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辈大师经典论述
大小太极解 // 杨健侯
太极拳之练习谈 // 杨澄甫口述 张鸿逵笔录
太极拳术十要 // 杨澄甫口述 陈微明笔录
太极拳要点 // 杨澄甫
论太极推手 // 杨澄甫口述 陈微明笔录
第二章 太极拳古今史话
第三章 杨式太极拳桩功——站橦
太极桩功概述
桩功站橦基本要领
杨式太极拳基础桩式
第四章 杨式太极拳内炼功法
太极内功概述
杨式太极拳“筑基功”
筑基功修炼方法
第五章 杨式太极拳无极功
无极功概述
杨式太极拳经络、穴位图
太极拳“无极功”经络意念运行
无极功修炼方法
第六章 杨式太极拳浑圆功
浑圆功概述
浑圆功修炼方法
第七章 杨式太极拳“漫步周天”
“漫步周天”概述
“漫步周天”修炼方法
“漫步周天”对常见疾病的防治
第八章 杨式太极拳坐桩
坐桩功概述
坐桩功夫修炼方法
第九章 杨式太极拳内功修炼注意事项
第十章 杨式太极拳练功答疑
附录 “三十二目”探赜 // 二水居士
后记
前 言对师父和太极拳重新认识,还得感谢传我通臂拳的田耀东师父,6 0 年代末至7 0 年代初,是我和杨师来往最多的时候,也是我对武术最痴迷的时候。因从心里认定杨师教的不是真功夫,有时甚至怀疑杨师有没有真功夫,这期间我便先后学习了形意拳和八卦掌。而当时我认为,最有功夫并传我真功夫的,是教我通臂拳的田师。田师所在的铁路大修是全国流动单位,据他讲他出生在沧州的一个武术世家,除了他教我的这套通臂拳,我还亲眼见他演练了我生平第一次见到的“醉八仙”。这是古城邯郸从来没人会练的拳种。田师武功高强又生性刚烈,且善中国跤术。在邯郸期间他和多人比武搭手,也经常和人摔跤,却从无败绩。一个偶然的场合,我给田师演练了太极拳,并讲了杨振基师父。田师很有兴趣,他一定让我带他见一见杨师父。那一天特别巧合,我和田师到了体育场,杨师正在体育场南面的大沟里练拳。那时的邯郸体育场除了北面的一个主席台、西北角几排体委办公兼宿舍的小瓦房,就剩下一个大广场。体育场南面是庄稼地,庄稼地后面有一条东西向的大沟,大沟深丈余,宽四五丈。春、夏、秋沟岸上长满了蓖麻,周围杳无人迹,这成了杨师很长一段时间的练功场。见到是我,杨师只用眼神打了个招呼,仍旧慢吞吞地摸他的拳。田师认真地看着杨师打拳。好一会儿,杨师收了势。我走过去介绍了田师,杨师客气地握了握手,问田师练不练,田师客气地推辞了。见杨师还想继续练拳,我们告辞了。
出了大沟,我问田师:“你看他练得怎么样?”田师的回答出乎我意料。他那一口夹带着天津口音的沧州话,使我至今难忘:“真他妈不愧‘杨无敌’的后人,邯郸还有这样的功夫。”他的话使我很意外,就那样慢吞吞的拳还有功夫?田师认真地给我讲了太极拳,我也第一次听到了涌、壮、飘这些词,田师称赞杨师打拳,像风中的芦苇随风而动。这就是太极拳飘的功夫,也是太极拳特有的粘、黏、连、随,这在“太极拳”功夫中是很高的境界。
