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解密与发展:中国武术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定价:36.00元
售价:26.3元,便宜9.7元,折扣73
作者:王岗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64425104
字数:
页码:21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解密与发现:中国武术的核心竞争力研究/中国武术文化丛书》对中国武术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展开研究,围绕“中国武术是一种难以模仿的身体文化,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情感家园,中国武术是一种使人成为人的技艺,中国武术是中国人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展开探讨。后指出,中国武术是一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其核心竞争力表现在:一、中国武术是一种难以模仿的身体文化;二、中国武术的存在是维系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三、作为一种文化存在,中国武术具有显著的普世性社会价值,其表现在通过学习和修炼中国武术可以达到使人成为人的教化功能;四、文化的魅力来自于文化的个性。
目录
章 导论
节 中国武术核心竞争力研究的起点
第二节 中国武术核心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中国武术:一种全新视角的解读
节 历史的考量:文化是“武技”成为“中国武术”的内驱力”
第二节 原点的质疑:“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征”
第三节 文化的使然:中国武术是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
第三章 中国武术:一种使人成为人的技艺
节 追求教化:中国武术的核心价值所在
第二节 过程教化:中国武术教化的特征
第三节 培养君子:中国武术的目标
第四章 中国武术:中华民族共有的情感家园
节 情感纽带:中国武术与宗亲文化的桥梁
第二节 文化品味:中国武术折射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第五章 中国武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节 精辟展示:中国武术独特的哲学要义
第二节 艺术内核:中国武术独特的审美取向
第三节 谋略载体:中国武术迥异的技击思想
第六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介绍
王岗,男,1965年出生,山西临猗人。
2005年至2008年就读于上海体育学院,师从武术教育家邱丕相先生,获得博士学位。
2005年人才引进入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工作。
2008年被评聘为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
2010年7月,获得苏州大学“东吴学者”称号。
2014年10月,《中国武术文化要义》一书,获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2015年1月入职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任教。被聘为“东湖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
2017年被评聘为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
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重点项目2项。主持完成国家体育总局项目3项。
文摘
《解密与发现:中国武术的核心竞争力研究/中国武术文化丛书》:
对武术技击本质的再认识,带来了武术发展的革命,但同时也使传统的技击观念沉渣泛起。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并区别于它物的内在规定。按照这个观点,中国武术的本质并非技击,世界上的其他民族的搏杀术都具有技击性,又如何能自圆其说具有技击性的格斗就是中国武术呢?我们认为区别于外民族武技的东西与其说是技击,从外在形式上到不如说是中国的拳种套路。正是派系林立,拳种纷呈构成了中国武术与其他异族武技的相区别的身体语言的表现形式。中国武术渊源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系统的拳种至少有129种,姑且我们还认为这是一个框定了武术博大精深的也即将引起争论的数字。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的武技能像中国武术这样形成如此多的拳种门派。我们无法考证究竟是何时、何地、何种原因开始产生中国武术各式各样的套路拳种,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地讲,武术套路的出现不是为了串编技击动作这一个目的。固然,武术体系中不乏有将套路中的动作拆散练习的拆招、递招、喂手、进而过渡到散手、实战的训练环节,但是武术套路的作用又绝不仅仅就是服务于技击,它只不过依附于“技击”价值来获得神秘,仅此而已。
关于中国武术的拳种套路,说其是为了便于记忆、传授格杀技术也好,说其是为了其他的目的也罢,但究其原因,有其社会文化环境的作用在其中,中国特殊的内陆型生态环境,典型的黄河畔的农耕文明形态所造就的社会结构,对武术套路形成的价值取向产生着这样那样的影响。“闲来时造拳,忙来时种田”的古拳谚多少反映出一些先民们的生活情景。从根本上说,中国武术就是中国人演绎技击、化解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的生活方式。因为,中国文化自古倡导的是一种对自然、对外界的“和谐”。中国的古人们倡导是顺应自然,注重自身与自然的相互融合,探寻世间万物的规律,顺其自然。中国武术也是如此,“武术之道体现为技艺的高境界,更表现为通过习武练拳而获得的一种性生命体验和人生价值,以及对天道自然宇宙的生化之理的体悟和体验”。正如有学者指出:技击,只不过是武术的乌托邦。武术乌托邦,是一个关于技击的理想世界,也是一个现实中不存在的技击世界。这个着眼于未然的武术乌托邦,也表达了这样一个信念:目前的现实,我们所见的技击现实并不是的现实,也不能构成身体训练、身体教育的要求。武术的乌托邦却又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梦幻,它同时有着自己特定的文化编码,因为,每一个拳种套路的背后都有着一段故事,都承载了一段历史,有着一个曾经令人怀旧的片景,而在故事里绵亘很可能就有我们要找的见证、要找的民族精神。现代的武术正是因为没有故事,才很难凝结为文化,新武术的套路更多的是随创随丢的快餐流行曲。因而,我们必须关注中国武术的拳种套路,关注拳种套路,就是关注历史的文化记忆,关注传统的思想思维,关注中国人的生活根源。
