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每天走好6000步 |
| 作者 | 赵之心 |
| 定价 | 29.80元 |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 ISBN | 9787200127188 |
| 出版日期 | 2017-09-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行走健身是中国人传统的健身方式,“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就是*真实的写照。 中国营养学会编著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明确指出:“运动不仅有助于保持健康体重,还能够降低患高血压、中风、冠心病、2型糖尿病、结肠癌、癌和骨质疏松等慢性疾病的风险……建议成年人每天进行累计相当于步行6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如身体条件允许,*好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 如何将深入中国百姓人心的行走健身方式转化为科学的健身方式?怎样才能把这日行6000步的效果发挥到*呢?为此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合作,由行走健身专家赵之心先生编写了《每天走好6000步》一书。该书入选了由新闻出版总署组织评选的2010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本书要带给读者的核心内容就是:为什么要走6000步?怎么走这6000步何时走?走多久?要有什么变化?有什么不同的走法?不同的人群应该采用不同的走法……《每天走好6000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居民膳食营养指南》中规定的每日活动量所设计,以行走为健身方式,同时根据不同读者健身保健的不同需求,辅助以不同的走路姿态,简单易行,科学有效,对多种常见疾病能够起到很好地预防作用和辅助治疗作用。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朋友们,一起来行走() 一、我们为什么要走?() 二、我们生命中的两个重要过程:平衡调节和 衰退() 三、走,什么时候都不晚!() 四、正确的走路姿势很重要() 五、脚的结构的生活适应性及意义() 六、不正常的行走对健康的损伤()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是一本关于人际交往和情绪韧性的指南,但它的叙事方式更像是听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在娓娓道来他的人生智慧。书中没有刻意强调“高情商”,反而是聚焦于“如何在复杂关系中保持自我边界的清晰度”。我最大的收获是关于“冲突的艺术”。过去,我总是倾向于回避冲突,宁愿委屈自己来维持表面的和平,结果往往是怨气积累到临界点然后爆发。作者提供了一整套处理冲突的“降温策略”,它教你如何识别出对方情绪背后的真正需求,而不是被表面的攻击性语言所裹挟。他强调,有效的沟通不是为了赢,而是为了达成相互理解的“共识场域”。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能量管理”的部分,他把人际关系中的互动比作能量交换,教会读者识别出那些持续消耗自己正面能量的“吸血鬼式”关系,并提供了一些优雅地退出或重塑这些关系的方法。这本书读起来很舒服,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感,更像是获得了一个可以随时查阅的“情绪急救包”。
评分这本关于时间管理的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我一直觉得自己像个陀螺,每天被各种待办事项追着跑,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却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作者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切入,没有空泛地谈论“效率至上”这种老生常谈的口号,而是深入剖析了我们对“空闲时间”的错误认知是如何拖垮我们整体节奏的。他用生动的案例描绘了一个个“时间黑洞”——比如无意识地刷手机、回复邮件的过度仪式感,甚至是我们对完美主义的病态追求,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是如何蚕食我们宝贵精力的。书中提出的“时间预算模型”尤其让我眼前一亮,它不是简单地让你列清单,而是教你像管理财务一样去分配你的精力块和注意力资源。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把一天分成几个“主题时段”,结果发现,原本觉得压力山大的工作日,反而变得井井有条,最重要的是,我终于找回了那种“掌控感”,而不是被时间推着走的感觉。读完后,我立即扔掉了过去那些泛泛而谈的效率工具,转而专注于培养几个核心的、能带来最大产出的习惯。
评分我很少对哲学类的书籍如此着迷,但这本探讨“深度思考与创造力”的书,彻底颠覆了我对知识吸收的看法。它并没有提供快速成功的秘籍,而是引导读者进行一场漫长而深刻的自我对话。作者的文笔极富画面感,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图书馆,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进行着跨越时空的交流。他花了很大篇幅去论证“无效的输入才是最高效的延迟满足”,这听起来很矛盾,但深入理解后,你会发现,真正的创新并非来源于信息量的堆砌,而是源于不同知识体系之间那种“不经意的碰撞”。书中介绍了好几种“思维漫游”的技巧,核心思想是让你暂时脱离线性的逻辑轨道,进入一种更接近梦境或冥想的状态,让潜意识去处理那些被理性压抑的连接。我尤其欣赏他对“批判性怀疑”的阐述,它不是让你盲目否定,而是教你如何构建更坚固的认知框架,从而在面对海量信息时,能够迅速识别出那些结构脆弱的观点。这本书需要慢读,需要反复咀嚼,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它更像是一份指引灵魂探索的地图。
评分我一直对“个人品牌塑造”这类话题感到有些抗拒,总觉得那与真诚和自我表达背道而驰。但这本书完全打消了我的疑虑。它没有教你如何“包装”自己,而是深入探讨了“内在价值如何自然地向外投射”。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一个成功的个人品牌,是你的核心能力、你的价值观以及你渴望传达的故事三者交汇的那个点。书中非常注重“讲述一个好故事”的能力,他详细拆解了好莱坞叙事结构在商业沟通中的应用,比如如何设置“英雄之旅”来凸显你克服困难的历程,如何利用“具体细节”代替空洞的形容词来建立信任感。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差异化定位”的论述,它不是让你去模仿市场上最成功的人,而是鼓励你去挖掘那些你独有的、甚至你自己都觉得微不足道的“怪癖”或“偏好”,因为那往往才是你区别于他人的真正护城河。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品牌建设是一场由内而外的自我发现之旅,而非简单的外在修饰。
评分这本关于“生活美学与极简主义”的读物,带给我极大的心灵慰藉。它没有落入那种冰冷、非黑即白的极简教条,反而充满了对生活质感的温柔探索。作者以一位艺术家的视角,审视了现代社会对“拥有”的病态崇拜。书中大量的篇幅是关于“如何通过留白来增强事物的存在感”,无论是物质空间还是心灵空间。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工具的哲学”的探讨——工具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做什么,而在于它在不使用时,能让你将注意力重新放回到生活本身的能力。书中建议我们应该像对待珍贵的艺术品一样去对待我们拥有的物品,只有那些真正能激发我们愉悦感或极大便利我们生活的东西才值得被留下。通过跟随书中的指导,我开始有意识地清理那些“占位符”式的物品,仅仅几个月时间,我的居住环境就变得宁静了许多,更重要的是,我不再需要花心思去“管理”我的物品,我的心境也随之变得更加轻盈和专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