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海峽兩岸武術傢訪談錄:一
定價:38.00元
售價:27.7元,便宜10.3元,摺扣72
作者:北京武術院
齣版社:北京體育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64427504
字數:
頁碼:20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海峽兩岸武術傢訪談錄(1)》是集結兩岸22位武術老師對自傢拳學修練多年來所記錄的武術論述,匯整成書,所有的論述都是自身的練拳心路曆程,並且圍繞著拳經、拳論、行功心解而敘述的。有高齡九十“武林一枝筆”之稱號的武式太極傳人吳文翰老師,有名不虛傳“虎頭少保、天下手”美稱的孫式太極拳傳人孫婉容老師,“太極人生”吳式太極拳傳人李秉慈老師,八卦掌傳人劉敬儒老師,教練吳彬老師,太極拳武術傢李德印老師,東嶽太極創始人門惠豐、闞桂香伉儷,八極拳老師王世泉,武術傢夏伯華教授,寶島太極先賢鞠鴻賓老師,“一棍一拳連海峽”稱號的颱灣武術傢唐剋傑老師,鄭子太極拳傳人徐憶中老師,八卦太極拳老師趙福林,八極拳名傢蔣誌太老師,九九太極拳傳人黃裕盛老師,中華武術推廣者徐紀老師,南拳“福師”傳人蘇金淼老師,楊式太極拳傳人鄧時海老師,洪拳撒播者尤少嵐老師,一代宗師張剋治老師等。
目錄
北京武術傢訪談錄
東嶽之巔有太極
與梁派八卦掌相聚本於緣增於分
八極定乾坤
走進劉敬儒的武學境界
從孫式太極拳到孫氏武學
有一種隻為堅守
太極叢中綻德華
吳文翰:筆耕不輟的武派太極傳承人
讓中國武術走齣國門走嚮夢想
武緣人生
颱灣武術傢訪談錄
影俠播國粹
半個世紀傳承一生無悔追求
“福師”之後蘇金淼
一代宗師張剋治
訪問八卦太極拳武學大師趙福林
際會大師
世界武林“徐”繼有人
一棍一拳連海峽
剛柔相濟承上下功練纏絲走天涯
魯州武魂誌存高遠
為往聖繼絕學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海峽兩岸武術傢訪談錄(1)》:
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一工作,我就有錢瞭,雖然少,但終於能夠實現埋藏在我心中多年的習武願望瞭。當時,在我教的學生裏麵有個叫駱燕茹的女生,她是武術傢駱興武的女兒。由此,我認識瞭駱先生,進而拜瞭駱先生為師,學習八卦掌和形意拳。
駱先生曾師從程廷華先生的得意門生的李文彪學過八卦掌,同時也是形意拳大師李存義(原在保定開鏢局,後在天津創辦瞭中華武術會,曾力敗號稱世界的白力士,與大刀王五、程廷華過從甚密,因精於單術,故人稱“單刀李”)的高足郝恩光的徒弟。駱先生曾被東北軍的副帥吳俊生(張作霖的拜把兄弟)聘為帥府的武術總教官(其時,程廷華的侄子程有功是張作霖大帥府的武術總教官,兩人在一起住瞭3年)。1930年,駱先生曾奪得東三省武術擂颱賽的名。東北淪陷後,駱先生迴到北京,於1949年,成立瞭“興武國術社”。1966年前,北京武術協會下設有長拳、太極、形意八卦等組,駱先生是形意八卦組的組長。
“興武國術社”在延壽寺街100號。這裏過去是臨湘會館,是個三進的大院子,駱先生住在中院的三間南房裏,兩間住人,一問是國術社。社內陳設十分簡單,南牆下擺著一張八仙桌,兩邊各一把太師椅,牆上掛著駱師的老師李文彪的遺像。遺像上的師爺方麵大耳,兩肩下垂幾乎到肋,一看就是八卦掌功夫無比深厚。駱師常對我們說:“東三省淪陷後,從瀋陽到北京已不通車,我是一步一步走來北京的,路上什麼都丟瞭,就這張老師的照片沒丟。因為我把它看得比我的命都重要,我的一切都是老師給我的,做人不能忘本!”駱師的話讓我很受教育。駱師還跟我說過:“你師爺的兩肩上都有深坑,雞蛋放上去都不會掉下來。足見,八卦掌功天之深。”還有:“你師爺曾在三寸厚的木闆上釘上狗皮,足足打瞭三年,掌心的肉都是凸齣來的,他隻要用上三成勁,一掌就能打得對方口吐鮮血。有一次,你師爺的掌在我胸前滑瞭一下,我就疼瞭一個多月,每天都得偷偷吃‘七厘散’,練功時還要裝做沒事人一樣,不然,就得挨罵!”
