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用水净化技术 | ||
| 定价 | 39.00 | |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8年03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曹喆,钟琼,王金菊 主编 |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122312044 | |
| 重量 | 345 | |
第壹章绪论1
第壹节水资源与饮用水源水概况1
一、我国水资源概况1
二、饮用水与微污染水源水3
*二节饮用水中的污染物4
一、常规污染物4
二、新兴污染物5
第三节饮用水源水污染的危害9
一、水源环境微污染对常规净水工艺系统及水质的影响10
二、饮用水源污染与健康10
第四节国际饮用水标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11
一、国际饮用水标准的现状11
二、国际饮用水标准的发展趋势14
第五节我国饮用水标准的发展15
一、我国饮用水标准的发展15
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17
第六节饮用水源水质净化技术的发展20
一、饮用水常规处理工艺及其局限性20
二、强化常规处理工艺20
三、预处理技术23
四、深度处理技术24
*二章常规水处理工艺简介28
第壹节混凝28
一、混凝的基础理论28
二、混凝剂30
三、混凝的过程33
四、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与混凝剂的选择34
*二节沉淀和澄清35
一、沉淀的基本理论35
二、理想沉淀池理论35
三、饮用水净化工艺常用沉淀池37
四、澄清池38
第三节过滤40
一、过滤的机理40
二、普通快滤池41
三、V形滤池43
四、重力式无阀滤池45
五、其他滤池46
六、各种滤池的性能比较46
第四节消毒48
一、液氯消毒法48
二、其他氯消毒法49
第三章常规水处理工艺的强化51
第壹节强化混凝51
一、基本概念51
二、结合预处理手段的强化混凝去除水中天然有机物的主要方法52
三、影响强化混凝效果的因素53
四、强化混凝技术的局限性54
*二节强化沉淀54
一、强化沉淀的理论54
二、强化沉淀的设施55
第三节强化过滤57
一、生物活性过滤58
二、磁滤技术62
第四节强化消毒63
一、ClO2消毒63
二、臭氧消毒65
三、紫外线消毒66
四、膜法消毒效果的研究68
五、其他工艺消毒70
第五节预处理技术71
一、化学氧化预处理技术71
二、吸附预处理技术72
三、生物氧化预处理技术73
第四章深度处理技术76
第壹节吸附技术77
一、吸附的基本概念77
二、活性炭吸附80
三、生物活性炭技术82
*二节臭氧氧化技术84
一、臭氧的性质84
二、臭氧氧化反应机理84
三、臭氧在水处理中的应用85
四、臭氧组合工艺87
第三节膜处理技术93
一、概述93
二、饮用水净化常用膜处理技术94
三、膜处理技术的基本性能及应用特点100
第四节光催化技术102
一、反应机理及催化剂103
二、光催化反应器103
三、有机化合物的光催化降解105
四、无机污染物光催化氧化还原107
五、饮用水中微生物光催化降解107
六、光催化氧化技术的影响因素108
七、光催化氧化技术的发展方向109
第五节空气吹脱法109
一、空气吹脱法的原理109
二、空气吹脱法的应用110
三、空气吹脱设备110
四、污染防治111
第五章几种特殊水源水净化方法简介113
第壹节地下水除铁除锰处理113
一、地下水除铁114
二、地下水除锰115
三、接触氧化法除铁、除锰工艺115
*二节软化、除盐与锅炉水处理116
一、水的软化、除盐概述116
二、水的软化117
三、水的除盐119
四、锅炉水处理121
第三节水的除臭除味处理122
一、化学氧化法122
二、活性炭吸附法122
三、生物活性炭法123
第四节水的除氟处理123
一、活性氧化铝法123
二、磷酸三钙法124
三、骨炭过滤法124
四、其他除氟法124
第五节水的除藻125
一、化学药剂除藻125