以当时我对武功的理解,田师的讲解我似懂非懂,他讲的和杨师的拳理,既相似又不一样。最后他说自己,对“太极”只了解个皮毛,没练过;并埋怨我有杨振基这样的师父,还到处学拳,是缺心眼。这是我听一个我最佩服的外地功夫高手,评价“ 太极”, 评价我认为“没有真功夫”的杨振基师父。
1973 年10 月,田耀东师父所在的铁路大修队完成了邯郸的工程,他要随队走了。临走前,师兄宋德生在家里安排了一场家宴,并约请了我们几个师兄弟,一块儿请田师喝了场酒,以感谢田师在邯郸期间对我们功夫的指教。田师在邯郸期间除了传授我通臂拳,也分别向其他师兄弟传授了十八趟罗汉拳和棉粘拳,这都是古城邯郸没有的拳种。酒桌上田师对每个师兄弟的功夫,都做了详细的指导。对于我的功夫田师说,今后要静下心和杨师练太极拳。他认为这是个机缘,能让杨师教不容易,一定要珍惜。当时我正苦练通臂拳和中国跤,对田师的话,嘴上答应着,心里却半信半疑,杨师真的有功夫吗?那个慢吞吞的拳能打人吗?可是武功高强的田师,只看杨师练了半趟拳,就从素不相识变成了心服口服。田师是个从不说假话、从不说软话、也从来不认输的人,这可能是我真的不懂了。可我很相信田师,这相信中更多的是敬佩,一直到今天我仍认为,田师是我人生习武路上难得的良师,他传授我的通臂拳,我分别传给了儿子、女儿和侄子,并嘱咐他们把此拳作为家传功夫,代代相传。 免费在线读在笔者多年习拳、练拳过程中,不断有拳友、徒弟提出询问,笔者按自己的理解,归纳为以下问答,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一、练习太极拳包括哪些内容?
答:太极拳是内家拳,除了必要的内功修炼,其动功、器械的训练由简到繁是一个系列,内外结合方能练好太极拳。太极动功包括:盘架子、太极推手。推手又分:单推手、双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推手、乱采花和太极散手。器械方面:有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太极杆。各种器械有单练套路,有的器械还有对练套路。
二、太极拳静功有哪些功法?和其他气功是否一样?
答:按杨式太极传承,其静功修炼多采用道家功法。目前笔者所知,杨式太极内炼功法有筑基功(四时五气解)、无极功(小周天)、浑圆功、八段锦等。经考证,这些功法多源自道家,有的至今仍作为道家日常修炼之功。这些功法的特点在增加行气用意和技击功力的同时,能更好地达到强身健体的养生功效。有些武术的硬气功,像开砖断石、卧钉床等,太极拳不练。
三、只练太极内功能否用于技击?
答:不能。太极拳首先是拳,作为历史传承,有极严格的行功准则和练功方法。太极拳称为内家拳,所谓拳术首先强调是动功,而静功是动功不可分割也无法绕过的必修之功。严格地说,单独习练太极动功和静功都具有一定的强身健体作用,有的动功习练者还能学会推手和技击,但这都不算完整的太极拳功夫,更不能算学会了太极拳。
四、单练拳架和推手,不修炼静功,能否达到懂劲、神明的技击功夫?
