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宋光主编的《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的框架由绪论与学科构建与发展篇、音乐学习心理篇、音乐教师心理篇三大部分组成。绪论是从总体上介绍学科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理论的阐述与本土化例证的介绍相结合是这一部分的特色。著作主体的**大部分由四章构成,前三章是从音乐教育心理学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梳理,几位作者在前人尚没有开垦的领域,开始了自己的耕耘。尽管不**,却具有开拓者的勇气和精神。第四章是介绍音乐教学成果的测量和评估。在此作者具体地介绍了美、日等国的有关测量,亦涉及**相关的研究,读者从中还可以获得,有关**年轻学者*新成果的信息。第二大部分音乐学习心理篇亦由四章构成。这四章集中了作者们长期研究、实践的精萃,值得细看。第三大部分较全面地探讨了教师心理结构的塑造、发展。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本书具有溯源寻本、以史带论,理论思索与感性积淀相结合,强调实践性、注重本土化研究、提倡实证研究等特点,多学科作者各尽所能的写作队伍构成了书稿的特色。本书以开放性的结构,期待读者的参与。教师们若有与之相关的独特体验、见解,可与作者交流、对话,参与本书的共同创造。
前言
绪论 学科构建与发展篇
第一章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心理学思想概述
第一节 上古时期音乐教育心理学思想概述
第二节 中古时期音乐教育心理学思想概述
第三节 近古时期音乐教育心理学思想概述
第二章 西方音乐教育心理学发展概述
第一节 古希腊有关音乐教育心理学的思想
第二节 近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其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第三节 概念学习理论与20世纪的音乐教学改革
第四节 多元智能理论与音乐教学研究的新发展
第五节 音乐心理学与音乐教育心理学
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概述
第一节 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心理学发展概貌
第二节 音乐教育心理学代表论著评介
第三节 中国音乐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趋向
第四章 音乐教学成果的测量与评估
第一节 音乐教学成果的测量
第二节 音乐教学成果的评估
音乐学习心理篇
第五章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音乐学习心理分析与课程设置
第一节 不同年龄段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特点
第二节 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建构与课程设置
第三节 中学生音乐学习心理建构与课程设置
第四节 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学习心理建构和课程设置
第六章 音乐听觉感知及其发展
第一节 关于音高及音区、音程的感知和发展
第二节 关于节 奏、节拍和速度的感知及其发展
第三节 关于音量和音色的感知及其发展
第四节 关于旋律、调性和曲式的感知及其发展
第五节 关于复调、和声及其织体的感知
第七章 音乐反应研究与音乐审美意识的建构
第一节 音乐的和谐性与反应
第二节 音乐的熟悉性与反应
第三节 音乐的复杂性与反应
第四节 利用音乐反应规律,促进音乐审美意识的建构
第八章 音乐能力的培养
第一节 音乐欣赏能力
第二节 音乐表演技能
第三节 音乐创作技能
音乐教师心理篇
第九章 音乐教师心理结构的建构
第一节 教师心理结构剖析
第二节 心理结构的差异
第三节 心理结构的建构原则
第十章 教师艺术审美经验的全面积累
第一节 音乐音响经验及其积累范围
第二节 全面的艺术审美经验的积累
第十一章 音乐教师的基本能力
第一节 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
第二节 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
第三节 音乐教师的听赏能力
第四节 音乐教师的反思、评价能力
第十二章 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课程设置
第一节 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第二节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其心理学依据
结束语
附录
后记
这本厚重的书摆在案头,光是那个书名就让人感到一种庄严的学术气息。《<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这个名字本身就预示着对音乐学习过程中心理机制的深度剖析。然而,我拿到手的这本,内容却让我感到十分困惑。我原本期待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关于如何激发儿童学习钢琴的内在动力,或者探讨不同年龄段学生对音乐理解能力的差异性发展的实证研究。我甚至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如何设计更有效率的音乐教学法的章节,或许能引用一些皮亚杰或者维果茨基的理论来佐证观点。但读下来,我发现它似乎更像是一部关于古典音乐史的综述,或者是一本关于作曲家生平的传记合集。书中大量篇幅用来介绍巴赫的复调技巧,或者莫扎特的歌剧创作风格,对于“心理学”和“教育”的结合点,几乎没有涉及。我找了半天,期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学习焦虑”在音乐考试中如何影响表现的分析,或者有关“创造性思维”如何在即兴演奏中得以培养的理论框架,但这些内容完全缺失了。如果我是一个想提升自己教学技能的音乐教师,这本书提供的帮助极其有限,它更像是一部面向纯粹音乐爱好者的入门读物,而非一本严肃的专业教材。它错失了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关键桥梁,让人读后空有对音乐艺术的赞叹,却无法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策略。
