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实用曲式学教程 |
| 丛书名: | 21世纪全国高师音乐系列教材 |
| 作者/主编: | 李虻, 任红军 |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2163435 |
| 出版年份: | 2013年8月 |
| 版次: | 第1 版 |
| 总页数: | 179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26元 |
| 实际重量: | 0.34k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李虻,1956年生,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音乐理论教学与科研。主要著作有《世界名曲赏析》《音乐作品曲式分析》《音乐作品谱例与分析》《曲式学基础知识问答》《曲式与作品分析/音乐考研丛书》《和声学/音乐考研丛书》《音乐论文写作》《怎样当好琴童家长》《音乐教师实用手册》《音乐研究的方法与论文写作知识问答》《实用电子琴演奏法》等音乐专著及《应聘试讲实用教程》《桥牌现代标准叫牌法》《自然叫牌体系入门》等综合图书。
《实用曲式学教程》是专为综合院校音乐学专业而编写的。其编写原则是紧密结合当前音乐学专业本科教学需要,说明问题深入浅出,选择案例典型普及,分析作品精准规范。
通过《实用曲式学教程》的学习,不仅要掌握体现共性化结构规律的曲式原则和符合这些原则的基本曲式类型,还应具备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能灵活运用所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曲式现象进行准确的分析,并规范地表述分析结果。
这本书的知识点组织逻辑实在是太跳跃了,感觉作者像是把不同章节的内容随机打乱后又重新拼凑起来的。有时候前一页还在讲基础的和声进行,下一页突然就跳到了非常高深的对位法,中间完全没有平滑的过渡或者必要的铺垫,让人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初学者拿到这本书,恐怕会感到极度的挫败感,因为很多概念的引入显得非常突兀和生硬,没有足够的上下文来支撑理解。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尝试理解这些看似不连贯的部分,甚至不得不去查阅其他辅助资料来搭建知识的桥梁。这本教材如果目标读者是完全的门外汉,那简直就是一场灾难性的阅读体验。它更像是一本面向已经有一定基础、只需要快速查阅某个特定理论点的工具书,而不是一本能引导人循序渐进学习的教程。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连贯性上,显得力不从心。
评分这本书的习题设计简直是形同虚设,完全无法达到巩固和检验学习效果的目的。很多练习题的难度设置与前文讲解的内容完全不成比例,要么是过于简单,做完感觉毫无收获,仅仅是机械地重复书本上的例子;要么是突然冒出一些超纲的、甚至有些“刁钻”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正文里根本找不到明确的理论支撑来解答。更糟糕的是,全书几乎没有提供详细的参考答案或者解题思路,这使得我们这些自学者在做完练习后,根本无从判断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一本好的教材,练习题应该是学习的延伸和深化,但在这里,它们更像是作者随手布置的几道测试题,缺乏严谨的教学设计意图。浪费了大量时间去思考那些模棱两可的题目,而没有真正帮助我内化知识点。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灾难,让我怀疑是不是印刷厂偷工减料了。纸张的质量摸起来非常粗糙,那种廉价的纸张味道久久不散,读起来一点都不舒服。更要命的是字体,有些地方的字号明显不统一,有的地方小得像蚂蚁爬,有的地方又大得突兀,看得我眼花缭乱。而且,印刷错误也多到令人发指,错别字、漏字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对于一本教材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我记得有一次查找某个关键概念,结果翻了好几页才发现原来是漏印了一段重要的解释,真的让人非常抓狂。这种低劣的制作水准,让人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内容上,完全影响了阅读体验。说实话,如果不是因为课程需要,我真想立刻把它扔掉。希望出版社能重视一下基础的装帧质量,毕竟内容再好,糟糕的载体也会让学习过程大打折扣。
评分作者在语言表达上显得过于学术化和晦涩难懂,充满了大量生僻的术语堆砌,却缺乏必要的形象化解释和实例辅助。很多关键概念的定义,读起来就像是在啃一块坚硬的石头,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勉强消化。如果作者能多运用一些生动的比喻,或者在关键点后配上几张能直观展示理论的图表,相信效果会提升不止一个档次。比如,讲解某个复杂的结构关系时,如果能配上一张清晰的流程图或者网状结构图,读者就能瞬间抓住重点,而不是被一长串的文字描述绕晕。现在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作者似乎更注重于展示自己对理论的掌握程度,而不是如何有效地将知识传递给学习者。这种“精英式”的教学语言,极大地提高了入门的门槛,让许多真正想学习的人望而却步。
评分内容的前沿性和深度上,这本书暴露出了明显的时代脱节。虽然基础的理论知识是永恒的,但音乐创作和分析的领域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在涉及到现代和当代音乐分析时,这本书显得过于保守和陈旧。例如,对于一些新兴的音乐分析方法或者跨学科的理论视角,书中几乎没有涉及,或者提及的也只是非常浅尝辄止的皮毛。这使得我感觉自己学到的是一套半个世纪前的“标准答案”,而不是一个能适应当前学术环境的完整知识框架。对于有志于进行更高阶研究或者希望接触国际前沿理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无疑是受限的。它更像是停留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教学大纲的文字记录,缺乏与时俱进的活力和洞察力,让人在思考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现实作品时,感到束手束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