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指挥及中外合唱作品精选(增订版)/21世纪音乐教育丛书

合唱指挥及中外合唱作品精选(增订版)/21世纪音乐教育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文思隆 编
图书标签:
  • 合唱指挥
  • 合唱作品
  • 音乐教育
  • 合唱艺术
  • 音乐教学
  • 中外合唱
  • 合唱谱
  • 21世纪音乐教育
  • 增订版
  • 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土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西南师大
ISBN:9787562117407
商品编码:29626784799
开本:16
出版时间:2009-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合唱指挥及中外合唱作品精选(增订版)/21世纪音乐教育丛书
  • 作者:编者:文思隆
  • 定价:45
  • 出版社:西南师大
  • ISBN号:9787562117407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09-05-01
  • 印刷时间:2017-10-01
  • 版次:3
  • 印次:12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86

内容提要

文思隆编的《合唱指挥及中外合唱作品精选(第 3版)》的目的在于给合唱爱好者、学习者、组织以 及有条件开设合唱课的教学单位提供一本较详实的参 考书。本书能给他们带来便利与帮助,也希望本书能 对群众合唱事业的发展、音乐素质教育起一定的作用 。
    

目录

修订前言
合唱与合唱指挥知识
合唱简介
一、合唱的魅力
二、合唱队
三、合唱的技术要求
合唱训练
一、呼吸训练
二、起句和收句练习
三、独立性的训练
四、协调性的训练
合唱指挥法简介
一、合唱指挥应具备的条件
二、合唱指挥的层次
合唱指挥基本技术训练
一、姿势
二、击拍法
三、起拍与收拍
四、合唱指挥图式
五、延长与休止的指挥法
六、附点音符与切分音的指挥法
七、力度
八、合唱指挥的动作设计
合唱曲目
1.春游(同声合唱)
2.可爱的家(混声合唱)
3.半个月亮爬上来(无伴奏混声合唱)
4.故乡的亲人(无伴奏混声合唱)
5.在银色的月光下(无伴奏混声合唱)
6.在森林的那一边(无伴奏混声合唱)
7.牧羊少女(无伴奏混声合唱)
8.草原夜色美(无伴奏混声合唱)
9.金黄色的云朵过夜了(无伴奏混声合唱)
10.牧歌(无伴奏混声合唱)
11.黄昏(无伴奏混声合唱)
12.小南海渔歌(无伴奏混声合唱)
13.小夜莺(无伴奏混声合唱)
14.美丽的村庄(童声合唱)
15.花非花(同声合唱)
16.弯弯的月亮(混声合唱)
17.阿拉木汗(混声合唱)
18.康定情歌(混声合唱)
19.等你到天明(男声无伴奏合唱)
20.飞来的花瓣(混声合唱)
21.祖国,慈祥的母亲(混声合唱)
22.黄水谣(混声合唱)
23.在太行山上(混声合唱)
24.祝酒歌(混声合唱)
25.大江东去(混声合唱)
26.阳关三叠(混声合唱)