拜師後,我幾乎每天下午都要到國術社去練功。去瞭以後,我做的件事是掃院子、倒髒土,然後,拿起水桶到前院自來水管處,一桶一桶把駱師傢的水缸打滿,這纔開始練功。
100號院子裏有棵老槐樹,是我們練習紮槍的好地方。每天我都要站在樹前,端著一把九尺長的大槍,分左右手,攔、拿、紮各一百下,然後,再拿一根一米多長的鐵棍當劍,練習崩、點、刺。這些都練完瞭以後,再一個人到前院,或者後院,練習各種拳法、掌法和身法。這時,師父如果能從屋裏齣來,動一動你的手指、按一下你的肩膀,那你就感到很幸福瞭——這就是師父在點撥你功夫瞭,如果師父看你練得好,一高興,沒準兒又能教你一點新東西,那你就感到無比幸福瞭。
因為我的那些師兄弟,全都是拖傢帶口的,每天要班上傢裏兩頭忙,一般隻有周日纔能來社裏練上半天。而我不僅沒結婚,而且連女朋友都沒有,又一般下午三點來鍾就沒事兒瞭,所以當時每天來社裏練功的幾乎就我一個。到瞭周日,師兄弟們陸續來齊之後,師父就會叫我們一個接一個地按順序演練形意拳的各種拳法。練完形意,大傢就會各自找地方練器械或八卦掌瞭。那時候,師兄弟過招受點輕傷是常有的事,駱師常說:“隻有通過說手、喂手、試手,纔能達到和人動手的目的。”那時,我們去外麵與人切磋,若是贏瞭迴來,程師就會高興;若是輸瞭迴來,必是一頓臭罵。
因為我係統地接受過籃球訓練,身體素質不差,領悟力也還行,學拳很快。而且我每天練拳的時間比我那些師兄弟要多得多,所以我纔學瞭一年,功夫就已超過瞭一些學瞭三五年的師兄。當時,我一月掙31塊錢,20塊錢給傢裏,剩下的幾乎都孝敬給我師父瞭。我從傢到學校,再從學校到師父傢,然後,再從師父傢迴傢,一圈下來差不多有十一二公裏,我是寜可腿兒著,也不捨花三塊錢買張公交月票。師父喜歡聽京劇,我幾乎每個月都會請師父去聽迴馬連良,或譚富英、裘盛榮、張君鞦什麼的;我看師父的鞋破瞭,就會去內聯升給師父買雙禮服呢麵的韆層底兒;我看師父傢的茶葉快喝完瞭,就會去張一元給師父買半斤花茶。我的一舉一動,師父都是看在眼裏的,所以他對我也是格外喜歡,教我的也多。
我是一名教師,有寒暑假,特彆是暑假,天長,假期也長,是我練功的黃金時間。暑假期間,我都是每天不到六點就到瞭天壇公園,先繞園子走上十來裏的八卦步,然後到我練功的地點,再圍樹走圈,練習八卦掌法,這一練就是一個多小時。之後,稍事休息,就去老師傢,把老師接來。再然後,我練我的,老師練老師的。老師練完後,纔會給我一些指點。這就中午瞭,我會先把老師送迴傢,再迴自己傢。晚上八點,我還要去天壇公園,練兩個多小時的八卦刀、八卦槍。練纍瞭就躺上公園的長椅上,看星星……
……
序言
從整體的閱讀體驗來看,這本書的“沉浸式體驗”做得非常到位。它不僅僅是在講述“是什麼”,更是在描繪“如何成為”。我發現自己很容易被書中的某些案例或人物的經曆所吸引,以至於常常在不知不覺中讀到深夜。這得益於作者在文字組織上那種流暢而富有節奏感的韻律。有些句子讀起來,如同行雲流水般自然,沒有絲毫的晦澀和拗口;而有些關鍵論述,則像是經過韆錘百煉的精鋼,短小精悍,直擊核心。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節奏,讓原本可能略顯枯燥的學術性內容變得引人入勝。此外,書中穿插的一些引用和旁注,雖然數量不多,但選材精準,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它們像是為讀者打開瞭一扇扇通往更廣闊知識領域的側門。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在於它成功地將一種嚴肅的學術探討,轉化成瞭一種具有文學感染力的閱讀體驗,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也能被其內在的魅力所吸引,願意跟隨作者的腳步深入探索。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最強烈的感受,是它那股撲麵而來的“真實感”。我總覺得,那些文字背後站著的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被過度美化或概念化的符號。作者在記錄和呈現某些觀點時,沒有采用那種居高臨下的評判姿態,而是采取瞭一種近乎虔誠的傾聽者的角色。這種“在場感”非常強烈,你能從字裏行間捕捉到對話雙方在思想交鋒時的細微停頓、語氣的變化,甚至是某種心照不宣的默契。我特彆留意到,在一些涉及爭議性話題的處理上,作者的處理方式非常老道和剋製,他提供的背景材料充分且客觀,讓讀者自己去權衡和下結論,而不是替讀者“喂食”既定的觀點。這種對信息原始麵貌的尊重,是如今很多齣版物中稀缺的品質。讀完一個段落,我常常會放下書本,花幾分鍾時間去迴味那種“原來如此”的頓悟,這錶明作者成功地構建瞭一個可以供讀者獨立思考和內化的認知空間,而不是一個封閉的理論體係。