二、气浮除藻125
三、过滤除藻125
四、混凝除藻126
五、生物处理除藻126
六、超声波除藻126
第六章海水淡化128
第壹节海水淡化概述128
一、海水淡化的意义128
二、海水淡化的可行性129
*二节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概况130
一、海水淡化的发展历史130
二、国际海水淡化行业发展现状131
三、我国海水淡化行业发展现状131
四、海水淡化技术概述132
第三节蒸馏法133
一、多效蒸馏法(MED)134
二、多级闪蒸法(MSF)135
三、压汽蒸馏法(VC)137
第四节膜技术海水淡化138
一、电渗析技术138
二、反渗透141
第五节膜蒸馏技术144
一、概述144
二、膜蒸馏的原理144
三、膜蒸馏的形式144
四、膜蒸馏技术的特点146
第六节海水淡化的其他技术方法146
一、冷冻法146
二、水合物法147
三、溶剂萃取法147
四、离子交换法147
五、增湿除湿法147
第七节太阳能海水淡化148
一、概述148
二、太阳能蒸馏系统148
第七章管道直饮分质供水152
第壹节分质供水概况153
一、分质供水产生的背景153
二、分质供水国内外的发展及区别153
三、分质供水的分类154
*二节管道直饮分质供水的特点及作用154
一、管道直饮分质供水的定义及特点154
二、管道直饮分质供水的作用155
第三节管道直饮分质供水建设规划与卫生管理155
一、管道直饮分质供水建设规划155
二、管道直饮分质供水相关规章、制度及标准、规范156
三、管道直饮分质供水卫生管理157
第四节管道直饮分质供水的系统设备159
一、管道直饮分质供水系统组成159
二、管道直饮水净水处理工艺160
三、管道直饮水供水系统及管网设计要点160
四、管道直饮分质供水施工及验收要点161
第八章应急供水163
第壹节应急供水的基本概念与范畴165
一、基本概念165
二、应急供水的基本范畴165
三、供水事件分级166
*二节应急安全供水的工作原则与措施167
一、应急安全供水的工作原则167
二、应急安全供水的预防、预警与报警168
三、应急安全供水的一般措施168
第三节应急安全供水系统与装置171
一、应急安全供水系统结构特点与运行要求171
二、野战及野外供水172
三、水上供水装置180
第九章工程实例184
第壹节珠三角某水厂给水处理技术工程实例184
一、工程概况184
二、一期工艺简介184
三、二期工艺简介185
四、现状平面布置186
五、扩建工程新工艺186
六、新老构筑物整合方案187
*二节星沙水厂水处理改造工程188
一、工程概况188
二、工艺选择189
三、工艺流程方案192
四、节能方案193
第三节嘉兴水厂水处理工艺194
一、工程概况194
二、工艺简介194
第四节深圳市笔架山水厂扩(改)建工程197
一、工程概况197
二、水源及水质情况197
三、原工艺流程简介198
四、扩建工艺流程199
五、扩建工艺主要技术特点199
六、主要工艺设计参数202
第五节嵊山500m3/d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203
一、项目概述203
二、总体设计及设备研制203
三、海水预处理204
四、反渗透海水淡化204
五、运行情况205
参考文献206
显示全部信息
从一个关心“环境科学”的读者的角度来看,我发现这本书在论述水净化技术时,其社会生态影响的维度挖掘得不够深。例如,处理后的污泥和浓缩液(尤其是在反渗透和电渗析应用中产生的)如何进行环境友好型处置,以及这些处置过程本身带来的二次污染风险,书中提及甚少。虽然“水资源概况”部分提到了水短缺问题,但技术如何反作用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比如推广零液体排放(ZLD)技术在特定行业的应用前景、以及不同净化技术对区域能源消耗结构的影响——这些议题被轻轻放过。我原本期待看到对“清洁生产”理念在饮用水深度处理中的贯彻,即如何选择那些在整个供应链中环境足迹最小的技术方案。这本书在技术可行性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其“可持续性”的论证深度,仍有待加强,以匹配当代环境科学的综合视角。