音乐的殿堂:管弦乐队的艺术与实践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索管弦乐队的广阔天地,从巴洛克时代精巧的室内乐团,到浪漫主义时期庞大交响乐团的辉煌,再到现代音乐对音色和结构的不断革新,为音乐爱好者、学生以及专业人士提供一份全面而详尽的指南。全书聚焦于管弦乐队的组织结构、乐器家族的特性、指挥艺术的精髓,以及中外管弦音乐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 第一部分:管弦乐队的演变与结构 管弦乐队并非一成不变的实体,它的历史是一部持续演进的交响史。本部分将追溯其起源,从早期歌剧乐队到现代交响乐团的形成过程。 1. 早期发展:巴洛克与古典主义 巴洛克时期(约1600-1750年),乐队主要服务于歌剧和清唱剧。弦乐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构成了核心,通常由羽管键或管风琴提供数字低音支持。木管乐器(如双簧管、巴松管)开始作为色彩声部加入,铜管乐器(圆号、小号)则更多用于强调庄严或庆典的氛围。 古典主义时期(约1750-1820年),以海顿和莫扎特为代表,管弦乐队的编制趋于稳定和标准化。管乐器的独立性增强,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开始被广泛使用)和巴松管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木管组,圆号和小号的运用也更加精细化,不再仅仅是“装饰”。奏鸣曲式结构在交响乐中占据主导地位,对乐队的平衡与清晰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2. 浪漫主义的膨胀与交响巨制 浪漫主义时期(约1820-1910年)是管弦乐队规模急剧扩张的时代。贝多芬的《第三号“英雄”交响曲》标志着一个转折点,乐队规模显著增大,和声色彩和情感表达成为核心。 铜管组的革命: 活塞和调音管的发明使得圆号和小号的音域和灵活性大大提高。长号(Trombone)和低音号(Tuba)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乐队的低音支撑和音色层次。 木管组的深化: 更多特性乐器被加入,如短笛(Piccolo)和低音单簧管(Bass Clarinet),为作曲家提供了更广阔的音色调色板。 打击乐的解放: 定音鼓不再是唯一的打击乐,大鼓、钹等被用于增强戏剧效果,尽管在早期浪漫乐派中仍相对保守。 这一时期的管弦乐作品,如伯辽兹、瓦格纳、马勒的巨著,要求乐队规模达到近百人,对指挥的统筹能力提出了空前的挑战。 3. 二十世纪至今:探索与多元化 二十世纪,管弦乐队继续分化和实验。印象主义(德彪西、拉威尔)追求色彩的朦胧与光影效果,大量使用弱奏和独特的配器技巧。表现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则在结构和和声上进行激进的探索。 配器实验: 作曲家们开始探索非常规的演奏法(如弦乐的指定部位演奏、木管的特殊呼吸法),以及引入了大量非传统乐器(如钢片琴、人声、电子设备)。 现代室内乐团: 与庞大的交响乐团相对,许多作曲家回归到更小、更具对话性的“室内乐团”编制,强调乐器间的个体清晰度(如斯特拉文斯基后期作品)。 电子媒介的融合: 在当代音乐中,电子音效和录音技术有时被整合到传统的管弦乐队编制中,模糊了传统与现代的界限。 第二部分:管弦乐队的四大组别及其乐器学 现代标准交响乐团通常分为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和打击乐组,共约80至100名乐手。 1. 弦乐组 (Strings) 弦乐组是乐队的“血液”,通常占据了最多的乐手,负责提供持续的和声织体和旋律线条。 小提琴 (Violin): 分为第一和第二声部,负责最主要的旋律和高音区。 中提琴 (Viola): 音色介于小提琴和大提琴之间,常扮演和声连接和内声部的角色。 大提琴 (Cello): 既能演奏丰富的中低音旋律,也能提供坚实的和声基础。 低音提琴 (Double Bass): 提供乐队的最低音支撑。 本组技法包括弓法(如断弓、连弓、抖弓)和指法(如泛音、揉弦、拨弦),是体现乐团音色统一性的关键。 2. 木管组 (Woodwinds) 木管组主要负责清晰的对位线条、富有歌唱性的旋律以及独特的色彩效果。 长笛/短笛 (Flute/Piccolo): 气息驱动,音色明亮、穿透力强。 双簧管/英国管 (Oboe/Cor Anglais): 具有穿透力且略带鼻音的音色,常用于抒情独奏。 