評分我必須贊揚這本書在構建知識圖譜方麵的遠見卓識。它似乎不僅僅關注於眼前的某一具體議題,而是努力將這個議題放置在一個更宏大、更具時間跨度的曆史坐標係中去審視。閱讀過程中,我不斷被引導去思考一些“如果……會怎樣”的假設性問題,這充分激活瞭我自身的聯想和推演能力。作者的知識儲備顯然非常深厚,他能夠信手拈來地引用不同領域的概念來佐證自己的觀點,但這種引用絕非炫技,而是真正起到瞭“融會貫通”的效果,讓原本看似孤立的知識點之間建立起瞭有機的聯係。這種係統性的思維訓練,對於讀者建立完整的知識體係是極其有益的。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這個領域的理解不僅僅是增加瞭一些事實性的信息,更重要的是,我的思維框架和分析問題的底層邏輯似乎也得到瞭某種程度的升級和優化。這是一種由內而外的知識重塑過程,也是一本優秀書籍所能提供的最高價值所在。
評分初次翻閱這本書的章節安排,我立刻感受到一種非常清晰的邏輯脈絡在引導著讀者的思路。它不是那種將所有信息堆砌在一起的“大雜燴”,而是有著明確的層次結構,每一部分的過渡都顯得自然而然,仿佛是精心設計過的一場對話流程。這種結構上的嚴謹性,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效率和理解的深度。作者似乎非常擅長設置“懸念點”和“知識錨點”,在關鍵性的討論結束時,總會留下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或者拋齣一個更宏大的背景,讓你不得不立刻翻到下一頁去尋求解答或印證。我注意到它在敘事手法上很靈活,有時是直接、犀利的觀點陳述,有時則是通過大量的環境描摹和背景資料的鋪陳,來構建一個完整的場景,讓人仿佛身臨其境地參與到當時的討論氛圍中去。特彆是那些理論與實踐交叉對比的部分,處理得相當精妙,作者沒有簡單地進行優劣對比,而是著重分析瞭不同環境下,同一種思想如何産生變異和發展,這種辯證的思維方式,非常考驗讀者的專注力,但也迴報以極大的智力上的滿足感。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確實很有心思,封麵那種略帶泛黃的米白色,配上燙金的標題字體,立刻就能讓人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對傳統文化的敬意。裝幀的質感摸上去很有分量,不是那種輕飄飄的紙質感,而是結實耐用,仿佛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物。內頁的紙張選擇也相當考究,不是那種刺眼的純白,而是偏嚮於象牙白,這樣的紙張在閱讀時對眼睛非常友好,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排版方麵,字體大小適中,行間距處理得恰到好處,使得閱讀過程非常流暢。我尤其欣賞它在細節上的處理,比如在章節標題的設計上,沒有采用過於花哨的現代設計,而是用瞭一種比較古樸的篆刻風格小圖作為點綴,這種內斂的美學讓人印象深刻。整體來看,這本書從外到內都散發著一種對“內容”本身的尊重,它用這種紮實的製作工藝,為讀者營造瞭一個進入沉思和探究的物理空間。我甚至覺得,光是把這本書放在書架上,它本身就是一道風景,默默地講述著關於傳承和經典的價值。這種對細節的執著,恰恰體現瞭製作者對於文化産品嚴肅對待的態度,讓人願意去翻開它,去探索裏麵承載的重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