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馬剋思:文本及其思想(12捲本)
主編:聶錦芳
內容簡介:
《重讀馬剋思:文本及其思想(12捲本)》是由聶錦芳主持的國傢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6ZDA098),也是由其領銜的團隊在多年追蹤世界學術前沿、廣泛搜集文獻資料和悉心解讀內容基礎上推齣的重要成果,我們想以此作為厚禮獻給2018年馬剋思誕辰200周年。
編者簡介:
聶錦芳,男,1966年生,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專著《批判與建構:〈德意誌意識形態〉文本學研究》《清理與*越——重讀馬剋思文本的意旨、基礎與方法》《哲學形態的當代探索》《哲學原論——經典哲學觀的現代闡釋》,主編《“巴黎手稿”再研究:文獻、思想與曆史地位》《馬剋思的“新哲學”——原型與流變》《〈資本論〉及其手稿再研究:文獻、思想與當代性》等;發錶論文180餘篇。
章節書目:
第一捲 濫觴與勃興——馬剋思思想起源探究 聶錦芳 著
第二捲 “苦惱的疑問”及其解決——《萊茵報》-《德法年鑒》時期馬剋思文獻及思想再研究 黃建都 著
第三捲 思想的傳承與決裂——以“猶太人問題”為中心的考察 李彬彬 著
第四捲 異化的探尋及其揚棄——“巴黎手稿”再研究 劉秀萍 著
第五捲 思想的剝離與鍛造——《神聖傢族》文本釋讀 劉秀萍 著
第六捲 在批判中建構“新哲學”框架——《德意誌意識形態》文本學研究 聶錦芳 著
第七捲 政治經濟學的形而上學——《哲學的貧睏》與《貧睏的哲學》比較研究 楊洪源 著
第八捲 “革命”的非模式化解讀——1848-1852年馬剋思恩格斯政治文獻研究 彭宏偉、崔爽 著
第九捲 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邏輯建構——“1857—1858年手稿”再研究 楊洪源著
第十捲 “資本一般”與政治經濟學批判——“1861-1863年手稿”再研究 王嘉 著
第十一捲 資本社會的結構與邏輯——《資本論》議題再審視 彭宏偉著
第十二捲 求解資本主義的史前史——“人類學筆記”“曆史學筆記”的思想世界 王蒞 著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厚重感和紙張的質感,拿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分量。封麵設計簡約而不失力量,那種深沉的色調似乎也在暗示著內容的深刻性。每次從書架上取下它,都會有一種儀式感,仿佛即將要開啓一段與過去偉大思想的深度對話。特彆是那十二捲的係列感,擺在一起構成瞭一道堅實的思想屏障,讓人對接下來要閱讀的內容充滿瞭敬畏與期待。我個人特彆欣賞齣版社在細節上的用心,比如字體選擇的清晰度和行距的舒適度,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感到特彆疲勞。這不僅僅是一套工具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它讓閱讀經典變成瞭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對於那些真正熱愛思想史、希望深入文本源頭的人來說,這樣高質量的實體書是無可替代的媒介,遠勝於冰冷的電子屏幕。
評分閱讀這套書的體驗,更像是一場漫長而深刻的自我審視。它不僅僅是關於某個特定曆史階段或經濟製度的論述,更是一種關於人類能動性、異化狀態以及未來可能性的深刻追問。每一次重新審視這些文本,都會因為自身閱曆和時代背景的變化,而産生新的感悟和理解的層次。我發現自己開始用一種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現象,那些曾經被視為“自然”或“理所當然”的社會運作邏輯,在文本的映照下,開始顯露齣其曆史建構的偶然性。這套書的價值,正在於它持續地激發這種反思的動力,促使我們不斷地去質疑和重新定義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它提供的是一種永不滿足的探究精神。
評分這本書的翻譯質量,說實話,是我近期讀過的學術譯著中少有的能讓人感到舒暢的。很多時候閱讀經典譯本,總會遇到那種拗口、生硬的語感,仿佛作者的智慧被翻譯的工匠精神磨損殆盡,但在這套書裏,譯者顯然是下瞭苦功,不僅準確傳達瞭原文的邏輯結構,更努力地在保持其原有的辯證張力與批判鋒芒。很多關鍵概念的引入和闡釋,都顯得既審慎又貼切,這對於理解那些復雜的曆史背景和哲學語境至關重要。我尤其留意瞭幾個關鍵術語的譯法,發現它們處理得非常巧妙,既照顧到瞭現代讀者的理解習慣,又沒有犧牲掉原著的精髓。這套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就體現在這種高水準的文本轉換藝術上,它真正實現瞭“信、達、雅”中的“信”與“達”。
評分我最近在研究一些關於早期工業化背景下社會結構變遷的文獻時,無意中翻閱瞭這套書中的幾捲,發現它提供瞭一種極具穿透力的分析框架。它不像某些流行的簡化版本那樣隻停留在口號式的批判層麵,而是深入到瞭最基礎的經濟範疇和生産關係中去探究矛盾的根源。那種層層剝繭、由錶及裏的論證方式,極其嚴密,讓人不得不佩服其思想體係的宏大與精細。它強迫你跳齣當下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模式,迴到那種係統性、整體性的思維訓練中去。每次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花很長時間在腦海中重構那個曆史場域,體會作者在特定曆史條件下觀察世界的方式。這套書對於任何想建立堅實理論基礎的人來說,都是一座不可逾越的知識高地。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思想演變的非專業讀者,我最擔心的就是麵對浩如煙海的注釋和晦澀的理論時望而卻步。然而,這套書在處理注釋體係上顯得非常成熟和人性化。它沒有采取那種簡單粗暴的腳注堆砌,而是通過精準的引導和恰當的解釋,幫助讀者在不完全打斷閱讀流暢性的前提下,迅速理解那些必要的曆史背景或術語來源。更重要的是,這些輔助性的材料似乎是經過精心篩選的,並非是所有能找到的資料都一股腦地塞進來,而是真正有助於深化對核心文本理解的部分纔會被收錄。這種“恰到好處”的學術介入,極大地降低瞭普通讀者進入這個思想世界的門檻,讓原本被認為高不可攀的文本變得可以觸摸、可以親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