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土壤与肥料(王新民)

药用植物土壤与肥料(王新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新民,金红 著
图书标签:
  • 药用植物
  • 土壤
  • 肥料
  • 中药材
  • 种植技术
  • 农业
  • 园艺
  • 植物营养
  • 土壤改良
  • 施肥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悦读时代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030627
商品编码:2832572220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药用植物土壤与肥料(王新民)

定价:24.00元

作者:王新民,金红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3-01

ISBN:978712203062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结合当前药用植物栽培与应用的发展热点,详细介绍了土壤的特点和分类、药用植物的营养与肥料的基础知识、药用植物实用栽培管理技术以及教学实验,既可作为药用植物相关各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农学、园艺、中医、中药学、植保、植物营养等专业师生及从事药用植物土壤肥料科研、生产、管理人员的参考书,同时对指导农民在种植药用植物时,能够科学合理施肥、提高管理水平,起到积极作用。

目录


篇 药用植物土壤基础理论
章 土壤的物质组成
节 土壤矿物质与岩石的风化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
第三节 土壤水分
第四节 土壤空气
第五节 土壤热量
第六节 土壤养分
土壤农化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土壤质地的测定
土壤速效养分的测定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重铬酸钾容量法)
第二章 土壤的基本性质
节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与耕性
第二节 土壤胶体与土壤保肥性、供肥性
第三节 土壤酸碱度
土壤结构形状的观察及微团聚体分析
土壤容重的测定及土壤空隙度的计算
土壤pH的测定
第三章 主要土壤类型与利用改良
节 棕壤
第二节 黄棕壤和黄褐土
第三节 褐土与红黏土
第四节 潮土
第五节 沙姜黑土
第六节 盐土与碱土
第七节 风沙土
第二篇 药用植物营养与肥料基本原理
第四章 药用植物营养的基础知识
节 药用植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第二节 药用植物获得养分的途径
第三节 药用植物吸收养分的主要特点
药用植物缺素症状的外形诊断
第五章 药用植物科学施肥的基本原理
节 科学施肥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施肥的生产经济学原理
第三节 药用植物营养与施肥
第四节 环境保护与施肥
第六章 常用肥料的特点
节 有机肥料
第二节 化学肥料
第三节 腐殖酸类肥料与微生物肥料
常用化学肥料的定性鉴定
堆肥的积制技术
掺混肥料的配制技术
第七章 药用植物常用施肥技术
节 药用植物施肥特点
第二节 施肥技术的主要环节
第三节 施肥方式和方法
第四节 常用施肥技术
第三篇 常见药用植物营养与施肥技术
第八章 根、根茎类药用植物营养特点与施肥技术
节 人参
第二节 三七
第三节 大黄
第四节 贝母
第五节 丹参
第六节 甘草
第七节 白术
第八节 白芷
第九节 西洋参
第十节 地黄
第十一节 防风
第十二节 柴胡
第十三节 当归
第十四节 芍药
第十五节 麦冬
第十六节 远志
第十七节 附子(鸟头)
第十八节 板蓝根
第十九节 知母
第二十节 桔梗
第二十一节 党参
第二十二节 黄芪
第二十三节 黄芩
第二十四节 黄连
第九章 花类药用植物营养特点与施肥技术
节 红花
第二节 金银花
第三节 菊花
第四节 款冬花
第十章 果实、种子类药用植物营养特点与施肥技术
节 山茱萸
第二节 决明(钝叶决明)
第三节 栝楼
第四节 枸杞
第五节 砂仁
第六节 栀子
第七节 薏苡
第十一章 全草类药用植物营养特点与施肥技术
节 香茅
第二节 绞股蓝
第三节 麻黄(草麻黄)
第四节 紫苏
第五节 薄荷
第十二章 皮类药用植物营养特点与施肥技术
节 杜仲
第二节 黄柏
第十三章 常见道地或地产药材的施肥技术
节 牛膝
第二节 白芍
第三节 何首乌
第四节 山药
第五节 半夏
第六节 天南星
第七节 白附子
第八节 辛夷
第九节 连翘
第十节 木瓜
第十一节 车前
第十二节 夏枯草
第十三节 酸枣仁
第十四节 丹皮
第十五节 荆芥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土壤与植物的生命交响曲:根植沃土,绽放健康 在我们探索奇妙的植物王国时,往往聚焦于它们绚丽的花朵、丰硕的果实,或是散发着迷人香气的叶片。然而,支撑起这一切生命奇迹的,是那被我们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土壤,以及其中蕴含的无穷能量——养分。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这场宏大的生命交响曲,揭示土壤与植物之间错综复杂、相辅相成的关系,理解植物如何从脚下的土地中汲取生命之源,又如何反哺大地,形成一个生生不息的循环。 第一乐章:土壤——生命的基石 土壤,远不止是一堆泥土。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是无数微生物、矿物质、有机物以及空气和水分的奇妙融合。我们将从土壤的组成讲起,深入剖析其物理性质,如质地(沙、 silt、粘土的比例及其对土壤透气性、保水性的影响),结构(团粒结构如何影响土壤的通气、排水和根系生长),以及密度。理解这些基本属性,就好比掌握了音乐的“唱腔”,是理解土壤功能的基础。 我们还将探讨土壤的化学性质,包括pH值(酸碱度对养分有效性的决定性作用),阳离子交换量(CEC,土壤吸附和储存养分能力的指标),以及土壤的缓冲能力(抵抗外界干扰,维持自身稳定性的能力)。这些化学指标如同音乐的“音阶”,决定了植物能够获取哪些养分,以及养分获取的效率。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聚焦于土壤的生物学维度。土壤中栖息着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等。它们是土壤生命的“演奏家”,在有机物的分解、养分的转化、土壤结构的形成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我们将了解这些微观世界的居民如何协同工作,为植物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并帮助植物抵御病虫害。此外,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和功能也将得到详细阐述。有机质不仅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更是微生物的“能量库”,是土壤肥力的核心。我们将探究不同类型的有机物(如腐殖质、植物残体、动物粪便)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及其对土壤肥力的贡献。 第二乐章:植物——大地的艺术家 植物,是大地上最精美的艺术家,它们以独特的姿态和色彩,将土壤中的养分转化为生命的美丽。然而,要创作出令人惊艳的作品,植物需要精确的“调色盘”——矿质营养。我们将系统地介绍植物生长必需的各种矿质元素,包括大量元素(氮、磷、钾、钙、镁、硫)和微量元素(铁、锰、锌、铜、硼、钼、氯)。 