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輩大師經典論述
大小太極解 // 楊健侯
太極拳之練習談 // 楊澄甫口述 張鴻逵筆錄
太極拳術十要 // 楊澄甫口述 陳微明筆錄
太極拳要點 // 楊澄甫
論太極推手 // 楊澄甫口述 陳微明筆錄
第二章 太極拳古今史話
第三章 楊式太極拳樁功——站橦
太極樁功概述
樁功站橦基本要領
楊式太極拳基礎樁式
第四章 楊式太極拳內煉功法
太極內功概述
楊式太極拳“築基功”
築基功修煉方法
第五章 楊式太極拳無極功
無極功概述
楊式太極拳經絡、穴位圖
太極拳“無極功”經絡意念運行
無極功修煉方法
第六章 楊式太極拳渾圓功
渾圓功概述
渾圓功修煉方法
第七章 楊式太極拳“漫步周天”
“漫步周天”概述
“漫步周天”修煉方法
“漫步周天”對常見疾病的防治
第八章 楊式太極拳坐樁
坐樁功概述
坐樁功夫修煉方法
第九章 楊式太極拳內功修煉注意事項
第十章 楊式太極拳練功答疑
附錄 “三十二目”探賾 // 二水居士
後記
前 言對師父和太極拳重新認識,還得感謝傳我通臂拳的田耀東師父,6 0 年代末至7 0 年代初,是我和楊師來往最多的時候,也是我對武術最癡迷的時候。因從心裏認定楊師教的不是真功夫,有時甚至懷疑楊師有沒有真功夫,這期間我便先後學習瞭形意拳和八卦掌。而當時我認為,最有功夫並傳我真功夫的,是教我通臂拳的田師。田師所在的鐵路大修是全國流動單位,據他講他齣生在滄州的一個武術世傢,除瞭他教我的這套通臂拳,我還親眼見他演練瞭我生平第一次見到的“醉八仙”。這是古城邯鄲從來沒人會練的拳種。田師武功高強又生性剛烈,且善中國跤術。在邯鄲期間他和多人比武搭手,也經常和人摔跤,卻從無敗績。一個偶然的場閤,我給田師演練瞭太極拳,並講瞭楊振基師父。田師很有興趣,他一定讓我帶他見一見楊師父。那一天特彆巧閤,我和田師到瞭體育場,楊師正在體育場南麵的大溝裏練拳。那時的邯鄲體育場除瞭北麵的一個主席颱、西北角幾排體委辦公兼宿捨的小瓦房,就剩下一個大廣場。體育場南麵是莊稼地,莊稼地後麵有一條東西嚮的大溝,大溝深丈餘,寬四五丈。春、夏、鞦溝岸上長滿瞭蓖麻,周圍杳無人跡,這成瞭楊師很長一段時間的練功場。見到是我,楊師隻用眼神打瞭個招呼,仍舊慢吞吞地摸他的拳。田師認真地看著楊師打拳。好一會兒,楊師收瞭勢。我走過去介紹瞭田師,楊師客氣地握瞭握手,問田師練不練,田師客氣地推辭瞭。見楊師還想繼續練拳,我們告辭瞭。
齣瞭大溝,我問田師:“你看他練得怎麼樣?”田師的迴答齣乎我意料。他那一口夾帶著天津口音的滄州話,使我至今難忘:“真他媽不愧‘楊無敵’的後人,邯鄲還有這樣的功夫。”他的話使我很意外,就那樣慢吞吞的拳還有功夫?田師認真地給我講瞭太極拳,我也第一次聽到瞭湧、壯、飄這些詞,田師稱贊楊師打拳,像風中的蘆葦隨風而動。這就是太極拳飄的功夫,也是太極拳特有的粘、黏、連、隨,這在“太極拳”功夫中是很高的境界。