单簧管 (Clarinet): 音域宽广,音色灵活多变,从柔美到尖锐皆可驾驭。 巴松管/低音巴松管 (Bassoon/Contrabassoon): 乐队的低音木管,音色深沉,常用于幽默或严肃的低音线条。 许多木管乐器(尤其是双簧管)演奏的音准对其他声部影响巨大,因此对气息控制要求极高。 3. 铜管组 (Brass) 铜管组负责提供力量、辉煌的音色和戏剧性的推进力。 圆号 (Horn): 音色最为圆润、融合性强,是连接木管和铜管的关键。 小号 (Trumpet): 音色明亮、充满活力,常用于高亢的旋律或节奏的强调。 长号 (Trombone): 通过滑管调节音高,音色雄浑、庄严。 大号 (Tuba): 铜管组的最低声部,提供厚重的低音支撑。 4. 打击乐组 (Percussion) 打击乐组的编制最具弹性,从定音鼓到世界各地的乐器,极大地丰富了音响效果。 有固定音高的乐器: 定音鼓(Timpani,古典交响乐的核心)、马林巴、颤音琴等。 无固定音高的乐器: 大鼓、小鼓、钹、锣、三角铁等,用于强调节奏和增加音响的冲击力。 第三部分:指挥的艺术与排练的实践 指挥是管弦乐团的灵魂,是将乐谱转化为统一艺术声音的桥梁。 1. 指挥的职责与技巧 指挥不仅仅是计时员,更是乐团的首席诠释者和心理引导者。 诠释与研究: 深入理解作曲家的意图、时代背景和作品结构是首要任务。 手势语言: 明确的拍子、清晰的提示(Cueing)、以及对强弱(Dynamics)和表情(Expression)的细微控制,是直接与乐手沟通的方式。 对位与平衡: 在复杂织体中,指挥必须实时听辨各个声部的相对音量和清晰度,确保旋律不被淹没。 2. 排练的艺术 高效的排练是打造高质量演出的关键。 目标导向: 每次排练都应有明确的重点,是技术攻克、音准统一还是音乐性深化。 分段精练: 将困难的乐段反复打磨,直到达到自动化水平,再回归整体流畅性。 人际沟通: 建立相互信任和尊重的排练氛围,清晰、简洁地提出要求,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第四部分:中外管弦音乐史上的重要篇章 本部分精选介绍几部对管弦乐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管弦乐的魅力。 1. 西方古典时期的典范 莫扎特与《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 展现了古典主义时期对形式完美与情感深度的精妙平衡。 贝多芬与《C小调第五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标志着交响乐从服务宫廷到表达个人意志的转变,对乐队规模和戏剧张力的处理影响深远。 2. 德奥浪漫主义的巅峰 勃拉姆斯与《第四交响曲》: 结构严谨,情感深沉,是浪漫主义晚期对古典传统的致敬与超越。 马勒与他的“大地之歌”或交响曲: 马勒的作品将乐队推向了极限,探讨了存在的意义,极大地拓宽了配器和情感表现的边界。 3. 俄罗斯与东欧的色彩 柴可夫斯基的管弦作品: 旋律性强,情感外放,铜管和弦乐的辉煌运用成为其标志。 德沃夏克与《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融合了民族元素和管弦乐的宏大叙事能力,展现了独特的异域风情。 4. 现代主义的革新 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 具有革命性的节奏和刺耳的配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美学规范,对后世影响极大。 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 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他的交响曲以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复杂的内心挣扎,展现了二十世纪管弦乐的复杂性和力量。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深入分析,读者将能更好地理解管弦乐队是如何成为跨越时代、表达人类最深层情感和思想的强大载体。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管弦艺术的无限热情,无论是聆听还是参与实践,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洞察与享受。

