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吴清源擂争十番棋之镰仓争霸
定价:25.00元
作者:邵源,冯德光,江铸久
出版社:书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80550843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吴清源是世界围棋史上划时代的大棋士。
吴清源1914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1928年赴日本留学,由日本棋院授予三段。1933年吴清源与好友木谷实共创“围棋新布局法”,开创了现代围棋的新篇章。
1939年,吴清源开始参加被喻为“悬崖上的白刃格斗”的“擂争十番棋”,在长达17年的十次“擂争十番棋”决斗中,将七位*的日本棋士击败降级,以举世无敌的棋艺独霸日本棋坛。
《镰仓十番棋》讲述的是吴清源25岁时次站在“擂争十番棋”的擂台上与木谷实争夺棋界人的故事,这次“擂争十番棋”因对局地点在日本镰仓寺院而闻名棋史。
目录
一、摆棋
二、猜先
三、长考
四、激战
五、威胁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拿在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这不仅仅是对内容价值的肯定,也体现了出版方对这套经典对局的尊重。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在讲解复杂变化时所用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探讨的严谨,又不失文人墨客的优雅。它成功地将高深的围棋理论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调表达出来。特别是对那些“神之一手”的呈现,作者们并没有过度神化,而是冷静地剖析了这手棋得以成立的诸多先决条件,这才是真正的启发所在。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棋局的魅力,可以被文字如此生动地再现。它不仅仅是留下了棋局的记录,更是留下了那一代棋手在棋盘上所展现出的对美、对平衡、对胜利的执着追求,这比单纯记住某个定式要重要得多。
评分这本棋谱集,光是看到“镰仓争霸”这几个字,就让人血液里涌动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和对顶尖对决的期待。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几盘围棋的对弈,更像是一扇通往那个特定时代、特定氛围的窗口。我印象最深的是那种紧张到令人窒息的氛围感,虽然我没有亲临现场,但从那些细腻的对局描述和复盘文字中,仿佛能感受到棋手们在时间压力下,每一次落子前深沉的思考,那种“一招定乾坤”的决绝。邵源、冯德光、江铸久这几位前辈的解读,更是点睛之笔,他们没有简单地罗列招法,而是深入剖析了吴清源先生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面对强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超凡的棋道哲学。尤其是对局势判断的细微之处,他们的文字仿佛带着一种洞察人心的力量,让我们这些后学者能从更深的层次理解围棋的“道”,而非仅仅是“术”。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做得相当考究,每一局棋的图解都清晰明了,这对于需要反复推敲棋谱的爱好者来说,是极大的便利。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棋风似乎也因此有了一些潜移默化的改变,更加注重全局的平衡和气势的运用。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书的时候,是带着一丝敬畏的。吴清源这个名字,在围棋界的分量不言而喻,而“十番棋”本身就是一种近乎决斗的、决定时代主宰者的仪式。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系统性地梳理和呈现了那几番决定历史走向的对决。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棋局中“意图”的捕捉。很多时候,读棋谱,看的是“发生了什么”,但好的棋评,是告诉你“为什么会发生”。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成功地将冰冷的棋盘变成了充满人性和斗志的战场。那些被定格下来的局面,不再是死的符号,而是承载着棋手心血和智慧的活的艺术品。邵源等人的评论,语气中充满了对胜负手背后逻辑的追溯,他们不吝笔墨去探讨那些看似平常却蕴含深意的布局选择。这对于提升我这种业余棋手的“大局观”帮助太大了。它让我明白了,围棋的精彩,往往不在于那些令人目眩神迷的尖锐定式,而在于对整体节奏和力量分配的精准控制。
评分我很少对一本纯粹的棋类书籍产生如此强烈的“代入感”。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处理得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流水账式记录,而是通过对关键对局的深入剖析,串联起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棋坛史诗。每一章似乎都在讲述一个独立的故事,关于挑战、关于坚守、关于超越极限。当我翻到某个特定的布局时,书中的文字会自然而然地引导我去思考,如果是我处在那个位置,我会怎么做?然后,通过作者的复盘,我才发现自己思维的狭隘之处。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吴老“中盘绞杀”风格的描绘,那种如羚羊挂角般无迹可寻的行棋,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棋盘上那团错综复杂却又蕴含着终极简洁的能量漩涡。这本书的细节处理非常到位,甚至连一些对局时的环境描写都穿插其中,让阅读体验变得立体而丰富,完全不像是在啃一本技术手册。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棋迷,我收藏了不少关于围棋历史和棋谱的书籍,但坦白说,能达到这种深度和广度的作品并不多见。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似乎平衡了专业性和可读性。对于高段位棋手来说,其中的棋局推演和细微变化分析提供了足够的营养;而对于像我这样热衷于学习围棋历史和文化的人来说,它所承载的时代烙印和人物精神,同样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它不仅仅是一份棋谱的整理,更像是一份对“对手精神”的致敬。邵源、冯德光、江铸久三位作者的视角虽然各有侧重,但汇集在一起,却形成了一种互补且有力的评论体系,他们各自的侧重点,恰好对应了围棋分析中“宏观”、“中盘”、“官子”等不同层面的理解,使得对局的解读面面俱到,几乎找不到可以挑剔的逻辑漏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