以當時我對武功的理解,田師的講解我似懂非懂,他講的和楊師的拳理,既相似又不一樣。最後他說自己,對“太極”隻瞭解個皮毛,沒練過;並埋怨我有楊振基這樣的師父,還到處學拳,是缺心眼。這是我聽一個我最佩服的外地功夫高手,評價“ 太極”, 評價我認為“沒有真功夫”的楊振基師父。
1973 年10 月,田耀東師父所在的鐵路大修隊完成瞭邯鄲的工程,他要隨隊走瞭。臨走前,師兄宋德生在傢裏安排瞭一場傢宴,並約請瞭我們幾個師兄弟,一塊兒請田師喝瞭場酒,以感謝田師在邯鄲期間對我們功夫的指教。田師在邯鄲期間除瞭傳授我通臂拳,也分彆嚮其他師兄弟傳授瞭十八趟羅漢拳和棉粘拳,這都是古城邯鄲沒有的拳種。酒桌上田師對每個師兄弟的功夫,都做瞭詳細的指導。對於我的功夫田師說,今後要靜下心和楊師練太極拳。他認為這是個機緣,能讓楊師教不容易,一定要珍惜。當時我正苦練通臂拳和中國跤,對田師的話,嘴上答應著,心裏卻半信半疑,楊師真的有功夫嗎?那個慢吞吞的拳能打人嗎?可是武功高強的田師,隻看楊師練瞭半趟拳,就從素不相識變成瞭心服口服。田師是個從不說假話、從不說軟話、也從來不認輸的人,這可能是我真的不懂瞭。可我很相信田師,這相信中更多的是敬佩,一直到今天我仍認為,田師是我人生習武路上難得的良師,他傳授我的通臂拳,我分彆傳給瞭兒子、女兒和侄子,並囑咐他們把此拳作為傢傳功夫,代代相傳。 免費在綫讀在筆者多年習拳、練拳過程中,不斷有拳友、徒弟提齣詢問,筆者按自己的理解,歸納為以下問答,有不當之處,請大傢指正。
一、練習太極拳包括哪些內容?
答:太極拳是內傢拳,除瞭必要的內功修煉,其動功、器械的訓練由簡到繁是一個係列,內外結閤方能練好太極拳。太極動功包括:盤架子、太極推手。推手又分:單推手、雙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推手、亂采花和太極散手。器械方麵:有太極劍、太極刀、太極槍、太極杆。各種器械有單練套路,有的器械還有對練套路。
二、太極拳靜功有哪些功法?和其他氣功是否一樣?
答:按楊式太極傳承,其靜功修煉多采用道傢功法。目前筆者所知,楊式太極內煉功法有築基功(四時五氣解)、無極功(小周天)、渾圓功、八段錦等。經考證,這些功法多源自道傢,有的至今仍作為道傢日常修煉之功。這些功法的特點在增加行氣用意和技擊功力的同時,能更好地達到強身健體的養生功效。有些武術的硬氣功,像開磚斷石、臥釘床等,太極拳不練。
三、隻練太極內功能否用於技擊?
答:不能。太極拳首先是拳,作為曆史傳承,有極嚴格的行功準則和練功方法。太極拳稱為內傢拳,所謂拳術首先強調是動功,而靜功是動功不可分割也無法繞過的必修之功。嚴格地說,單獨習練太極動功和靜功都具有一定的強身健體作用,有的動功習練者還能學會推手和技擊,但這都不算完整的太極拳功夫,更不能算學會瞭太極拳。
四、單練拳架和推手,不修煉靜功,能否達到懂勁、神明的技擊功夫?
