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药用植物土壤与肥料(王新民)
定价:24.00元
作者:王新民,金红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3-01
ISBN:978712203062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结合当前药用植物栽培与应用的发展热点,详细介绍了土壤的特点和分类、药用植物的营养与肥料的基础知识、药用植物实用栽培管理技术以及教学实验,既可作为药用植物相关各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农学、园艺、中医、中药学、植保、植物营养等专业师生及从事药用植物土壤肥料科研、生产、管理人员的参考书,同时对指导农民在种植药用植物时,能够科学合理施肥、提高管理水平,起到积极作用。
目录
篇 药用植物土壤基础理论
章 土壤的物质组成
节 土壤矿物质与岩石的风化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
第三节 土壤水分
第四节 土壤空气
第五节 土壤热量
第六节 土壤养分
土壤农化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土壤质地的测定
土壤速效养分的测定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重铬酸钾容量法)
第二章 土壤的基本性质
节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与耕性
第二节 土壤胶体与土壤保肥性、供肥性
第三节 土壤酸碱度
土壤结构形状的观察及微团聚体分析
土壤容重的测定及土壤空隙度的计算
土壤pH的测定
第三章 主要土壤类型与利用改良
节 棕壤
第二节 黄棕壤和黄褐土
第三节 褐土与红黏土
第四节 潮土
第五节 沙姜黑土
第六节 盐土与碱土
第七节 风沙土
第二篇 药用植物营养与肥料基本原理
第四章 药用植物营养的基础知识
节 药用植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第二节 药用植物获得养分的途径
第三节 药用植物吸收养分的主要特点
药用植物缺素症状的外形诊断
第五章 药用植物科学施肥的基本原理
节 科学施肥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施肥的生产经济学原理
第三节 药用植物营养与施肥
第四节 环境保护与施肥
第六章 常用肥料的特点
节 有机肥料
第二节 化学肥料
第三节 腐殖酸类肥料与微生物肥料
常用化学肥料的定性鉴定
堆肥的积制技术
掺混肥料的配制技术
第七章 药用植物常用施肥技术
节 药用植物施肥特点
第二节 施肥技术的主要环节
第三节 施肥方式和方法
第四节 常用施肥技术
第三篇 常见药用植物营养与施肥技术
第八章 根、根茎类药用植物营养特点与施肥技术
节 人参
第二节 三七
第三节 大黄
第四节 贝母
第五节 丹参
第六节 甘草
第七节 白术
第八节 白芷
第九节 西洋参
第十节 地黄
第十一节 防风
第十二节 柴胡
第十三节 当归
第十四节 芍药
第十五节 麦冬
第十六节 远志
第十七节 附子(鸟头)
第十八节 板蓝根
第十九节 知母
第二十节 桔梗
第二十一节 党参
第二十二节 黄芪
第二十三节 黄芩
第二十四节 黄连
第九章 花类药用植物营养特点与施肥技术
节 红花
第二节 金银花
第三节 菊花
第四节 款冬花
第十章 果实、种子类药用植物营养特点与施肥技术
节 山茱萸
第二节 决明(钝叶决明)
第三节 栝楼
第四节 枸杞
第五节 砂仁
第六节 栀子
第七节 薏苡
第十一章 全草类药用植物营养特点与施肥技术
节 香茅
第二节 绞股蓝
第三节 麻黄(草麻黄)
第四节 紫苏
第五节 薄荷
第十二章 皮类药用植物营养特点与施肥技术
节 杜仲
第二节 黄柏
第十三章 常见道地或地产药材的施肥技术
节 牛膝
第二节 白芍
第三节 何首乌
第四节 山药
第五节 半夏
第六节 天南星
第七节 白附子
第八节 辛夷
第九节 连翘
第十节 木瓜
第十一节 车前
第十二节 夏枯草
第十三节 酸枣仁
第十四节 丹皮
第十五节 荆芥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阅读这本书的体验,有点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冰山,大部分内容都隐藏在水面之下,坚实但冰冷。作者对细节的关注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比如在讨论磷肥的固定问题时,涉及到了铁离子和铝离子的络合反应机制,以及如何通过调节土壤有机酸来降低这种固定效率。这部分内容非常精彩,展示了作者扎实的化学功底。然而,这种对化学和物理过程的过度聚焦,使得关于“药用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种植管理经验被冲淡了。