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第9册)

国学(第9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文化
  • 历史
  • 教育
  • 教材
  • 中华文化
  • 经典
  • 古籍
  • 启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泰州姜堰新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58101
商品编码:26912351018
包装:平装
开本:16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书名: 国学(D9册)
作者: 开本:
YJ: 36
页数:
现价: 见1;CY =CY部 出版时间 2015-12
书号: 9787301258101 印刷时间: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主编傅建明,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浙师大教育文本分析中心主任,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家组成员,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成员。 精彩导读 目录 致小朋友 1

**单元 道法自然 3
  **课 道可道 4
  D二课 上善若水 11
  D三课 五色令人目盲 17
  D四课 道生一 22

D二单元 德行天下 29
  D五课 知人者智 30
  D六课 无为之道 35
  D七课 我有三宝 40
  D八课 信言不美 47

D三单元 顺应自然 53
  D九课 浑沌凿窍 54
  D十课 拊马不时 60
  D十一课 夔蚿蛇风 66
  D十二课 庖丁解牛 72

D四单元 畅达生命 79
  D十三课 粘蝉老人 80
  D十四课 大马捶钩 85
  D十五课 至人之箭 90
  D十六课 梓庆为 96

后 记 101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华夏文明的璀璨星河:中国古典文学与思想的精粹赏析 《华夏文明的璀璨星河》 是一部旨在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鸿篇巨制。本书并非某单一册次的简单汇编,而是跨越数千年历史长河,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恢弘气象,到魏晋风骨的清雅孤傲,再到唐诗宋词的巅峰成就,直至明清小说的世俗百态,全面构建起一套完整的中国古典文学与思想体系的鉴赏指南。 本书的结构设计极为精妙,力求在宏观把握历史脉络的同时,对重要文本进行微观的、深入的解读。全书共分为多个相互关联的卷册,每一卷册都聚焦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或一个核心的思想流派。 第一卷:思想的源头——先秦诸子百家与早期经典 本卷聚焦于中国文化精神的奠基阶段。我们细致考察了《易经》 中蕴含的宇宙生成论和朴素辩证法,解析了其在后世哲学发展中的枢纽地位。随后,重点剖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理论精髓及其社会实践。 儒家部分: 不仅仅停留在对孔子“仁”与“礼”的表面解读,而是深入探讨了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的内在张力,以及孔孟之间在政治理想和修身实践上的细微差异。特别对《论语》中的章句进行考辨,还原其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原始意义。 道家部分: 重点阐释了老子《道德经》中“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深刻内涵,并对比了庄子哲学中对个体精神自由和逍遥境界的极致追求,着重分析了“齐物论”对后世审美观念的影响。 诸子杂论: 对墨家的“兼爱”、“非攻”的社会理想,法家的“循名责实”、“以法治国”的制度构建,以及名家、阴阳家等流派对概念辨析和自然规律探索的贡献,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和评价。 第二卷:文体之勃兴——汉赋、乐府与史传文学 汉代是中国文学体裁定型的重要时期。本卷将目光投向了声律之盛的汉大赋。我们不仅欣赏了司马相如《子虚赋》的铺陈夸张之美,更探讨了汉赋从早期歌功颂德到后期讽喻时政的演变轨迹。 史传文学的典范: 深入剖析了《史记》 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抱负。本书不仅关注其历史叙事,更着重分析了司马迁如何运用人物传记、世家和列传的结构,塑造出立体丰满的个体形象,以及其“发愤著书”的个人情感投射。 乐府民歌的田园之声: 收集整理了大量汉乐府诗歌,展示了其朴素直接的叙事风格和对社会底层疾苦的关怀,标志着中国诗歌由文人创作向民间生活渗透的开端。 第三卷:魏晋风骨与田园牧歌的崛起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的动荡与玄学的兴盛,催生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格追求。 建安文学与正始之音: 重点探讨了曹氏父子的文学成就,解析了“建安风骨”中那种慷慨悲凉、感叹人生苦短的时代情绪。 玄学与山水诗派: 详细解读了竹林七贤的思想倾向,并系统梳理了谢灵运、陶渊明等人的诗歌成就。陶渊明的诗歌被视为中国田园诗的最高峰,本书对其“采菊东篱下”背后所蕴含的归隐哲学和对物我界限的消解,进行了深入的阐发。 第四卷:盛世之音——唐诗的巅峰艺术与变奏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本卷力图打破传统的分期法,从主题、意境和格律三个维度来解构唐诗的博大精深。 初唐与盛唐气象: 考察了近体诗格律的成熟过程,并着重赏析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禅意境界,李白“谪仙人”式的浪漫主义想象力,以及杜甫“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精神。我们通过对“三吏”、“三别”的细读,展现了诗歌对国家命运和民间疾苦的深切关怀。 中晚唐的转向: 分析了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旨在以诗歌干预现实的努力。同时,探讨了韩愈、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的推动作用,以及李商隐、杜牧等人对意象的精巧运用和含蓄情感的表达。 第五卷:宋代文化的精致与内敛——词与理学的交融 宋代以词取代诗成为主流的抒情文体,同时,程朱理学的兴起对整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词的流变: 从婉约派的代表李清照、柳永,到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本书细致辨析了两种风格背后的审美差异与时代心境。苏轼的旷达与辛弃疾的悲愤,都深深植根于宋代特定的政治文化环境之中。 理学的观念探析: 较为客观地介绍了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核心思想,并考察了其对文学创作中“格物致知”方法的渗透,以及对士人道德规范的塑造。 第六卷:世情百态的描摹——明清小说与戏曲的世俗化表达 明清时期,市民阶层崛起,长篇章回体小说和成熟的戏曲艺术成为反映社会生活的关键载体。 四大名著的深度解读: 本卷对《三国演义》的历史重构、《水浒传》的草莽英雄主义、《西游记》的神魔隐喻,以及《红楼梦》对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精微描摹,进行了详尽的文本分析。特别关注《红楼梦》中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和高度成熟的叙事技巧。 戏曲艺术的成熟: 阐述了元曲(杂剧)和明清传奇在语言、表演和结构上的艺术特征,分析了关汉卿、汤显祖等大家的作品如何将民间故事提升至艺术高度。 《华夏文明的璀璨星河》致力于提供一种全面、深入、兼具学术严谨性与阅读趣味性的文化导览。它力求让读者不仅能欣赏到古代先贤的文字之美,更能理解这些思想与艺术成就背后所承载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基因。全书语言力求平实流畅,避免晦涩的术语堆砌,旨在为所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士提供一座坚实的认知桥梁。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国学并没有太大的兴趣,总觉得那些古老的东西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了。但因为身边有朋友的推荐,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下了《国学(第9册)》。没想到,这本书真的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了国学中的重要概念和思想,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看得懂,并且觉得很有意思。书中的例子非常丰富,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到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都能找到国学思想的影子。这让我意识到,国学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文化血脉之中。书中的一些讨论,甚至引发了我对自己生活方式的思考,比如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看待得失,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等等。这本书,让我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国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生活的书。

