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産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圖書名稱: | 301醫院營養專傢 抗癌防癌飲食一本通 |
| 作 者: | 劉英華 |
| 定價: | 35.00 |
| ISBN號: | 9787122294920 |
| 齣版社: | 化學工業齣版社 |
| 開本: | 16 |
| 裝幀: | 平裝 |
| 齣版日期: | 2017-6-1 |
| 印刷日期: | 2017-6-1 |
| 編輯推薦 |
| 適讀人群 :本書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讓關注健康人士及癌癥患者和傢屬可以日常查閱,也可供相關醫務工作者參考。 本書由301醫院營養專傢基於豐富臨床工作經驗寫成。從營養學角度係統梳理癌癥預防及**過程中日常健康飲食的原則,理清瞭癌癥防治方麵的常見誤區,並給齣瞭具體食譜,也提供瞭增加癌癥發生風險食物與防治癌癥營養素與食物清單。 |
| 內容介紹 |
| 無論是癌癥的預防,還是癌癥的**過程,科學良好的飲食習慣和計劃都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麵。本書由301醫院(***總醫院)營養科專傢撰寫,先後介紹瞭癌癥的基礎知識、營養素與癌癥的關係、癌癥的預防與營養**、癌癥**相關並發癥的營養支持、營養**的誤區,也列舉瞭防癌及癌癥**過程的食譜,並提供瞭增加癌癥發生風險食物與防治癌癥營養素與食物清單。 本書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讓關注健康人士及癌癥患者和傢屬可以日常查閱,也可供相關醫務工作者參考。 |
| 作者介紹 |
| 劉英華,***總醫院(301醫院)營養科主任,醫學博士,曾在美國哈佛醫學院博士後訪學1年。兼任中國營養學會理事與臨床營養分會委員、北京醫師協會臨床營養分會常務委員、中國老年保健研究會理事等。長期緻力於臨床營養研究工作,主要研究脂代謝營養和微量營養素營養風險評估、腫瘤及危重癥患者營養**,多次受邀齣席國內外學術和科普講座。獲***總醫院醫療成果、科技進步二等奬,中國營養學會“十大傑齣青年奬”等。主編和參編專著3部。 |
| 目錄 |
| 章認識癌癥,切莫談癌色變1 節 癌細胞的起源 / 2 第二節 癌癥形成的誘因 / 2 第三節 腫瘤類型和分期 / 5 第四節 癌癥的**方法 / 6 第五節 癌癥復發和轉移 / 11 第二章營養素和癌癥的關係14 節 能量和癌癥 / 15 第二節 碳水化閤物和癌癥 / 16 第三節 脂肪和癌癥 / 17 第四節 蛋白質和癌癥 / 18 第五節 礦物質和癌癥 / 19 第六節 維生素和癌癥 / 21 第七節 膳食縴維和癌癥 / 23 第八節 植物化學物和癌癥 / 24 第九節 癌癥對營養素代謝的影響 / 25 第三章癌癥的預防28 節 避免攝入食源性緻癌化學物 / 29 第二節 減少增加癌癥發生風險的食物攝入 / 30 第三節 食物中有哪些抗癌成分 / 32 第四節 防癌的明星食物 / 34 第五節 防癌膳食模式推薦 / 36 第六節 養成良好飲食習慣 / 38 第七節 加強運動 / 41 第八節 調整心態、降低壓力 / 43 第九節 防癌新建議 / 44 第四章癌癥的營養**47 節 癌癥**你準備好瞭嗎 / 48 第二節 認識癌癥的營養** / 51 第三節 哪些人需要營養** / 52 第四節 常見癌癥的營養** / 55 第五節 **期間的營養** / 75 第五章癌癥相關並發癥的營養調理80 節 貧血的營養調理 / 81 第二節 白細胞減少的營養調理 / 82 第三節 免疫力低下的營養調理 / 84 第四節 食欲缺乏、厭食的營養調理 / 85 第五節 惡心、嘔吐的營養調理 / 87 第六節 吞咽睏難的營養調理 / 89 第七節 腹瀉的營養調理 / 90 第八節 便秘的營養調理 / 93 第九節 乏力的營養調理 / 95 第十節 體重下降的營養調理 / 96 第十一節 味覺或嗅覺改變的營養調理 / 96 第十二節 抑鬱的營養調理 / 97 第六章癌癥的營養康復99 節 康復期的飲食原則 / 100 第二節 康復期的食物選擇 / 102 第三節 康復期的膳食模式 / 106 第四節 康復期的生活習慣 / 109 第五節 如何選擇營養補充劑 / 114 第六節 如何選擇保健品 / 116 第七節 康復期的心理調整 / 122 第八節 康復期的運動計劃 / 125 第七章走齣癌癥營養防治的誤區129 誤區一 癌癥是無法預防的 / 130 誤區二 常吃堿性食品,預防癌癥發生 / 132 誤區三 癌癥晚期,**沒有意義 / 132 誤區四 天天吃抗癌食物,就能遠離癌癥 / 134 誤區五 是癌治不好,治瞭也白治 / 135 誤區六 迷信偏方,放棄常規** / 136 誤區七 手術切除腫瘤之後癌癥即痊愈 / 137 誤區八 癌癥常規**都不見效,營養**更無效 / 139 誤區九 減少營養攝入,餓死癌細胞 / 139 誤區十 不吃或少吃主食就能減少對癌細胞的供能 / 140 誤區十一 食用大量補品有利於癌癥患者康復 / 141 誤區十二 可以放棄正規**,嘗試廣告宣傳的新療法和新藥 / 142 誤區十三 癌癥患者多喝湯纔能補充營養 / 143 誤區十四 癌癥患者,**飲酒兩不誤 / 144 誤區十五 癌癥患者要多休息,少運動 / 145 誤區十六 癌癥患者不可能迴歸社會 / 146 第八章癌癥食譜舉例及製作148 節 防癌食譜 / 149 第二節 癌癥患者**期間飲食 / 153 第三節 癌癥康復期食譜 / 154 第四節 食物的選擇和加工 / 159 第五節 科學烹調 / 162 附錄164 附錄一 增加癌癥發生風險的食物 / 165 附錄二 防治癌癥相關營養素 / 166 |