答:不能。前辈大师对此有详解:“太极功夫有招功、劲功、内功三步之说。招功者懂得各势之功用,推手可柔化自如,乃招熟阶段,入门功夫也;劲功者,即能以灵敏的听劲(皮肤的感觉能力)随机应变,控制对方,柔中寓刚,具有发劲制人之威力,乃懂劲阶段,可谓登堂入室也;内功者,纯以神行,随心所欲,打不露形,挨着何处何处发力,此乃‘阶及神明’阶段,所谓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也。”前辈大师对“招、劲、内”的功夫总结已详尽,习练者当自悟之。
书摘插画从装帧设计和文字排版来看,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内容本身的尊重。整体风格是沉稳而内敛的,没有那种浮夸的宣传语,一切都回归到太极拳最核心的修炼本质。这本书最让我称道的一点,是它对“松紧转换”的精妙处理。在讲解推手技巧时,作者没有急于介绍复杂的招式变化,而是反反复复强调如何在接触的一瞬间,用“不丢不散”的松柔去化解对方的蛮力,并在合适的时机瞬间爆发“掤劲”。这种由内而外的力量运用,是太极拳的精髓所在。书中的案例分析详实且富含画面感,我仿佛能看到杨振基先生在演示时的那种“四两拨千斤”的写照。这对于我们这些受制于力量和速度的习练者来说,无疑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非蛮力的进阶之路。读完后,我立刻尝试将书中的松紧转换理念融入到日常活动中,比如搬东西、开门等,效果立竿见影,身体的协调性明显增强。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武术典籍,应该是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它所蕴含的智慧应当超越特定的时代背景。这本书恰恰具备这种穿越时空的力量。它没有过多纠缠于历史八卦或流派之争,而是专注于心法——即内在的修炼法则。书中有大篇幅探讨了“气沉丹田”后的几种不同体验状态,并指导读者如何区分这是真正的内气充盈,还是仅仅心理作用导致的假象。这种严谨的自我审视方法,是极其宝贵的。对于我们这些追求内在稳定的修炼者来说,如何辨别和巩固修炼成果至关重要。书中描述的对“内听”的训练方法,我以前从未在其他地方见过如此细致的指导,它要求练习者不仅要听外部的声音,更要捕捉到身体内部器官微弱的震动和流动感。这已经接近于一种高级的冥想实践,将武术修炼提升到了身心合一的哲学高度。
评分作为一个热衷于对比和验证的读者,我将书中的部分站桩口诀与我以前学习的版本进行了比对,发现此处对“对拉拔长”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诠释。以前总觉得站桩就是“站着不动”,枯燥且难以坚持,而这本书则将站桩描绘成一个动态的、持续的“拔河”过程,即“头顶悬、脚蹬地”的上下两股力量的平衡与较量。作者强调,这个过程的核心在于“放松的持续用力”,这看似矛盾的表述,却是内家功夫的精髓所在。此外,书中对“周身一家”的讲解,更是让我对太极拳的整体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是各个肢体部位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由内而外,由核心向四梢延伸的完整生命系统的运作。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层层剥开了一个精心包裹的宝藏,每一次翻页,都能发现新的启示和实践的切入点,它为我的太极之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和清晰的实践蓝图。
评分我接触太极拳多年,也读过不少名家著作,但坦白说,很多书读起来总是觉得隔着一层纱,理论有余而实操不足。然而,这本《杨振基传太极拳内功心法》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在描述高深内功心法时,并没有采用那种故作高深的术语堆砌,而是用一种极其朴素、近乎白描的手法,将那些看似玄奥的境界拆解成一系列可操作的步骤。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意气”转换的论述,它不再是简单地说“用意不用力”,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特定的想象和精神状态,来调动身体深层的驱动力。这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长期以来养成的错误习惯,很多以前练拳时感觉到的“别扭”或“不顺畅”,在阅读了书中关于气血循环的描述后,豁然开朗。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足以让资深拳友进行长期的精研和回味,同时又不至于让新入门者感到望而生畏,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兼顾了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可及性。
评分这本关于杨振基先生太极拳内功心法的书,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初学者量身定做的宝典。书里对太极拳基本功法的讲解,细致到连呼吸的配合都描述得清清楚楚,让人感觉不是在看书,而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拳师面对面请教。特别是关于“沉肩坠肘”的阐述,不同于市面上其他书籍那种空泛的理论,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实例和比喻,比如将身体比作一棵扎根于大地的大树,将内气比作缓缓流动的溪水,一下子就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读完第一遍,我尝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那些微妙的身体感觉,比如走路时如何做到“松胯”而不是僵硬地迈步。书中的文字像是一位慈祥的长者,耐心地引导你感受身体内部能量的流动,那种从外形到内在的转变,是其他任何武术书籍都未能给予我的深刻体验。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拳法教学,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通过身体实践来提升生命质量的哲学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