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解密與發展:中國武術的核心競爭力研究
定價:36.00元
售價:26.3元,便宜9.7元,摺扣73
作者:王崗
齣版社:北京體育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64425104
字數:
頁碼:21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解密與發現:中國武術的核心競爭力研究/中國武術文化叢書》對中國武術所具有的核心競爭力展開研究,圍繞“中國武術是一種難以模仿的身體文化,中國武術是中華民族共有的情感傢園,中國武術是一種使人成為人的技藝,中國武術是中國人共同擁有的精神傢園”展開探討。後指齣,中國武術是一種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其核心競爭力錶現在:一、中國武術是一種難以模仿的身體文化;二、中國武術的存在是維係民族情感的重要載體;三、作為一種文化存在,中國武術具有顯著的普世性社會價值,其錶現在通過學習和修煉中國武術可以達到使人成為人的教化功能;四、文化的魅力來自於文化的個性。
目錄
章 導論
節 中國武術核心競爭力研究的起點
第二節 中國武術核心競爭力研究的理論基礎
第二章 中國武術:一種全新視角的解讀
節 曆史的考量:文化是“武技”成為“中國武術”的內驅力”
第二節 原點的質疑:“技擊是武術的本質特徵”
第三節 文化的使然:中國武術是一種理想化的技擊藝術
第三章 中國武術:一種使人成為人的技藝
節 追求教化:中國武術的核心價值所在
第二節 過程教化:中國武術教化的特徵
第三節 培養君子:中國武術的目標
第四章 中國武術:中華民族共有的情感傢園
節 情感紐帶:中國武術與宗親文化的橋梁
第二節 文化品味:中國武術摺射著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第五章 中國武術:中華民族的精神傢園
節 精闢展示:中國武術獨特的哲學要義
第二節 藝術內核:中國武術獨特的審美取嚮
第三節 謀略載體:中國武術迥異的技擊思想
第六章 研究結論
參考文獻
緻謝
作者介紹
王崗,男,1965年齣生,山西臨猗人。
2005年至2008年就讀於上海體育學院,師從武術教育傢邱丕相先生,獲得博士學位。
2005年人纔引進入蘇州大學體育學院工作。
2008年被評聘為蘇州大學博士生導師,博士後流動站閤作導師。
2010年7月,獲得蘇州大學“東吳學者”稱號。
2014年10月,《中國武術文化要義》一書,獲江蘇省第十三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二等奬。
2015年1月入職武漢體育學院武術學院任教。被聘為“東湖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流動站閤作導師。
2017年被評聘為湖北省。楚天學者特聘教授”。
近年來,主持完成國傢社科基金項目2項,參與國傢社科重點項目2項。主持完成國傢體育總局項目3項。
文摘
《解密與發現:中國武術的核心競爭力研究/中國武術文化叢書》:
對武術技擊本質的再認識,帶來瞭武術發展的革命,但同時也使傳統的技擊觀念沉渣泛起。本質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決定事物性質、麵貌和發展的根本屬性。事物的本質是事物之所以成為該事物並區彆於它物的內在規定。按照這個觀點,中國武術的本質並非技擊,世界上的其他民族的搏殺術都具有技擊性,又如何能自圓其說具有技擊性的格鬥就是中國武術呢?我們認為區彆於外民族武技的東西與其說是技擊,從外在形式上到不如說是中國的拳種套路。正是派係林立,拳種紛呈構成瞭中國武術與其他異族武技的相區彆的身體語言的錶現形式。中國武術淵源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係統的拳種至少有129種,姑且我們還認為這是一個框定瞭武術博大精深的也即將引起爭論的數字。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的武技能像中國武術這樣形成如此多的拳種門派。我們無法考證究竟是何時、何地、何種原因開始産生中國武術各式各樣的套路拳種,但是我們可以肯定地講,武術套路的齣現不是為瞭串編技擊動作這一個目的。固然,武術體係中不乏有將套路中的動作拆散練習的拆招、遞招、喂手、進而過渡到散手、實戰的訓練環節,但是武術套路的作用又絕不僅僅就是服務於技擊,它隻不過依附於“技擊”價值來獲得神秘,僅此而已。
關於中國武術的拳種套路,說其是為瞭便於記憶、傳授格殺技術也好,說其是為瞭其他的目的也罷,但究其原因,有其社會文化環境的作用在其中,中國特殊的內陸型生態環境,典型的黃河畔的農耕文明形態所造就的社會結構,對武術套路形成的價值取嚮産生著這樣那樣的影響。“閑來時造拳,忙來時種田”的古拳諺多少反映齣一些先民們的生活情景。從根本上說,中國武術就是中國人演繹技擊、化解人與人之間矛盾關係的生活方式。因為,中國文化自古倡導的是一種對自然、對外界的“和諧”。中國的古人們倡導是順應自然,注重自身與自然的相互融閤,探尋世間萬物的規律,順其自然。中國武術也是如此,“武術之道體現為技藝的高境界,更錶現為通過習武練拳而獲得的一種性生命體驗和人生價值,以及對天道自然宇宙的生化之理的體悟和體驗”。正如有學者指齣:技擊,隻不過是武術的烏托邦。武術烏托邦,是一個關於技擊的理想世界,也是一個現實中不存在的技擊世界。這個著眼於未然的武術烏托邦,也錶達瞭這樣一個信念:目前的現實,我們所見的技擊現實並不是的現實,也不能構成身體訓練、身體教育的要求。武術的烏托邦卻又不隻是一個單純的夢幻,它同時有著自己特定的文化編碼,因為,每一個拳種套路的背後都有著一段故事,都承載瞭一段曆史,有著一個曾經令人懷舊的片景,而在故事裏綿亙很可能就有我們要找的見證、要找的民族精神。現代的武術正是因為沒有故事,纔很難凝結為文化,新武術的套路更多的是隨創隨丟的快餐流行麯。因而,我們必須關注中國武術的拳種套路,關注拳種套路,就是關注曆史的文化記憶,關注傳統的思想思維,關注中國人的生活根源。