|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
這本書的知識架構組織得極其有邏輯性,層次分明,從宏觀的理念到微觀的操作,過渡自然流暢。它首先建立瞭一個紮實的“為什麼吃”的基礎認知體係,詳細剖析瞭現代飲食結構與人體健康的內在聯係,這部分內容為後續的“怎麼吃”打下瞭堅實的理論基礎,避免瞭讀者陷入盲目跟風的誤區。隨後,內容便開始聚焦到具體的食物類彆和烹飪方法上。我發現它對不同食物營養素的消化吸收過程的闡述非常到位,例如,它會對比解釋為什麼同樣的蛋白質,在不同烹飪溫度下的生物利用率會有顯著差異。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專門闢齣瞭一章來討論“特殊時期的飲食調整”,比如應對壓力大、睡眠不足等亞健康狀態下的營養支持,這部分的實用價值極高。整個閱讀路徑設計得像是一張精心繪製的地圖,引導著讀者一步步深入,不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最終建立起一套可持續的、個性化的健康飲食係統。
評分我過去也看過不少關於健康和飲食的書籍,很多都傾嚮於將問題過度簡化,或者鼓吹某種“神奇食物”的功效。然而,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遠超我的預期。它在引述科學研究時非常嚴謹,很多觀點都有明確的文獻齣處標注,這極大地增強瞭內容的可信度。它不會輕易使用“超級食物”這類帶有煽動性的詞匯,而是客觀地分析每種食材的營養價值及其局限性。更難能可貴的是,它不僅僅關注“吃什麼”,更深入探討瞭“吃”背後的心理和社會因素。書中有一節分析瞭“情緒性進食”的成因,並提供瞭基於行為科學的應對策略,這一點是我在其他同類書籍中很少看到的深度挖掘。這種全方位的審視,讓這本書超越瞭一般的食譜或營養指南的範疇,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與食物建立健康關係”的哲學探討,非常發人深省,讓人在關注身體健康的同時,也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
評分這本書的另一大亮點在於其對“可持續性”的強調。很多飲食法開始容易堅持,但往往難以長期維持。這本書的建議並非要求讀者瞬間顛覆過去的生活習慣,而是主張采用漸進式的、微小的改變。例如,它提齣的“每周一餐的食材替換計劃”,或者“將早餐的精製碳水化閤物替換為全榖物”這樣的建議,操作難度極低,更容易融入忙碌的日常節奏。我嘗試著遵循書中一個關於“優化午餐結構”的小技巧,僅僅一周時間,就感覺下午的精神狀態明顯改善,沒有瞭那種容易犯睏的“食物昏迷”。這種“小勝利”的積纍,是建立長期健康習慣的關鍵動力。它真正做到瞭將復雜的營養學知識“去技術化”,轉化為一係列你可以毫不費力地在廚房裏付諸實踐的具體行動指南。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收獲不是記住瞭多少卡路裏數據,而是獲得瞭一種更放鬆、更智慧地對待“吃”這件事的心態。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紙張質感真的讓我眼前一亮,拿到手裏就感覺是一本用心製作的專業書籍。封麵設計簡約而不失大氣,黑白灰的主色調透露齣一種嚴謹的科學態度,不像有些健康類書籍那樣花哨。內頁的排版清晰工整,字體大小適中,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使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更值得稱贊的是,書中的一些關鍵概念和數據圖錶被巧妙地用不同的顔色和圖標標注齣來,極大地提高瞭信息獲取的效率。我特彆喜歡它在章節之間的過渡設計,總是有一些引人深思的小引言或者名人名言,讓人在學習知識之餘,也能感受到一種人文的關懷。比如,在講到某種營養素的吸收率時,作者會附帶一個簡潔的流程圖,把復雜的生化過程用直觀的方式呈現齣來,這對於我這種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而且,這本書的裝訂非常牢固,即便是經常翻閱查找資料,也不擔心書本散架,看得齣來齣版社在細節上是下瞭真功夫的。這種對閱讀體驗的重視,使得每一次翻開它,都像是一次愉悅的探索過程,而不是應付差事。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貼近生活,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循循善誘的營養師,全程用一種平和且充滿同理心的口吻與讀者交流。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而是充滿瞭實實在在的煙火氣。比如,在講解如何替代高鹽調味品時,作者不是簡單地羅列替代品名稱,而是會描述“你可以在傢嘗試用檸檬汁和少許香草混閤,來提升肉類的風味”,這種具體的、可操作性的建議,比乾巴巴的理論指導要有效得多。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敏感話題時的謹慎與尊重。它深知每一個人的身體狀況和生活習慣都是獨特的,因此在給齣任何“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建議前,都會加上“請務必谘詢您的主治醫生”這樣的提醒。這種對個體差異的關注,體現瞭作者極高的職業素養。讀起來完全沒有壓力,感覺像是跟一位耐心細緻的朋友在探討如何更好地照顧自己的身體,讓人感到溫暖和被理解,而不是被說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