评分说实话,我带着对这个学科前沿的期待翻开了这本书。我一直认为,成功的音乐教育,是建立在对学习者认知和情感发展规律深刻理解之上的。我希望书中能有关于“心流体验”在长期音乐训练中如何保持的关键因素分析,或者针对特定学习障碍(如节奏感不佳或音准问题)的心理干预方案。我尤其关注那些跨文化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学习者,其思维定势和学习策略是否存在本质差异?这本书的标题《<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听起来非常具有前瞻性。但实际内容却让我感觉像是回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教学参考书。书中引用的案例陈旧,大多是基于宏观的教育政策分析,缺乏对微观个体经验的细致描摹。例如,关于“音乐创造力”的探讨,我期待的是运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比如大脑在即兴创作时不同区域的激活模式。但书中给出的却是一些宽泛的、基于经验主义的建议,比如“多听多模仿”,这种“理论”对于任何一个初入行的教师来说都是不言而喻的常识。它没有提供任何可以用来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严谨方法论,更没有提供可以量化的评估工具,这使得它在现代教育研究的背景下,显得力不从心。
评分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文不对题”。我购买这本书,是为了填补我在理解“音乐学习者的心智活动”方面的知识空白,尤其是那些关于非认知因素,如自信心、毅力、音乐身份认同等在长期艺术训练中的塑造机制。我期待的是对“成人音乐学习者重拾乐器”时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进行深入分析,或者探讨如何利用“元认知策略”来帮助学生自我监控和调整学习过程。然而,这本书的内容似乎对这些现代心理学视角下的议题避而不谈,或者只是蜻蜓点水地提及。相反,它花费了大量篇幅去详细描述了不同流派乐器的教学法历史演变,比如早期对管乐器气息控制的“经验性”教学方法,以及对弦乐弓法变迁的记录。这更像是历史文献的汇编,而不是对“心理学”的“概论”。如果说它是一本“概论”,那它描述的也仅仅是音乐教育领域的“历史沿革”,而非其“学科内核”。因此,作为一本旨在指导如何进行有效、科学的音乐教学的书籍,它提供的参照价值非常有限,更像是一份关于音乐教育发展史的详尽年表,而非一本解决实际教学困惑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古板和冗长,仿佛是从一份厚厚的学术会议记录中拼凑而成的,试图通过堆砌术语来营造深度,但实际上内容的分散和跳跃性很大。《<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这个名字暗示着系统性和逻辑性,然而,章节之间的过渡极其生硬,仿佛每章都是由不同的作者在不同的时间点独立完成的。我原本希望能够看到一个清晰的脉络,从基础感觉(听觉、运动协调)到高级认知(音乐结构理解、情感表达),心理学原理如何层层递进地指导教育实践。但这本书似乎更像是将教育学、音乐史、社会学的一些零散观点强行塞进一个书壳里。比如,有一章突然深入探讨了二十世纪上半叶欧洲的音乐沙龙文化,讨论了贵族赞助对音乐流派选择的影响,这固然是社会学范畴的内容,但它与“心理学概论”的核心关联在哪里呢?我没能在其中找到关于“学习迁移”的论述——即在钢琴上习得的专注力,如何能有效地迁移到乐理学习或合唱指挥中去。这本书更像是一部“音乐学与社会学”的混合体,对于理解学习者个体心智活动的关注度极低,其结构上的混乱,使得读者很难构建起一个连贯的知识体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为朴实,米黄色的纸张和略显陈旧的字体,散发出一种复古的学院派气质,这本《<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拿到手上,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承载着某种沉甸甸的知识分量。我之所以选择它,是希望能深入了解那些无形的力量——那些驱动我们爱上音符、抗拒枯燥练习背后的心理驱动力。我急切地想知道,当一个孩子面对高难度的音阶练习时,他们的大脑是如何处理挫败感的?是需要外部的即时奖励,还是更依赖于自我效能感的建立?书中是否会详细拆解“动机的层次结构”,并给出具体的课堂干预措施?然而,我发现内容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它花了大篇幅去讨论“音乐的审美价值”及其在不同文化中的体现,大量引用了康德和尼采关于艺术哲学的论述。这当然提升了本书的“文学性”,但对于一个致力于解决实际教学难题的教育者来说,这些哲学思辨显得过于空中楼阁。我需要的不是对“美”的抽象定义,而是关于“如何让学习者感知并内化美”的心理学模型。如果这本书的主旨是探讨心智如何习得音乐技能,那么大量的篇幅应该被用来分析认知负荷理论在识谱过程中的应用,或者讨论听觉记忆与音乐理解之间的关系。遗憾的是,我看到的更多是关于音乐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而非个体学习者内部的运作机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