对于每一种必需元素,我们将详细阐述其在植物体内的功能,例如氮在叶绿素和蛋白质合成中的关键作用,磷在能量代谢和光合作用中的重要性,钾在调节水分平衡和抗逆性方面的贡献。我们将深入了解这些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吸收、运输和利用机制,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共同维持植物的健康生长。 然而,仅仅了解营养元素的作用是不足够的。更重要的是理解植物如何“感知”和“获取”这些养分。我们将探讨植物根系的发育和功能,根毛如何增大吸收面积,根系分泌物如何影响周围土壤环境,以及根系与土壤微生物的互利共生关系(如菌根)。我们将揭示植物如何通过复杂的生理机制,在土壤中寻找并吸收所需的养分,以及如何在养分不足时发出“信号”。 第三乐章:肥料——养分的魔法师 当土壤自身的养分供应无法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时,肥料便登上了舞台,成为“养分的魔法师”,为植物提供所需的“能量剂”。本书将对各类肥料进行详尽的介绍,帮助读者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作用机理和适用范围。 我们将区分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化学肥料)。有机肥料,如堆肥、绿肥、厩肥等,不仅能提供养分,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土壤的生物活性。我们将探讨不同有机肥的制作方法、养分含量以及施用注意事项。 无机肥料,则是通过化学合成或矿物提取制得的,养分含量明确,释放速度快,能迅速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我们将重点介绍氮肥、磷肥、钾肥三大元素肥料,以及复合肥料、复混肥料等。对于每一种肥料,都将详细介绍其化学成分、养分形态、速效性与缓效性,以及在不同作物生长阶段的施用方式和剂量。 除了常见的肥料种类,我们还将探讨微量元素肥料、生物肥料以及叶面肥等。微量元素肥料对于纠正微量元素缺乏症至关重要;生物肥料通过含有有益微生物,能够促进植物生长,提高养分利用率,改善土壤环境;叶面肥则通过叶片吸收,能够快速补充植物所需的养分,尤其适用于快速生长期或遇到胁迫情况。 第四乐章:施肥艺术——精准的指挥 施肥,绝非简单的“撒土施肥”,而是一门需要科学指导和精细操作的艺术。本书将聚焦于施肥的艺术,引导读者掌握科学的施肥方法,实现养分的最大化利用,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我们将深入探讨作物需肥规律,了解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时期对养分的需求差异。例如,苗期侧重于氮肥的补充,以促进枝叶生长;花期和结果期则需要更多的磷、钾肥,以促进生殖生长和果实发育。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观察植物的长势、叶色等生理指标,来判断作物是否存在缺素症状,从而及时调整施肥方案。 科学的施肥方式包括基肥、追肥、底肥、面肥等,以及如何根据土壤肥力状况、作物种类、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来选择最合适的施肥时间和施肥方式。我们还将介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即根据土壤养分检测结果和作物养分需求,精确计算肥料的种类、用量和施用时期,实现“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避免养分过量施用导致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此外,我们还将关注施肥与土壤健康、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过量施肥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养分流失、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本书将强调“精准施肥”、“绿色施肥”的理念,倡导使用缓释肥料、有机肥,以及采用深层施肥、滴灌施肥等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尾声:可持续的土壤与植物的未来 土壤是有限的资源,而健康的土壤则是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读者建立起对土壤和植物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培养科学的施肥观念,并最终成为一名能够“倾听”土壤、“理解”植物、“懂得”肥料的智慧农人。 通过学习本书,您将能够: 深入理解土壤的构成、性质及其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掌握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矿质营养元素及其功能。 熟悉各类肥料的特性、作用机理及施用方法。 学会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 认识到精准施肥和绿色施肥的重要性,为保护土壤和环境贡献力量。 让我们一起,从脚下的沃土出发,与植物一同奏响生命的华丽乐章,收获健康与丰饶!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阅读这本书的体验,有点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冰山,大部分内容都隐藏在水面之下,坚实但冰冷。作者对细节的关注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比如在讨论磷肥的固定问题时,涉及到了铁离子和铝离子的络合反应机制,以及如何通过调节土壤有机酸来降低这种固定效率。这部分内容非常精彩,展示了作者扎实的化学功底。然而,这种对化学和物理过程的过度聚焦,使得关于“药用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种植管理经验被冲淡了。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书名应该改为《药用植物生长环境的物理化学基础研究》,可能更为贴切。它为我们理解环境要素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石,但如果指望它能手把手地指导你如何防治病虫害,或者如何进行采收后的加工处理,那么这本书提供的帮助是间接的、需要读者自行转化和引申的,它提供的理论深度远超其实践指导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编排逻辑极其传统,基本上是按照“土壤-水-肥-植物响应”的顺序层层递进,这种组织方式保证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但对于追求效率的读者来说,跳转起来很不方便。我个人更倾向于“问题导向型”的学习,比如“我的植物叶子发黄了怎么办?”然后直接跳到相关的解决方案。但这本书不会给你现成的答案,它会要求你先弄清楚这个黄叶现象可能由哪几种土壤酸碱度异常、哪几种微量元素缺乏,以及哪种水肥配比不当引起的。它的思维方式是“溯源”,从最基础的环境因素开始分析。举个例子,关于氮肥的使用,它没有直接给出推荐用量,而是详细阐述了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的速率如何受土壤温度和含氧量的制约,读完之后,你会明白为什么同一个剂量在不同季节效果迥异,但你可能还是不知道下周该施多少克。这是一种“授人以渔”的终极形态,但过程略显漫长且枯燥。

