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书名: | 实用曲式学教程 |
| 丛书名: | 21世纪全国高师音乐系列教材 |
| 作者/主编: | 李虻, 任红军 |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2163435 |
| 出版年份: | 2013年8月 |
| |
| 版次: | 第1 版 |
| 总页数: | 179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26元 |
| 实际重量: | 0.34k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李虻,1956年生,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音乐理论教学与科研。主要著作有《世界名曲赏析》《音乐作品曲式分析》《音乐作品谱例与分析》《曲式学基础知识问答》《曲式与作品分析/音乐考研丛书》《和声学/音乐考研丛书》《音乐论文写作》《怎样当好琴童家长》《音乐教师实用手册》《音乐研究的方法与论文写作知识问答》《实用电子琴演奏法》等音乐专著及《应聘试讲实用教程》《桥牌现代标准叫牌法》《自然叫牌体系入门》等综合图书。
前言
章 绪论
节 音乐材料的主要发展方法
第二节 曲式分析中的基本概念
一、相关和声概念
二、相关曲式概念
第三节 和声分析的要求与分析步骤
第四节 曲式分析步骤与分析报告的撰写
第二章 一部曲式
节 乐段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乐段内部结构
第三节 两句式乐段
第四节 三句式乐段
第五节 四句式乐段
一、前后片结构的乐段
二、起、承、转、合结构的乐段
三、复乐段与倒装复乐段
第六节 一句式乐段及其他
第七节 一部曲式分析实例
例一柴科夫斯基《晨祷》
例二黄自曲《下江陵》
例三肖邦《前奏曲》op.28No.1(含乐谱分析)
第八节 曲目分析提示(10首)
第三章 单二部曲式
节 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第二节 没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第三节 相似曲式结构辨析
第四节 单二部曲式分析实例
例一 巴托克《献给孩子们(二)》No.3
例二 柴科夫斯基《法国古歌》
例三 肖邦《前奏曲》Op.28No.13
例四 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
例五 格里格《孤独的流浪者》Op.43No.2(含乐谱分析)
第五节 曲目分析提示(12首)
第四章 单三部曲式
节 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一、呈示段
二、中段
三、再现段
四、假再现
第二节 并列式单三部曲式
第三节 相似曲式结构辨析
第四节 单三部曲式分析实例
例一 贺绿汀《牧童短笛》
例二 舒曼《童年情景》之《梦幻曲》
例三 柴科夫斯基《四季》之《三月——云雀之歌》
例四 门德尔松《无词歌》之《葬礼进行曲》Op.62No.3
例五 柴科夫斯基《四季》之《十月——秋之歌》
例六 徐沛东曲《篱笆墙的影子》
例七 格里格《阿尼特拉舞曲》Op.46No.3(含乐谱分析)
例八 贺绿汀《摇篮曲》(含乐谱分析)
第五节 曲目分析提示(15首)
第五章 复三部曲式
节 复三部曲式部分
第二节 复三部曲式中部
一、三声中部
二、插部
第三节 复三部曲式再现部
第四节 复三部曲式变体
第五节 相似曲式结构辨析
第六节 复三部曲式分析实例
例一 德沃夏克《幽默曲》Op.101No.7
例二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田园)》Op.28第二乐章
例三 肖邦《c小调夜曲》Op.48No.1
例四 柴科夫斯基《四季》之《十一月——马车上》
例五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7第二乐章(含乐谱分析)
例六 柴科夫斯基《四季》之《六月——船歌》(含乐谱分析)
第七节 曲目分析提示(14首)
第六章 变奏曲式
节 固定低音变奏
一、固定低音音型变奏
二、固定低音旋律变奏
第二节 主题变奏
一、变奏的主要手法
二、装饰性变奏
三、自由变奏
四、双主题变奏
第三节 变奏曲式分析实例
例一 巴托克《献给孩子们》No.5《变奏曲》
例二 贝多芬《钢琴奏呜曲(热情)》op.57第二乐章
例三 周广仁《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
例四 华彦钧曲储望华改编《二泉映月》(含乐谱分析)
第四节 曲目分析提示(10首)
第七章 回旋曲式
节 回旋曲式的类型与特征
第二节 相似曲式结构辨析
第三节 回旋曲式分析实例
例一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49No.2第二乐章
例二 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K.331第三乐章《土耳其进行曲》
例三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第二乐章
例四 肖邦《前奏曲》Op.28No.17(含乐谱分析)
第四节 曲目分析提示(12首)
第八章 奏鸣曲式与回旋奏鸣曲式
节 奏鸣曲式
第二节 回旋奏鸣曲式
第三节 奏鸣曲式分析实例
例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No.1乐章(含乐谱分析)
第四节 回旋奏鸣曲式分析实例
例二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第三乐章(含乐谱分析)
第五节 曲目分析提示(12首)
附录 谱例目录
《实用曲式学教程》是专为综合院校音乐学而编写的。其编写原则是紧密结合当前音乐学本科教学需要,说明问题深入浅出,选择案例典型普及,分析作品精准规范。
