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宋光主编的《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的框架由绪论与学科构建与发展篇、音乐学习心理篇、音乐教师心理篇三大部分组成。绪论是从总体上介绍学科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理论的阐述与本土化例证的介绍相结合是这一部分的特色。著作主体的**大部分由四章构成,前三章是从音乐教育心理学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梳理,几位作者在前人尚没有开垦的领域,开始了自己的耕耘。尽管不**,却具有开拓者的勇气和精神。第四章是介绍音乐教学成果的测量和评估。在此作者具体地介绍了美、日等国的有关测量,亦涉及**相关的研究,读者从中还可以获得,有关**年轻学者*新成果的信息。第二大部分音乐学习心理篇亦由四章构成。这四章集中了作者们长期研究、实践的精萃,值得细看。第三大部分较全面地探讨了教师心理结构的塑造、发展。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本书具有溯源寻本、以史带论,理论思索与感性积淀相结合,强调实践性、注重本土化研究、提倡实证研究等特点,多学科作者各尽所能的写作队伍构成了书稿的特色。本书以开放性的结构,期待读者的参与。教师们若有与之相关的独特体验、见解,可与作者交流、对话,参与本书的共同创造。
前言
绪论 学科构建与发展篇
第一章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心理学思想概述
第一节 上古时期音乐教育心理学思想概述
第二节 中古时期音乐教育心理学思想概述
第三节 近古时期音乐教育心理学思想概述
第二章 西方音乐教育心理学发展概述
第一节 古希腊有关音乐教育心理学的思想
第二节 近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其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第三节 概念学习理论与20世纪的音乐教学改革
第四节 多元智能理论与音乐教学研究的新发展
第五节 音乐心理学与音乐教育心理学
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概述
第一节 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心理学发展概貌
第二节 音乐教育心理学代表论著评介
第三节 中国音乐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趋向
第四章 音乐教学成果的测量与评估
第一节 音乐教学成果的测量
第二节 音乐教学成果的评估
音乐学习心理篇
第五章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音乐学习心理分析与课程设置
第一节 不同年龄段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特点
第二节 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建构与课程设置
第三节 中学生音乐学习心理建构与课程设置
第四节 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学习心理建构和课程设置
第六章 音乐听觉感知及其发展
第一节 关于音高及音区、音程的感知和发展
第二节 关于节 奏、节拍和速度的感知及其发展
第三节 关于音量和音色的感知及其发展
第四节 关于旋律、调性和曲式的感知及其发展
第五节 关于复调、和声及其织体的感知
第七章 音乐反应研究与音乐审美意识的建构
第一节 音乐的和谐性与反应
第二节 音乐的熟悉性与反应
第三节 音乐的复杂性与反应
第四节 利用音乐反应规律,促进音乐审美意识的建构
第八章 音乐能力的培养
第一节 音乐欣赏能力
第二节 音乐表演技能
第三节 音乐创作技能
音乐教师心理篇
第九章 音乐教师心理结构的建构
第一节 教师心理结构剖析
第二节 心理结构的差异
第三节 心理结构的建构原则
第十章 教师艺术审美经验的全面积累
第一节 音乐音响经验及其积累范围
第二节 全面的艺术审美经验的积累
第十一章 音乐教师的基本能力
第一节 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
第二节 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
第三节 音乐教师的听赏能力
第四节 音乐教师的反思、评价能力
第十二章 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课程设置
第一节 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第二节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其心理学依据
结束语
附录
后记
刚翻开绪论的部分,我就被作者那种清晰而富有条理的逻辑结构深深吸引住了。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式,首先勾勒出了一个宏大的学科版图,让我对“它”的边界和核心关切有了初步的认识。作者善于使用类比和生动的案例来阐释复杂的概念,例如在介绍某一基础理论时,引用了古代音乐教学中的小故事,一下子就把原本抽象的理论落地了,使得初学者也能迅速抓住要点。行文风格流畅而不失严谨,学术术语的引入都配有详尽的解释,确保了读者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不会迷失方向。这种对知识建构的精妙把控,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极高的教学智慧,让人感觉自己正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系统学习,而不是在啃一本枯燥的教科书。
评分读到中间关于学习迁移和动机激励的章节时,我简直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作者对不同流派心理学观点的梳理极其到位,她没有简单地罗列A和B的理论,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背后的哲学基础和实验依据,更重要的是,她巧妙地指出了这些理论在实际音乐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局限性。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任何纯粹理论堆砌的书籍所不具备的。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创造性反馈”的部分,它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评估框架,让原本主观性很强的评价工作有据可依,这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无疑是解决了燃眉之急。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现场感,仿佛作者的目光一直停留在真实的音乐教室里,这种“知行合一”的论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实用价值和说服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硬壳封面摸起来非常有质感,那种深沉的藏蓝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即便只是放在书架上,也散发着一种低调的奢华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了偏米黄色的艺术纸,不仅保护视力,阅读起来也格外舒适,字体排版疏密有致,行距适中,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扉页上那幅复古风格的插图,与全书的气质完美融合,让人在正式阅读之前,就已经感受到一股浓厚的学术氛围。装订工艺也极其扎实,翻动书页时非常顺滑,丝毫没有廉价感,这无疑提升了整体的阅读体验,让我对即将展开的知识探索充满了期待。这本书从外在的呈现来看,就足以为它赢得一份尊重,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案头珍品。
评分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索引部分做得非常详尽和专业,这让我对它的学术严谨性给与了极高的评价。每一章末尾的延伸阅读推荐都精准且富有针对性,它们指向的都是该领域内最前沿或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这无疑为我后续的自主学习打开了无数扇门。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国外文献时,对关键术语的翻译既准确又符合中文的学术语境,处理得非常得体,避免了生硬的直译带来的理解障碍。更难得的是,作者似乎为构建这个知识体系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她不仅关注了国内的发展脉络,还清晰地梳理了国际学术史上的重要节点和争论焦点,使得读者能够全面地把握学科的全景图,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个特定领域或地域的观点。
评分合上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获得了一种强大的“理论武装”。它提供给我的不再是零散的教学技巧,而是一套坚实的、可以用来指导长期实践的心智模型。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她成功地将深奥的心理学原理转化成了可以被教师群体理解和应用的语言工具。比如,书中关于“高原现象”的分析,不仅仅是解释了现象本身,更是提供了一套从心理能动性角度出发,如何有效“跨越”这些瓶颈的策略建议。这种深度融合了理论洞察与实践指导的写作风格,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教材的范畴,更像是一部提升专业素养的“内功心法”。我确信,无论我未来在教育研究还是日常教学中遇到何种挑战,这本书中的理论框架都能成为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可靠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