的触感,更是心灵深处的共鸣。有时候,一份简单的食物,因为它背后承载着特殊的意义,就能让我们魂牵梦绕。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乡愁”的味道,也让我对“家”的味道有了更深的体会。它让我开始关注身边那些容易被忽略的食物,去感受它们最本真的滋味,去体会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故事。

评分

《饮食滋味》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其实是抱着一种随手翻翻的心态。毕竟现在市面上的美食类书籍太多了,同质化现象也很严重。一开始,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觉得可能就是一些菜谱的堆砌,或者是一些美食博主的日常分享。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读到作者对一道家常菜的细腻描摹时,我才意识到,这本书可能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得多。作者并非仅仅罗列食材和步骤,而是将每一道菜肴背后的故事、情感,甚至是一种生活的态度,都巧妙地融入其中。她笔下的食物,仿佛有了生命,有温度,有记忆。我读到她回忆小时候外婆做的红烧肉,那种带着岁月痕迹的香气,那种包裹着亲情的味道,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读到她对一道素菜的描写,那种清淡中蕴含的禅意,那种对食材本味的极致追求,也让我对“吃”有了新的理解。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却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每天吃进嘴里的,究竟是什么?是仅仅为了填饱肚子,还是承载了更多的意义?作者用她真诚的笔触,带领我重新审视了“吃”这件再平凡不过的事情,让我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无限美好。

评分

说实话,拿到《饮食滋味》这本书,我并没有立刻投入进去阅读。我是一个很注重实用性的人,一般对那种偏重感性叙述的书籍兴趣不大。我更倾向于那种能直接给我带来知识或者技能的书。然而,这本书却出乎意料地吸引了我。作者在描写食物时,没有回避那些最朴素的食材,比如豆角、土豆、鸡蛋,但她却能从中挖掘出不一样的光彩。她写土豆,不是简单地介绍它的营养价值,而是描写了土豆在不同地域、不同时节的生长状态,以及它如何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如何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她的文字非常有画面感,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饭菜香,能看到炊烟袅袅升起的样子。更重要的是,她教会我如何去“品味”。不仅仅是品尝味道,更是品味食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以及人情味。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最简单的食物,也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改变了我对“吃”的看法,让我从一个单纯的消费者,变成了一个有心、有感的人。

评分

我很少读纯粹的美食书籍,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专业,要么过于浅薄。但《饮食滋味》这本书,却刷新了我对这类书籍的认知。作者的文笔非常朴实,却带着一种沉甸甸的质感。她写菜,就像在写人,写故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回忆的味道”的探讨,她通过一道道寻常的菜肴,勾勒出自己的人生轨迹,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我读到她描写小时候在乡下姥姥家吃到的麦芽糖,那种简单的甜味,却能勾起我无数关于童年的回忆。她让我意识到,味道不仅仅是味蕾上的刺激,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这本书没有华丽的配图,没有复杂的烹饪技巧,但它却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够触动人心。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每天摄入的食物,究竟给我们的身体和心灵带来了什么?是仅仅的能量补充,还是更深层次的滋养?作者以一种温和却又深刻的方式,引导我重新去感受食物的魅力,去体会“吃”这件小事中蕴含的大学问。

评分

《饮食滋味》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置身于一个温暖的厨房,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烟火气和食物的香气。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它能够轻易地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不是一个特别擅长烹饪的人,也缺乏美食鉴赏的专业知识,但这本书却让我觉得,原来“吃”这件事,也可以如此诗意和有深度。作者在书中并没有过多地炫耀厨艺,或者介绍那些昂贵的食材,而是将目光聚焦在那些最寻常不过的食物上。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清晨阳光下露珠晶莹的蔬菜,午后灶台边炉火熊熊的温暖,傍晚家人围坐一桌的温馨。她将食物与人生的感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治愈。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对“时令”的强调。她认为,最美味的食物,往往是顺应时令的,就像人生一样,也需要遵循自然的规律。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食物的关系,也让我开始更加珍惜那些平凡却又美好的味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