用户评价

评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关于“跨文化视野”的章节,这部分内容对拓宽我的音乐版图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过去我总习惯于在西方古典音乐的框架内思考合唱的无限可能,但这本书勇敢地跳出了这个舒适区,深入挖掘了世界各地那些鲜为人知的合唱传统。无论是东欧民间合唱的强悍张力,还是南非灵歌中那种与生俱来的节奏律动,作者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甚至还附带了许多乐谱片段的简要改编示例,展示了如何将这些异域元素“嫁接”到现代合唱团的曲目中。这种对音乐“世界性”的尊重和展示,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和谐”二字的理解——原来和谐并非只有一种固定的声部组合模式。它教会我,真正的指挥家必须是文化上的探险家,必须愿意放下既有的偏见,去倾听那些来自不同语言和土地的歌声。这本书对于那些渴望将自己的合唱团打造成具有全球视野的艺术团体的带头人来说,无疑是一座金矿,它提供的不是“如何唱得好”,而是“如何听得广”。

评分

这本书,初翻时还以为是那种老生常谈的音乐理论入门读物,结果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它简直就是一本藏在普通书皮下的“武功秘籍”。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到,他没有采用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而是将复杂的音乐概念穿插在生动的历史案例和指挥实践的细节中。比如,在探讨如何处理巴赫赋格中的声部交织时,他会突然插入一段关于18世纪德累斯顿教堂合唱团的轶事,用那个时代的具体情境来解释“呼吸感”和“线条流动性”的微妙关系。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趣味性,让我这个原本对纯理论有些抗拒的人,也能津津有味地沉浸其中。更令人称道的是,书中对不同时期合唱作品风格的把握,比如从中世纪的素朴歌调到文艺复兴的复调精妙,再到浪漫主义的宏大叙事,每一种风格的解读都充满了细腻的洞察力。它不像某些理论书那样冰冷,而是充满了音乐家对声音的深情和对历史的敬畏,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饱经沧桑的指挥大师面对面交流,他不仅传授技巧,更传递的是一种艺术家的灵魂与责任感。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提供“如何做”的指南,更在于启发我们思考“为什么这样做”的艺术哲学。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人声美学”的哲学探讨,这部分内容超出了技术指导的范畴,触及了艺术的本质。作者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讨论,在技术日益完善的今天,合唱艺术如何避免陷入“技术至上”的误区,重新找回歌唱的“人性光辉”。他将人声比作一种“有生命的乐器”,强调声音的呼吸、颤动和边缘的松弛感,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气息波动,恰恰是区分“完美录音”和“震撼现场”的关键所在。书中特别提到了一种“共鸣场”的概念,即指挥如何通过非语言的信号,引导团员们在物理空间上形成一种精神上的连接,让声音不再是各个声部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流动的、有生命的整体。这种对声音背后情感和精神维度的挖掘,是那些只关注音阶和节奏的书籍所无法企及的深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合唱团的关系,从一个技术指导者,转变为一个情绪的引导者和灵魂的共鸣者,极大地提升了我的艺术敏感度和表达的层次感。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敬畏”。这种敬畏感来自于作者对音乐史料的考据之严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引用的许多作品信息,甚至比一些专业音乐百科全书还要详尽和准确,尤其是在涉及一些早期现代合唱作品的首次演出信息和版本校对争议时,体现出了极高的学术水准。但这种严谨并未带来学术的枯燥。相反,作者将考证的过程描绘成了一场侦探式的追寻,他会告诉你,某首作品的某个著名高音C,很可能是早期印刷错误导致的“美丽的误会”,而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回归到作曲家手稿的意图。这种对音乐“本真性”的执着追求,潜移默化地感染着读者。它让我意识到,每一次指挥和排练,都是一次与历史原作者的对话,我们有责任尽可能准确地传递他们的声音。对于追求专业深度和学术诚信的音乐工作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基石,让你在进行艺术再创作时,能够站得有底气。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老实说,一开始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中规中矩,甚至有点朴素,但一旦沉浸到内容里,你会发现所有的“朴素”都是为了凸显内容的“厚重”。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排练效率”的探讨,这部分内容简直是为所有一线合唱指挥量身定做的“急救包”。它没有空谈理论,而是直接切入痛点:如何在一周三次、每次两小时的排练中,将一首陌生的作品打磨到可以演出的水平。作者详细分析了排练流程中的时间分配陷阱,比如过度纠结于音准而忽略了音乐性的问题,或是因为录音回放耗费过多时间而导致现场指导不足。他提出的“目标导向式分段训练法”——先抓大结构,再处理细节技术,最后进行整体性情感注入——非常具有实操性。我按照书中的建议调整了自己的排练计划后,效果立竿见影,团员们不再感到疲惫和迷茫,排练室里的气氛也变得更加专注和高效。这种将高深理论转化为可执行步骤的能力,是很多音乐教育书籍所欠缺的。它不是让你成为理论家,而是让你成为一个更出色的、懂得时间管理的艺术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