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安娜.卡列尼娜
:25元
作者: 托尔斯泰(Tolstoy L.N.) 著;王志娇 译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53437217
字数:200000
页码:21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读名著·学英语:安娜·卡列尼娜》是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继《战争与和平》之后经过12次精心修改的长篇名著,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小说有三条情节线索(两条平行线,一条中间线):条是以安娜一卡列宁-渥伦斯基为主的与上流社会、沙皇政府紧密联系的线索;第二条是以列文-基蒂为主的与农村和宗法制农民紧密联系的线索。这两条平行线靠以奥布隆斯基一多莉为主的中间线引发并连接起来,形成一座十分严谨的拱形结构。
目录:
部
Chapter 1
章
Chapter 2
第二章
Chapter 3
第三章
Chapter 4
第四章
Chapter 5
第五章
Chapter 6
第六章
Chapter 7
第-章
Chapter 8
第八章
Chapter 9
第九章
Chapter 10
第十章
第二部
Chapter 1
章
Chapter 2
第二章
Chapter 3
第三章
Chapter 4
第四章
Chapter 5
第五章
Chapter 6
第六章
Chapter 7
第七章
Chapter 8
第八章
Chapter 9
第九章
老实说,初次翻开时,我有点被那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详尽所震慑住。那种对农庄管理、农业改革、贵族沙龙礼仪的细致描写,铺陈得极其缓慢而扎实。起初,我担心这会拖慢叙事的节奏,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才明白,正是这些看似“闲笔”的细节,构筑了人物行为的底层逻辑,赋予了故事无可辩驳的真实感。比如,对基洛夫那段关于土地私有制和未来农业前景的漫长讨论,读起来可能有些枯燥,但它清晰地界定了那个时代精英阶层所面临的时代困境与思想分野。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从不取悦读者,它要求你沉浸其中,去感受那个特定时空中,思想与情感是如何被环境塑造和钳制的。每一次读到某个人物因为虚荣或偏见而做出无可挽回的决定时,我都会回想起那些铺垫已久的社会背景,理解便油然而生,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叙事技巧,让人物的悲剧性更具宿命感。
评分这部作品的阅读体验,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慢速但极具沉浸感的电影体验。导演(即作者)的镜头感非常强,场景的转换和氛围的渲染达到了极致。你想想,从彼得堡的华丽舞会,到莫斯科的保守家庭聚会,再到郊外的宁静田园风光,每一个场景都仿佛触手可及。色彩的运用,光线的变化,甚至空气中的味道,都能通过文字被精确地传达出来。这种强大的画面感,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许多读者会觉得这本书篇幅巨大却不觉冗长。它引人入胜,不是因为情节的跌宕起伏(虽然也有),而是因为你深深地被拉进了那个世界里,你开始关心这些角色的命运,他们的穿着,他们的谈吐,他们的生活空间。这种全方位的代入感,是很多现代快餐式阅读无法提供的,它需要你付出时间,但回报是丰厚的精神体验。
评分这部鸿篇巨制,读完后脑海中久久不能散去的,是那种弥漫在整个故事里的、近乎令人窒息的时代洪流与个体悲剧的交织感。它远不止是一部简单的爱情故事,更像是一幅用最细腻的笔触描绘的十九世纪俄国贵族社会的百科全书。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剖析之深,简直令人惊叹,每一个选择、每一次犹豫、每一个眼神的闪躲,都被拿到了放大镜下进行审视和解构。我尤其欣赏他对列文这个角色的塑造,他那份对土地、对信仰、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与安娜的炽热与毁灭形成了强烈的张力。那种在宏大叙事背景下,个体在命运面前的无力和挣扎,真实得让人感到彻骨的疼痛。当我合上书卷时,我感觉自己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复杂的精神洗礼,那些关于道德、关于责任、关于激情与理智的辩论,至今仍在心头回响,促使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生活中的取舍和界限。整本书的结构布局也十分精妙,两条线索并行推进,却又彼此映照,相互作用,展现了生活本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评分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于情感本质的探究,那种近乎残酷的诚实。他笔下的爱情,并非童话或浪漫小说的简化版本,而是充满了矛盾、自私、依恋和毁灭欲的混合体。安娜与渥伦斯基的关系,从最初的电光火石般的激情,到后来如何被日常生活的猜忌、外界的压力以及他们自身情感的变质所一点点侵蚀,描绘得入木三分。那种从“我爱你到可以放弃一切”到“你的存在让我感到窒息”的转变过程,极其微妙,需要读者极其专注地去捕捉那些细微的情绪波动。我尤其佩服作者在处理这种强烈情感时所保持的冷静和客观,他似乎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审视着他笔下的人物,既不全盘否定他们的激情,也不轻率地谴责他们的越轨,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去判断“爱”的代价究竟几何。这使得这本书拥有了跨越时代的讨论价值,因为人性的困境从未改变。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宝贵的一点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对“道德审判”的简单认知。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陷入了持续的摇摆之中。一方面,安娜的行为显然违反了她所处的社会规范,她的选择带来了毁灭性的后果,这让我理智上无法完全认同。但另一方面,当我代入她的视角,感受到她对精神自由的渴望,对被束缚婚姻的厌倦时,我又对她的抗争产生了强烈的同情。这种道德上的模糊地带,正是这部伟大作品的生命力所在。它没有提供简单的“好人”和“坏人”的标签,而是呈现了一个光谱,展示了“爱”在不同情境下可以展现出的复杂性。它教会我,在评判他人(或自己)的选择时,需要放下预设的道德框架,去理解背后的驱动力,去审视那个时代、那个环境对人性的挤压程度。这是一本真正的“思想炼金术”,让你在阅读结束后,思考的维度被极大地拓展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