中国武术的存在无论如何都是不能脱离拳种套路的,没有了套路无异于失去了外壳,灵魂自然也无处得以安放。(尽管现代武术没有了灵魂,但它美丽的外壳依然被保留了下来。)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武术套路既不脱离技击之“真”,又不执着于技击之“实”,而是管窥技击的窗口,是对技击无所不能梦想的示范。经过历史岁月淘洗了无数个年代之后,武术套路,更是一道人文景观,它已不再是阵战拼杀之前的操演,也不是擂台上的比武或拳台上的较量等,它更像是对技击理想的陈述,是对技击的“再创”,而非“照相式”和“镜子式”毫无创造性的反映、奴隶似的临摹。另一方面,武术套路它表现的主题和内容又是关于攻防技击的意境、思想与想象。经过套路对武术技击的加工处理之后,武术的技击由一而多,渐渐从真实的“打”开始向师徒间“拆招、喂招”模拟的“打”衍变,进而发展到如今健身的“打”,表演艺术的“打”等。
……
序言
拿到一本新书时,我的习惯是先快速浏览一下目录结构和章节标题的逻辑走向。从这本书的标题来看,它似乎试图构建一个从“解密”到“发展”的完整逻辑链条。我猜测“解密”部分可能侧重于对武术体系中那些不易被外人理解的深层原理进行挖掘和阐释,或许会涉及一些传统文献的重新解读。而“发展”部分则更具前瞻性,它应该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这些核心价值的生命力并推动其创新应用。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是如何平衡这种“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的。很多传统文化的研究常常陷入复古的泥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一种积极的、面向未来的视角,证明传统精髓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可以持续进化的强大动能。这种结构上的张力,是判断一本研究性著作是否深刻的关键。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说,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风格,拿在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从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触感到内页纸张的细腻程度,都透着一股子对内容的尊重。我特地观察了一下字体排版,字号适中,行距也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深度思考和反复研读的学术著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细节。而且,书脊的处理也很牢固,感觉即使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散架。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也是经过精心打磨的。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种若隐若现的纹理,似乎在暗示着作者对传统文化进行“解密”的探索过程,非常巧妙地烘托了主题氛围。整体感觉,这本书的制作水准达到了很高水准,绝对是书架上值得珍藏的一本。
评分说实话,我对许多披着“国学”外衣的流行读物已经有些审美疲劳了。因此,在选择这类书籍时,我非常看重作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的严谨性。如果这本书能够展示出扎实的田野调查、细致的文献考据,以及严密的逻辑推演,那才算得上是真正有价值的作品。我希望作者在论证过程中,能够提供足够多的案例支撑,而不是空泛的口号式论述。比如,在讨论某个武术流派的核心竞争力时,能否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或现代体育竞技中的实例进行对照分析?这种跨学科、多维度的论证方式,才能让人信服。如果能用一种近乎科学分析的笔法去剖析那些看似玄妙的“内家心法”,那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成功。我非常期待能看到这种将“术”的表象还原为“理”的本质的分析过程。
评分读完一本书后,真正留在脑海里的往往是那些能引发持续思考的观点。我个人对那些能改变我固有看法的论断抱有极高的热情。对于“核心竞争力”这个词汇,我们往往被西方的资源基础观所主导,而这本书如果能从中国独特的文化土壤中提炼出一种独特的、东方哲学的竞争力模型,那将是极具启发性的。我期望它能提出一套超越简单“技术领先”或“市场占有率”的全新评估体系,一种更侧重于精神内核、文化韧性以及持续自我迭代能力的评价标准。如果能成功地将武术中的“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等理念,转化为可以被社会各界借鉴的普适性智慧,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超专业领域,成为一本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读物了。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全新、且具有强大解释力的框架。
评分我最近在关注一些关于组织行为学和战略管理的跨界研究,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我个人认为,现代企业管理与古代武术理论之间存在着惊人的共性,尤其是在“势”的运用、资源的整合以及如何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保持核心优势方面。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这些古老智慧如何转化为可操作的管理模型,那价值就太大了。我特别期待它能提供一些不同于西方主流管理学视角的全新洞察,比如那种强调“内功”修炼和“道”的传承在构建长期竞争力中的作用。如果它仅仅停留在对武术套路或历史的简单梳理,那我会感到比较失望。我希望它能真正搭建起一座沟通传统哲学与现代商业实践的桥梁,用一种既有文化底蕴又具前瞻性的方式来阐述“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路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