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後工業社會視野中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
定價:40.00元
售價:29.2元,便宜10.8元,摺扣73
作者:呂慧
齣版社:北京體育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64423513
字數:
頁碼:16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以社會發展需求為動力機製,對我國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研究是《後工業社會視野中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國體育博士文叢》的根本齣發點;以後工業社會為背景,對中小學現行《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分析與探討是《後工業社會視野中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國體育博士文叢》的落腳點。
目錄
1 導論
1.1 關於選題
1.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 體育課程改革與社會發展2同關係的辨析
2.1 社會發展需求製約著體育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嚮
2.2 社會發展需求推動體育課程理念的轉變
3 後工業社會視野中的新《課標》價值取嚮
3.1 後工業社會的變遷特徵——新《課標》的社會發展背景
3.2 後工業社會視野中新一輪體育課程改革價值取嚮的偏離
3.3 後工業社會視野中新一輪課程改革價值取嚮偏離的原因
4 新《課標》的後現代主義色彩
4.1 後工業社會的後現代主義課程理念
4.2 新《課標》對學生的神化與成人化
4.3 試圖在課程中還原社會、還原生活
4.4 片麵誇大課程的整體效應
5 後工業社會視野中的新《課標》改革策略
5.1 新《課標》應是中國特色體育課程建設的深化階段
5.2 後工業社會視野中新《課標》之課程目標的改革策略
5.3 後工業社會視野中新《課標》之課程內容的改革策略
5.4 後工業社會視野中新《課標》之課程實施的改革策略
5.5 後工業社會視野中新《課標》之課程評價的改革策略
6 研究結論與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結論
6.2 未來研究的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研究成果
緻謝
作者介紹
文摘
《後工業社會視野中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國體育博士文叢》:
隨著社會發展的變化,學校體育課程所發生的變化,需要通過我國體育課程改革曆史與社會發展需求之間關係的辨析研究,方可明確。而關於新《課標》的社會化研究,需要進一步結閤其産生的背景、依據的課程理念、持有的課程觀念進行分析。這樣的分析在程度上是對新《課標》的社會學解讀,因此,也就成瞭新《課標》的社會化研究範式。那麼在此基礎上,關於新《課標》的發展問題,自然需要立足當前的社會發展現實,站在一個具有前瞻意義上的角度對其進行研究。當前,我國的社會發展現實就是經濟結構轉型期的社會發展特徵;而後工業社會的特徵預示著未來發展的趨勢。
具體到體育課程的研究,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明確,在新的社會發展背景下,教育的發展特徵是什麼?在新的社會發展背景下,課程理念發生瞭哪些變化?以及在新的社會發展背景下,學生“群落”的生存狀態與需要發生瞭哪些變化?後,結閤體育課程自身的功能特點來討論新《課標》的發展問題,就不至於陷入二元對立的局麵中,更不會脫離我國的現實,自然也就構成瞭一個閤理的科學研究範式。
……
序言
拿到書後,我先翻閱瞭目錄和緻謝部分,那種精細的章節劃分和對前人研究的嚴謹引用,立刻建立起一種專業可信的印象。目錄結構看起來層次分明,從理論溯源到具體案例分析,再到對未來趨勢的展望,布局嚴謹,顯示齣作者在構建論述體係上的精心布局。緻謝部分也透露齣作者的研究路徑可能涉及瞭多個學術共同體的支持,這通常意味著觀點的多維性和論證的全麵性。這本書的呈現方式,與其說是一本麵嚮大眾的讀物,不如說是一份邀請函,邀請那些對教育本質和社會發展路徑有深刻關切的專業人士進行一場深入的智力對話。它似乎拒絕瞭膚淺的共鳴,而更傾嚮於建立一種基於證據和邏輯的嚴肅討論。
評分從書名和作者的名字排列來看,我能推測這本書的學術定位應該是非常明確和前沿的。它將“後工業社會”這一宏大的社會學概念與具體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對接,這種跨學科的視野本身就極具張力。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宏觀的社會變遷理論,細緻入微地映射到基礎教育的課程標準設計上的?這需要極其紮實的理論功底和敏銳的現實觀察力。我設想這本書可能會觸及數字化、自動化對身體觀和健康觀的重塑,以及傳統體育在去工業化進程中的角色危機等問題。如果能成功建立起這種層層遞進的邏輯鏈條,那它無疑將是教育研究領域的一份重要文獻,至少從標題的野心來看,它絕非等閑之作。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風格透露齣一種對文本內容的高度自信,沒有采用時下流行的花哨設計,而是選擇瞭一種低調而內斂的錶達方式,這本身就是一種宣言。它似乎在暗示,真正的價值在於文字本身,而非外在的裝飾。我尤其欣賞這種剋製的美學,它避免瞭將復雜的議題簡單化、視覺化的傾嚮,反而鼓勵讀者帶著更專注的心態去啃食那些可能比較晦澀但極富洞察力的論述。這種“重內容、輕包裝”的姿態,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顯得尤為可貴。它要求讀者付齣專注力,同時也承諾會給予相應的智力迴報,這讓我對作者的論證邏輯和思想深度充滿瞭期待。
評分這本書的整體風格給我的感覺是“冷靜的批判”與“建設性的探索”並存。它不像一些批判性著作那樣止步於指齣現有問題,而是試圖在理論的框架下,為現行標準體係的未來走嚮提供一種可能的參照係。這種對“未來圖景”的描繪,往往比單純的批評更具難度,因為它要求作者不僅要理解“現在是什麼”,還要有能力想象“未來應該是什麼樣”。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可操作性的思維框架,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高度抽象的概念層麵。從排版來看,字裏行間透露齣一種沉穩的氣息,沒有多餘的留白或誇張的字體設計,這強化瞭其作為一份嚴肅研究成果的特質,讓人感覺到作者是用一種近乎於匠人的態度來對待這項復雜的社會課題。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挺有意思的,簡約又不失深沉,那種灰調的配色和略顯抽象的排版,讓人一眼就能感覺到它不是那種輕鬆愉快的讀物,反而有一種學術研究的厚重感。我拿到手的時候,就立刻被那種質感吸引瞭,紙張的觸感很紮實,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感覺像是經過瞭精心打磨的作品。盡管我還沒有深入閱讀內文,但光是這外部包裝,就已經成功地營造齣一種嚴肅探討的氛圍,讓人不禁好奇,究竟是怎樣一番洞見,纔能配得上這樣的外在呈現。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種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視角來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體育教育體係,而不是那種陳詞濫調的“強身健體”口號。封麵傳遞齣的信號是:這不僅僅是關於運動的指南,更是一次對社會結構和教育哲學的深刻反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