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的陶瓷古国。早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的先民就已经会制造和使用陶器。瓷器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我国陶瓷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文化做出了**的贡献,特别是精湛的制作技艺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世界上都是很少见的,这是永远值得我们后人敬佩、学习和引以自豪的。中国陶瓷的历史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物质文化**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但是,在我们**关于中国陶瓷历史的著作极少,相反,国外学者在这方面却有很多专著,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由冯先铭主编的《中国陶瓷史》是中国硅酸盐学会邀请全国各方面的陶瓷专家,用了几年的时间集体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陶瓷史是中国物质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 陶瓷史的意义也是多方面的,它涉及很多的学科,一 部完备的陶瓷史的写作需要有多学科的协作与努力。
中国硅酸盐学会在组织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全国的许 多文物考古部门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和从 新石器时期到明清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陶瓷标本 。
中国科学院、轻工业部、**建筑材料工业局以 及各省市所属的陶瓷研究所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 对这些标本作了科学分析,并从陶瓷工艺学的角度对 当时的烧制工艺进行了论证,对我国瓷器的起源问题 和陶瓷**存在的一些重大疑难问题进行了研究,使 本书在论述一些重要观点时有*多可靠的科学根据。
陶瓷是科学和艺术的综合产物,它既是物质的产 品,又是精神的产品,它同时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 神生活服务。陶瓷制品的造型、装饰、釉色都同当时 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有关,往往从某个侧面反 映当时人们的意识形态。因此,工艺美术部门对我国 几千年来的陶瓷艺术的发生、发展、风格、特点和方 法、技巧、成就、贡献等问题,也作了一些探讨。
虽然《中国陶瓷史》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叙 述的,但它是文物考古学界、陶瓷工艺学界、工艺美 术学界三方面许多同志共同研究的成果。由冯先铭主 编的《中国陶瓷史》是一部比较全面而又有充分科学 实验做依据的一本书。
序言
第一章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约1万年一4000年前)
第一节 陶器的起源
第二节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第三节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第四节 其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陶器
第五节 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成就及其影响
第二章 夏商周春秋时期的陶瓷
(公元前2l世纪一公元前476年)
第一节 陶器的发展
第二节 灰陶器和白陶器
第三节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
第四节 建筑用陶和其他陶制.品
第五节 中原以外各区的陶瓷生产
第三章 战国秦汉时期的陶瓷
(公元前475一公元220年)
第一节 战国时期的陶瓷
第二节 秦汉陶瓷产品的品种和产地
第三节 秦汉时期原始瓷的复兴与瓷器的出现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陶瓷
(公元220年一589年)
第一节 江南瓷窑的分布和产品的特点
第二节 江南地区制瓷工艺的成就。
第三节 北朝的瓷业
第四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制陶工艺的发展
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陶瓷
(公元581—960年)
第一节 隋代陶瓷业的发展
第二节 唐五代的青瓷
第三节 唐五代的白瓷
第四节 唐代黄釉、黑釉、花釉和绞胎瓷器
第五节 唐代的三彩陶器和陶瓷雕塑
第六节 唐五代陶瓷造型与装饰
第七节 唐五代陶瓷的外销
第六章 宋、辽、金的陶瓷
(公元960一1279年)
第一节 定窑及磁州窑系诸窑
第二节 耀州窑与钧窑系诸窑
第三节 青白瓷与龙泉窑系诸窑
第四节 宋代黑釉瓷器的生产
第五节 汝窑、哥窑与官窑
第七章 宋、辽、金的陶瓷(续)
(辽公元928—1125年,金公元1115—1234年)
第六节 宋瓷的造型与纹饰
第七节 宋代瓷器的外销
第八节 辽的陶瓷
第九节 金的陶瓷
第八章 元代的陶瓷
(公元1271—1368年)
第一节 元代的主要窑场和**瓷器
第二节 元代景德镇制瓷业的新成就
第三节 元代瓷器的造型与装饰
第四节 元代瓷器的对外输出
第九章 明代的陶瓷
(公元l368—1644年)
第一节 瓷业中心景德镇和御器厂
第二节 景德镇的青花瓷及其他瓷器
第三节 明代景德镇以外的民营陶瓷业
第四节 明代瓷器的造型、装饰和款式
第五节 明代瓷器输出和中外制瓷技术交流
第十章 清代的陶瓷
(公元1644—1911年)
第一节 景德镇制瓷业的兴盛与繁荣
第二节 景德镇以外的陶瓷业
第三节 清代瓷器的造型、装饰和款式
第四节 清代瓷器的输出
后记
重印说明