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书名应该改为《药用植物生长环境的物理化学基础研究》,可能更为贴切。它为我们理解环境要素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石,但如果指望它能手把手地指导你如何防治病虫害,或者如何进行采收后的加工处理,那么这本书提供的帮助是间接的、需要读者自行转化和引申的,它提供的理论深度远超其实践指导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编排逻辑极其传统,基本上是按照“土壤-水-肥-植物响应”的顺序层层递进,这种组织方式保证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但对于追求效率的读者来说,跳转起来很不方便。我个人更倾向于“问题导向型”的学习,比如“我的植物叶子发黄了怎么办?”然后直接跳到相关的解决方案。但这本书不会给你现成的答案,它会要求你先弄清楚这个黄叶现象可能由哪几种土壤酸碱度异常、哪几种微量元素缺乏,以及哪种水肥配比不当引起的。它的思维方式是“溯源”,从最基础的环境因素开始分析。举个例子,关于氮肥的使用,它没有直接给出推荐用量,而是详细阐述了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的速率如何受土壤温度和含氧量的制约,读完之后,你会明白为什么同一个剂量在不同季节效果迥异,但你可能还是不知道下周该施多少克。这是一种“授人以渔”的终极形态,但过程略显漫长且枯燥。
评分这部书,说实话,我本来是冲着它名字里那个“药用植物”去的,想着能学点儿关于草药种植的实战经验。结果呢,翻开书页才发现,我的期待可能有点偏差。它更像是一本深入到土壤微观世界的探险记,而不是一本手把手的农家小册子。比如,书中对于不同土壤质地对植物根系生长的影响,分析得极其透彻,那什么团粒结构、孔隙度,感觉我不是在看农业技术书,而是在研读地质学报告。作者似乎对“土”这个字有着近乎偏执的钻研精神,每一个章节都在强调“基础”的重要性,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这些指标,被拿出来反复解剖,配以大量的图表和实验数据,读起来颇有种在啃硬骨头的劲头。如果你只是想知道“这草该施点什么肥”,那这本书可能会让你失望,因为它会先带你走一遍“为什么这个土壤适合种这种草,以及怎样从分子层面改造它”的长征。这种严谨固然可敬,但对于我这种急于见效的实践派来说,多少有点曲高和寡了。我更希望看到一些成功的案例分析,而不是一连串复杂的化学反应式。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构建理论体系方面确实做到了极致,但代价是牺牲了阅读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如果说药用植物的种植是艺术,那么这本书就是在描述绘制这幅画所用的颜料的分子结构。例如,它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讨论有机质在土壤中的腐殖化过程,描述了微生物群落如何参与营养循环,以及不同气候条件下这种循环速率的变化。这些信息量巨大,信息密度高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我试着将书中的某些观点应用到我现有的种植实践中,比如尝试用特定的微生物菌剂来改良土壤结构,结果发现,书本上的理想状态与实际田间的复杂多变存在巨大鸿沟。它提供的是“理想模型”,而不是“应对突发状况的策略库”。因此,对于那些期待能从中找到快速提升产量的秘诀的读者而言,这本书可能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研读的参考典籍,而不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工具书”。它的价值在于深度,而非广度。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学术化,简直就是一本教科书的翻版,充满了严谨的逻辑链条和密集的专业术语。我尤其关注了关于“肥料效应”的那几个章节,原本以为会介绍市面上常见的复合肥或者有机肥的使用技巧,结果它却把肥料的营养元素吸收机制,从植物细胞壁渗透压讲到光合作用效率的动态变化。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查阅背景资料,不然很多论述根本无法理解其深层含义。它不像那种鼓励你大胆尝试的园艺指南,反而像一个给研究生设定的阅读清单,要求你具备扎实的生物化学和土壤学基础才能流畅阅读。不得不说,作者在资料搜集和体系构建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脉络清晰得像一张精密绘制的电路图,但正是这种“完美”的结构,让普通读者感到了一种距离感。它没有留下太多“人情味”的讨论空间,一切都是基于科学原理的推导,非常“硬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