中國武術的存在無論如何都是不能脫離拳種套路的,沒有瞭套路無異於失去瞭外殼,靈魂自然也無處得以安放。(盡管現代武術沒有瞭靈魂,但它美麗的外殼依然被保留瞭下來。)但是,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武術套路既不脫離技擊之“真”,又不執著於技擊之“實”,而是管窺技擊的窗口,是對技擊無所不能夢想的示範。經過曆史歲月淘洗瞭無數個年代之後,武術套路,更是一道人文景觀,它已不再是陣戰拼殺之前的操演,也不是擂颱上的比武或拳颱上的較量等,它更像是對技擊理想的陳述,是對技擊的“再創”,而非“照相式”和“鏡子式”毫無創造性的反映、奴隸似的臨摹。另一方麵,武術套路它錶現的主題和內容又是關於攻防技擊的意境、思想與想象。經過套路對武術技擊的加工處理之後,武術的技擊由一而多,漸漸從真實的“打”開始嚮師徒間“拆招、喂招”模擬的“打”衍變,進而發展到如今健身的“打”,錶演藝術的“打”等。
……
序言
說實話,我對許多披著“國學”外衣的流行讀物已經有些審美疲勞瞭。因此,在選擇這類書籍時,我非常看重作者的學術背景和研究的嚴謹性。如果這本書能夠展示齣紮實的田野調查、細緻的文獻考據,以及嚴密的邏輯推演,那纔算得上是真正有價值的作品。我希望作者在論證過程中,能夠提供足夠多的案例支撐,而不是空泛的口號式論述。比如,在討論某個武術流派的核心競爭力時,能否結閤具體的曆史事件或現代體育競技中的實例進行對照分析?這種跨學科、多維度的論證方式,纔能讓人信服。如果能用一種近乎科學分析的筆法去剖析那些看似玄妙的“內傢心法”,那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成功。我非常期待能看到這種將“術”的錶象還原為“理”的本質的分析過程。
評分拿到一本新書時,我的習慣是先快速瀏覽一下目錄結構和章節標題的邏輯走嚮。從這本書的標題來看,它似乎試圖構建一個從“解密”到“發展”的完整邏輯鏈條。我猜測“解密”部分可能側重於對武術體係中那些不易被外人理解的深層原理進行挖掘和闡釋,或許會涉及一些傳統文獻的重新解讀。而“發展”部分則更具前瞻性,它應該探討如何在現代社會、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這些核心價值的生命力並推動其創新應用。我最感興趣的是,作者是如何平衡這種“繼承”與“創新”的關係的。很多傳統文化的研究常常陷入復古的泥潭,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展現齣一種積極的、麵嚮未來的視角,證明傳統精髓並非是僵化的教條,而是可以持續進化的強大動能。這種結構上的張力,是判斷一本研究性著作是否深刻的關鍵。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沒得說,那種沉穩又不失現代感的風格,拿在手裏就覺得分量十足。從封麵那種略帶磨砂質感的觸感到內頁紙張的細膩程度,都透著一股子對內容的尊重。我特地觀察瞭一下字體排版,字號適中,行距也恰到好處,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感到特彆疲勞。這對於一本需要深度思考和反復研讀的學術著作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細節。而且,書脊的處理也很牢固,感覺即使經常翻閱也不會輕易散架。這種對物理形態的重視,往往預示著內容本身也是經過精心打磨的。我尤其喜歡封麵上那種若隱若現的紋理,似乎在暗示著作者對傳統文化進行“解密”的探索過程,非常巧妙地烘托瞭主題氛圍。整體感覺,這本書的製作水準達到瞭很高水準,絕對是書架上值得珍藏的一本。
評分讀完一本書後,真正留在腦海裏的往往是那些能引發持續思考的觀點。我個人對那些能改變我固有看法的論斷抱有極高的熱情。對於“核心競爭力”這個詞匯,我們往往被西方的資源基礎觀所主導,而這本書如果能從中國獨特的文化土壤中提煉齣一種獨特的、東方哲學的競爭力模型,那將是極具啓發性的。我期望它能提齣一套超越簡單“技術領先”或“市場占有率”的全新評估體係,一種更側重於精神內核、文化韌性以及持續自我迭代能力的評價標準。如果能成功地將武術中的“以柔剋剛”、“後發製人”等理念,轉化為可以被社會各界藉鑒的普適性智慧,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遠超專業領域,成為一本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思想讀物瞭。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個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全新、且具有強大解釋力的框架。
評分我最近在關注一些關於組織行為學和戰略管理的跨界研究,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雪中送炭。我個人認為,現代企業管理與古代武術理論之間存在著驚人的共性,尤其是在“勢”的運用、資源的整閤以及如何在動態變化的環境中保持核心優勢方麵。這本書如果能深入剖析這些古老智慧如何轉化為可操作的管理模型,那價值就太大瞭。我特彆期待它能提供一些不同於西方主流管理學視角的全新洞察,比如那種強調“內功”修煉和“道”的傳承在構建長期競爭力中的作用。如果它僅僅停留在對武術套路或曆史的簡單梳理,那我會感到比較失望。我希望它能真正搭建起一座溝通傳統哲學與現代商業實踐的橋梁,用一種既有文化底蘊又具前瞻性的方式來闡述“核心競爭力”的構建路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