坦白讲,这本书的篇幅相当可观,初次捧读时,我确实被它的厚度震慑住了。它更像是一部需要“慢读”和“精读”的著作,而非快餐式的消遣读物。我发现,如果你想快速浏览,可能会被大量细致入微的器型描述和不同窑口之间的微妙差异所困扰,因为它没有刻意去迎合现代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然而,正是这种“不妥协”的详尽,造就了它无可替代的价值。我最喜欢的是它在介绍各个朝代典型器型时的对比分析,比如对南北方不同时期罐、瓶、碗类器物在口沿、腹部、圈足处理上的异同点的细致剖析,这种对比不仅帮助我建立了清晰的知识框架,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的眼睛去分辨那些细微的“风格偏差”,这对于培养真正的鉴赏眼光至关重要。虽然有时候感觉信息量过大,需要耐心消化,但每一次深入阅读后,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工匠内心世界的大门,那种知识积累带来的充实感,是其他轻薄读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它所构建的文化语境。它不仅仅是在罗列事实和图片,更是在描绘一个流动的历史场景。我常常想象,在唐代长安的市井中,那些胡人使者与本地的工匠是如何交流彩釉的配方;或者在明代景德镇的作坊里,工匠们如何在皇帝的旨意下,绞尽脑汁去烧制出要求极高的御用器皿。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这种“人”与“物”之间的互动。比如,书中对明代青花瓷的叙事,就不仅仅停留在钴料的来源上,而是深入挖掘了郑和下西洋对海外贸易和纹饰风格带来的影响,这一下子让青花瓷不再是孤立的艺术品,而是那个大航海时代全球交流的缩影。这种将陶瓷置于更宏大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下进行考察的方法,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理解。读完后,我再去看博物馆里的那些展品,感受完全不同了,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能从中读出历史的呼吸和时代的烙印,仿佛触碰到了那些千年前工匠留下的温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实在是没得挑剔,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充满历史厚度的质感。封面设计得非常雅致,那种深沉的藏青色配上烫金的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工艺品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钟爱那些蕴含着千年匠心和文化积淀的器物。这本书的开篇导言就非常引人入胜,它没有直接跳入枯燥的年代划分和窑口介绍,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勾勒出了陶瓷艺术在中国文明长河中扮演的角色,那种从新石器时代的粗犷陶器到唐宋的温润如玉,再到明清的繁复精美,仿佛在我眼前徐徐展开了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中穿插的那些关于生活美学和哲学思想的探讨,这让这本书的深度远超一般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关于“器物与人文精神”的深度解读。比如书中对宋代汝窑“天青”色泽的描述,简直是把那种不可复制的微妙变化捕捉得淋漓尽致,读起来让人心神俱醉,恨不得立刻就能亲眼目睹那些失落的珍品。装帧的细节处理得也十分到位,内页的纸张选择,使得那些高清彩图的色彩还原度极高,即便是那些细微的釉面开片,都能清晰可见,对于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的体验,让人忍不住想一遍遍抚摸和品味。
评分从一个普通爱好者的角度出发,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技术背后的美学”的探讨。很多关于陶瓷的书籍会过度侧重于历史分期或者单纯罗列精美图片,但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篇幅去解释“为什么”——为什么宋人偏爱素雅的釉色?为什么明中后期开始追求繁缛的装饰?作者巧妙地将制瓷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转化为对当时审美趣味的解读。比如,在谈到釉料的烧制温度与色彩呈现的关系时,他生动地描绘了工匠们如何通过对火候的精准控制,去“驯服”那些来自大自然的矿物,最终创造出惊艳世人的效果。这种对“人与材料的搏斗与和谐”的描绘,极具画面感和戏剧张力。读起来,我仿佛能闻到窑炉里燃烧的松木气味,感受到工匠们额头上冒出的汗水。它成功地将一门看似高冷的学术领域,拉近到了可以被情感所共鸣的层面,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他们对完美主义的执着,油然而生一种深深的敬意。这本书的影响力,在于它改变了我看待日常器物的方式。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它绝对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入门读物”。阅读过程中,我几次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些专业术语和考古发现的年代背景,这说明作者在资料的搜集和考证上下了极大的功夫。它以一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广度,详尽地梳理了中国主要陶瓷产区的地域特征和技术演变脉络。从北方的磁州窑的民间粗犷风格,到南方德化窑的象牙白瓷,再到景德镇官窑体系的精益求精,每一种风格的形成都与当地的矿物资源、交通条件乃至社会制度紧密相连,这种宏观的视角非常令人佩服。尤其是作者在论述不同历史时期技术革新的部分,比如关于高温釉料的研发和彩绘工艺的进步,他总能将复杂的化学变化用相对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虽然偶尔还是需要集中精力去理解,但这恰恰是它价值所在——它教你如何“看懂”一件瓷器的真正价值,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漂亮”这个肤浅的层面。对于那些想要深入研究陶瓷史的学者或者资深藏家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里面的注释和参考文献部分,也为进一步的学术探究指明了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