评分

老实说,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是被它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古朴典雅的风格,散发着一种沉静的书卷气,让我联想到了那些被时光沉淀下来的智慧。拿到手后,我并没有立刻深入阅读,而是随意翻看了几页,没想到,这一翻,便深深地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它不像市面上一些国学普及读物,仅仅是表面化的介绍,而是有着扎实的学术根基,又兼具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特别是书中对于一些重要的哲学概念的阐释,比如“道”、“仁”、“礼”等,作者旁征博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让我对这些概念有了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我尤其喜欢书中的一些篇章,它能够将抽象的哲学思想,与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命运巧妙地联系起来,让那些原本遥不可及的道理,变得鲜活起来,触手可及。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一步步探索国学的奥秘,让我对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有了更由衷的敬意。

评分

我是一个对文字比较挑剔的读者,总觉得很多国学类的书籍,要么是过于艰涩难懂,要么是过于浅薄浮泛,很难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书。《国学(第9册)》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它的语言风格,既保留了古文的韵味,又充满了现代的活力,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书中的论述,逻辑清晰,条理分明,每一个观点都经过了严谨的论证,让人信服。尤其是在解读一些古代文学作品时,作者的见解独到,常常能点破我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让我对那些耳熟能详的篇章,有了耳目一新的感受。例如,对于《论语》中某些章节的解读,作者的分析非常细腻,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更揭示了孔子思想的深层内涵,让我体会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真正含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国学不朽的魅力,也让我看到了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希望。

评分

这本书,实在是让我爱不释手!我之前对国学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诗词歌赋和历史故事的片段,总觉得隔靴搔痒,不得其门而入。但从《国学(第9册)》开始,我仿佛推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书中的内容,编排得极其用心,从基础的字词训诂,到经典的诗文赏析,再到哲学思想的深度解读,层层递进,非常适合我这样想要系统学习国学的读者。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古籍的解释,不仅清晰明了,还辅以大量生动的例证,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轻易理解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例如,关于《诗经》的讲解,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诗句,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社会风貌,以及其中蕴含的朴素情感,读来既有知识性,更有艺术性。每一次翻开它,都能发现新的惊喜,仿佛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了!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纸张上的文字。它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我平时工作忙碌,很难有大块的时间来系统学习,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适合碎片化阅读。每一章节都有独立的侧重点,读完一章,便能有所收获。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一些被现代社会所忽略的传统观念,进行了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并探讨了它们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例如,书中关于“孝道”的讨论,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形式,而是深入剖析了其核心精神,以及在现代家庭关系中的体现,让我对这个古老的观念有了新的理解。阅读这本书,让我感到一种来自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它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滋养我们心灵的活水。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人生的意义,这种启发性的阅读体验,是在其他很多书中难以获得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