评分作为一本聚焦于“工业技术”的专著,我对其中关于水处理自动化与过程控制的论述抱持着最高的期待,然而,这部分内容却是相对最令人失望的。书中提到了在线浊度计和pH传感器,但对于现代水厂普遍采用的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如何集成传感器数据、利用模糊逻辑或神经网络算法进行自动加药优化(特别是混凝剂投加),几乎没有着墨。这使得该书的技术前沿性略显滞后。我深知,在处理复杂工业废水或超纯水制备时,过程的精确控制比单一的化学反应机制更为关键。如果能增加一章关于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水处理系统架构,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其在应对负荷波动时的鲁棒性,这本书的价值将呈几何级数增长。目前的叙述,让它更像是上世纪末期的行业参考手册,而非面向未来智能制造的指南。
评分阅读《饮用水净化技术》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拼图感”,即它似乎将水处理的各个领域——从宏观的水文地质背景到微观的分子间作用力——都堆砌在了面前,但连接这些碎片的关键“胶水”却不够强韧。特别是关于“环境科学”与“化学工业”的交叉地带,比如高级氧化技术(AOPs)中臭氧、紫外光/过氧化氢体系的协同效应,书中仅仅停留在反应方程式的罗列,对于反应器设计中的光场分布均匀性、臭氧在水中的穿透深度与半衰期对氧化效率的影响曲线,这些决定最终处理成本和效果的关键参数,描述得过于理想化和概念化了。我更希望看到不同水质(硬度、TOC含量)对AOPs效率影响的实测数据对比,而不是仅仅依赖于理论上的自由基生成速率估算。此外,对水资源概况的描述也偏向于宏观统计,缺乏对特定流域水质恶化与现有净化技术瓶颈之间因果关系的深度剖析,使得技术选择的背景依据显得有些单薄。
评分这本书的篇幅浩瀚,涉及的知识点如同星辰大海般繁复,但总感觉在核心的“饮用水净化”这个议题上,似乎总有一层薄雾未散。我期待能看到更为深入、更具操作性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分析,比如针对特定新兴污染物,如微塑料颗粒在不同絮凝剂作用下的沉降效率的精细化模型推演。书中对活性炭吸附的原理阐述得不错,但对于再生技术——特别是高温热解与化学浸渍法的能耗比和实际工业应用中的污染物脱附残留风险评估,介绍得略显单薄。我翻阅了后半部分关于膜分离技术的章节,虽然提到了超滤和反渗透的基础原理,但对于膜污染的实时在线监测技术,特别是利用电化学或光谱学手段进行早期预警的最新进展,几乎没有涉及。整个阅读体验下来,它更像是一本广博的教科书,而非一本聚焦于解决前沿工业化难题的实操手册。对于那些希望将理论快速转化为高效率、低成本工业解决方案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在特定技术细节上做大量的额外文献补充。它提供了扎实的“是什么”,但对于“如何做到极致”的探讨,尚有提升空间。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坦白说,让我这个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感到有些“跳跃”。一开始对水净化技术进行概述,这无可厚非,但紧接着就跳跃到较为专业的“水处理”细节,中间缺乏一个过渡性的、将“一般问题”与“具体技术”衔接起来的桥梁章节。例如,在讨论消毒副产物(DBPs)的生成机理时,它似乎忽略了预处理阶段(如混凝和过滤)对后续氯化过程的影响程度。我特别留意了关于重金属去除的那一章,虽然提到了离子交换树脂,但对于树脂的再生周期管理和酸碱消耗的优化策略,介绍得太过简略,这对于运行成本极其敏感的工业现场来说,是致命的疏忽。我更期望看到的是一套完整的生命周期评估(LCA)视角,来审视不同净化路径的综合环境负荷,而不仅仅是聚焦于出水水质指标的达标性。这本书的信息量很大,但信息密度和逻辑流畅度之间,似乎存在一定的张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