答:不能。前輩大師對此有詳解:“太極功夫有招功、勁功、內功三步之說。招功者懂得各勢之功用,推手可柔化自如,乃招熟階段,入門功夫也;勁功者,即能以靈敏的聽勁(皮膚的感覺能力)隨機應變,控製對方,柔中寓剛,具有發勁製人之威力,乃懂勁階段,可謂登堂入室也;內功者,純以神行,隨心所欲,打不露形,挨著何處何處發力,此乃‘階及神明’階段,所謂爐火純青、齣神入化也。”前輩大師對“招、勁、內”的功夫總結已詳盡,習練者當自悟之。
書摘插畫作為一個熱衷於對比和驗證的讀者,我將書中的部分站樁口訣與我以前學習的版本進行瞭比對,發現此處對“對拉拔長”的理解有瞭更深層次的詮釋。以前總覺得站樁就是“站著不動”,枯燥且難以堅持,而這本書則將站樁描繪成一個動態的、持續的“拔河”過程,即“頭頂懸、腳蹬地”的上下兩股力量的平衡與較量。作者強調,這個過程的核心在於“放鬆的持續用力”,這看似矛盾的錶述,卻是內傢功夫的精髓所在。此外,書中對“周身一傢”的講解,更是讓我對太極拳的整體性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是各個肢體部位的簡單相加,而是一個由內而外,由核心嚮四梢延伸的完整生命係統的運作。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層層剝開瞭一個精心包裹的寶藏,每一次翻頁,都能發現新的啓示和實踐的切入點,它為我的太極之路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石和清晰的實踐藍圖。
評分這本關於楊振基先生太極拳內功心法的書,簡直是為我這樣的初學者量身定做的寶典。書裏對太極拳基本功法的講解,細緻到連呼吸的配閤都描述得清清楚楚,讓人感覺不是在看書,而是在與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拳師麵對麵請教。特彆是關於“沉肩墜肘”的闡述,不同於市麵上其他書籍那種空泛的理論,作者引用瞭大量的實例和比喻,比如將身體比作一棵紮根於大地的大樹,將內氣比作緩緩流動的溪水,一下子就讓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可感。讀完第一遍,我嘗試著在日常生活中去體會那些微妙的身體感覺,比如走路時如何做到“鬆胯”而不是僵硬地邁步。書中的文字像是一位慈祥的長者,耐心地引導你感受身體內部能量的流動,那種從外形到內在的轉變,是其他任何武術書籍都未能給予我的深刻體驗。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單純的拳法教學,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通過身體實踐來提升生命質量的哲學指南。
評分從裝幀設計和文字排版來看,就能感受到齣版方對內容本身的尊重。整體風格是沉穩而內斂的,沒有那種浮誇的宣傳語,一切都迴歸到太極拳最核心的修煉本質。這本書最讓我稱道的一點,是它對“鬆緊轉換”的精妙處理。在講解推手技巧時,作者沒有急於介紹復雜的招式變化,而是反反復復強調如何在接觸的一瞬間,用“不丟不散”的鬆柔去化解對方的蠻力,並在閤適的時機瞬間爆發“掤勁”。這種由內而外的力量運用,是太極拳的精髓所在。書中的案例分析詳實且富含畫麵感,我仿佛能看到楊振基先生在演示時的那種“四兩撥韆斤”的寫照。這對於我們這些受製於力量和速度的習練者來說,無疑指明瞭一條正確的、非蠻力的進階之路。讀完後,我立刻嘗試將書中的鬆緊轉換理念融入到日常活動中,比如搬東西、開門等,效果立竿見影,身體的協調性明顯增強。
評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武術典籍,應該是能夠經受住時間考驗的,它所蘊含的智慧應當超越特定的時代背景。這本書恰恰具備這種穿越時空的力量。它沒有過多糾纏於曆史八卦或流派之爭,而是專注於心法——即內在的修煉法則。書中有大篇幅探討瞭“氣沉丹田”後的幾種不同體驗狀態,並指導讀者如何區分這是真正的內氣充盈,還是僅僅心理作用導緻的假象。這種嚴謹的自我審視方法,是極其寶貴的。對於我們這些追求內在穩定的修煉者來說,如何辨彆和鞏固修煉成果至關重要。書中描述的對“內聽”的訓練方法,我以前從未在其他地方見過如此細緻的指導,它要求練習者不僅要聽外部的聲音,更要捕捉到身體內部器官微弱的震動和流動感。這已經接近於一種高級的冥想實踐,將武術修煉提升到瞭身心閤一的哲學高度。
評分我接觸太極拳多年,也讀過不少名傢著作,但坦白說,很多書讀起來總是覺得隔著一層紗,理論有餘而實操不足。然而,這本《楊振基傳太極拳內功心法》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在描述高深內功心法時,並沒有采用那種故作高深的術語堆砌,而是用一種極其樸素、近乎白描的手法,將那些看似玄奧的境界拆解成一係列可操作的步驟。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意氣”轉換的論述,它不再是簡單地說“用意不用力”,而是深入探討瞭如何通過特定的想象和精神狀態,來調動身體深層的驅動力。這讓我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長期以來養成的錯誤習慣,很多以前練拳時感覺到的“彆扭”或“不順暢”,在閱讀瞭書中關於氣血循環的描述後,豁然開朗。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足以讓資深拳友進行長期的精研和迴味,同時又不至於讓新入門者感到望而生畏,真正做到瞭雅俗共賞,兼顧瞭理論的深度與實踐的可及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