评分

这部书,说实话,我本来是冲着它名字里那个“药用植物”去的,想着能学点儿关于草药种植的实战经验。结果呢,翻开书页才发现,我的期待可能有点偏差。它更像是一本深入到土壤微观世界的探险记,而不是一本手把手的农家小册子。比如,书中对于不同土壤质地对植物根系生长的影响,分析得极其透彻,那什么团粒结构、孔隙度,感觉我不是在看农业技术书,而是在研读地质学报告。作者似乎对“土”这个字有着近乎偏执的钻研精神,每一个章节都在强调“基础”的重要性,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这些指标,被拿出来反复解剖,配以大量的图表和实验数据,读起来颇有种在啃硬骨头的劲头。如果你只是想知道“这草该施点什么肥”,那这本书可能会让你失望,因为它会先带你走一遍“为什么这个土壤适合种这种草,以及怎样从分子层面改造它”的长征。这种严谨固然可敬,但对于我这种急于见效的实践派来说,多少有点曲高和寡了。我更希望看到一些成功的案例分析,而不是一连串复杂的化学反应式。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构建理论体系方面确实做到了极致,但代价是牺牲了阅读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如果说药用植物的种植是艺术,那么这本书就是在描述绘制这幅画所用的颜料的分子结构。例如,它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讨论有机质在土壤中的腐殖化过程,描述了微生物群落如何参与营养循环,以及不同气候条件下这种循环速率的变化。这些信息量巨大,信息密度高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我试着将书中的某些观点应用到我现有的种植实践中,比如尝试用特定的微生物菌剂来改良土壤结构,结果发现,书本上的理想状态与实际田间的复杂多变存在巨大鸿沟。它提供的是“理想模型”,而不是“应对突发状况的策略库”。因此,对于那些期待能从中找到快速提升产量的秘诀的读者而言,这本书可能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研读的参考典籍,而不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工具书”。它的价值在于深度,而非广度。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学术化,简直就是一本教科书的翻版,充满了严谨的逻辑链条和密集的专业术语。我尤其关注了关于“肥料效应”的那几个章节,原本以为会介绍市面上常见的复合肥或者有机肥的使用技巧,结果它却把肥料的营养元素吸收机制,从植物细胞壁渗透压讲到光合作用效率的动态变化。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查阅背景资料,不然很多论述根本无法理解其深层含义。它不像那种鼓励你大胆尝试的园艺指南,反而像一个给研究生设定的阅读清单,要求你具备扎实的生物化学和土壤学基础才能流畅阅读。不得不说,作者在资料搜集和体系构建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脉络清晰得像一张精密绘制的电路图,但正是这种“完美”的结构,让普通读者感到了一种距离感。它没有留下太多“人情味”的讨论空间,一切都是基于科学原理的推导,非常“硬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