通过《实用曲式学教程》的学习,不仅要掌握体现共性化结构规律的曲式原则和符合这些原则的基本曲式类型,还应具备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能灵活运用所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曲式现象进行准确的分析,并规范地表述分析结果。
音乐的结构与逻辑:一部深入浅出的和声与复调探索之旅 书名:《西方音乐分析基础: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结构逻辑》 作者:张鸿飞、王立群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9787103056789 --- 导言:超越音符的聆听艺术 本书旨在为音乐学习者、演奏者以及所有对西方音乐结构之美抱有热忱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而深入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从巴洛克晚期过渡至浪漫主义盛期的音乐作品是如何被精心建构起来的。我们相信,真正的音乐欣赏,不仅在于情感的共鸣,更在于对隐藏在旋律与和声之下的“建筑蓝图”的洞察。本书将引导读者,从最基本的音高关系出发,逐步攀登至宏大乐章的结构高地,揭示作曲家们如何运用有限的音乐元素,创造出无限的艺术意境。 本书的结构设计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首先夯实理论基础,确保读者对调性系统有清晰的认知;随后,我们将分析的焦点转向乐思(Motif)和乐句(Phrase)的构建,这是音乐表达的细胞;紧接着,我们将进入篇幅分析的核心,详细解剖奏鸣曲式、回旋曲式等关键的套曲结构;最终,我们会探讨更复杂的变奏曲和组曲的内在联系。 我们避免了对任何具体曲目的过度依赖,而是将重点放在普适性的分析方法和原则上。 读者在掌握了这些工具之后,便能独立地、批判性地分析任何特定时期的作品,无论是贝多芬的奏鸣曲、莫扎特的交响曲,还是肖邦的夜曲。 --- 第一部分:调性世界的基石与色彩 本部分专注于奠定分析工作所需的理论基石。我们深入探讨了大小调体系的运作机制,将其视为作曲家进行“空间设计”的画布。 第一章:音高关系的再审视 我们超越了基础的音程和三和弦概念,重点分析了调式色彩在古典主义音乐中的微妙运用。特别关注了副属和弦(Secondary Dominants)、导音七和弦(Leading-tone Chords)在调性区划中的关键作用。探讨了如何通过和声的“色彩饱和度”来感知作曲家对紧张度与释放的控制。例如,我们将详细剖析“异位和弦”(Chromatic Mediants)在舒缓或转入戏剧性段落时是如何被巧妙引入的,以及它们如何预示着远关系调的出现。 第二章:功能和声的逻辑链条 本章着重于功能和声的“语法”——T(主功能)、S(下属功能)和D(属功能)之间的必然联系与创造性偏离。我们不仅列举了标准的和声进行,更深入研究了和声扩展技巧,如延留和弦(Suspensions)、变化音(Alterations)和借用和弦(Borrowed Chords)如何在不破坏调性中心的前提下,为音乐注入深度。分析的重点在于理解:一个和弦的“功能”并非绝对,而是取决于其前后语境的对比与铺垫。 第三章:节奏的“微雕”艺术 节奏分析常常被简化为节拍的划分,但本书强调节奏是与和声、旋律紧密耦合的结构元素。我们探讨了复节奏(Polyrhythm)和节奏型(Rhythmic Motives)在构建连贯性中的作用。详细分析了如何通过改变节奏的密度和均匀度,来区分音乐的“紧张段落”与“稳定段落”。例如,在奏鸣曲的呈示部,节奏的精确性如何服务于主题的清晰界定;而在展开部,节奏的不确定性如何营造探索的氛围。 --- 第二部分:乐思的生长与乐句的构建 如果说和声是砖石,那么乐思和乐句就是将砖石组合成墙壁的工序。本部分致力于揭示音乐语言的最小可辨识单位是如何被精心塑造和有机连接的。 第四章:乐思的最小单元与变形 本书将乐思定义为具有独立特征(节奏、轮廓或和声倾向)的微小音乐片段。我们将介绍动机的展开技术:如重复(Repetition)、移位(Transposition)、增值与减值(Augmentation and Diminution)以及分解(Fragmentation)。通过对这些技法的系统梳理,读者将能够追踪作曲家如何在音乐的各个角落——从低音旋律到高声部装饰音——贯彻其核心思想。我们不提供具体的作品案例,而是提供一个通用的“变形工具箱”。 第五章:句法学的应用:乐句的呼吸与平衡 乐句是音乐的“句子”。我们详细分析了问句-答句结构(Antecedent-Consequent)的构建逻辑,及其在建立音乐对话中的核心地位。重点解析了句法停顿点(Cadential Points)的重要性,它们是乐句的“逗号”和“句号”。探讨了周期性结构(Period Structure)的完美与非周期性结构的张力,理解作曲家如何在打破预期的平衡中,创造出更具戏剧性的表达。 第六章:过渡与连接:桥梁的艺术 音乐的连贯性依赖于高效且自然的连接段。本章聚焦于过渡段(Transition)的设计,分析过渡段如何完成从一个主题到下一个主题(通常是不同调性)的“和声导航”。探讨了节奏的加速或减慢、和声的模糊化以及主题材料的简化或复杂化,是如何共同服务于“桥梁”功能的。 --- 第三部分:宏大叙事的空间布局——套曲形式分析 此部分是全书的核心,旨在提供一套分析大型器乐曲(如奏鸣曲、交响曲)的通用结构模型,而非针对特定作品的解读。 第七章:奏鸣曲式的空间框架 我们将奏鸣曲式视为一种结构化的戏剧冲突,其中涉及调性对立和主题对比。详细解构了呈示部(主题的引入与调性铺垫)、展开部(材料的冲突、调性的游离与不稳定)和再现部(调性回归与冲突的解决)的内在功能。分析重点在于:如何区分一个段落是属于“拓展段”(Codetta)还是真正的“展开部”?以及再现部中对呈示部材料的调整(如转调处理)所蕴含的结构意义。 第八章:回旋曲与多段式结构 回旋曲式(Rondo Form)的核心是主题的周期性回归。我们分析了A-B-A-C-A等经典组合,并探讨了如何通过改变A段每次回归时的和声色彩或配器织体,来避免单调感。此外,本书也涉及复式三部曲(Compound Ternary)在乐章层面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服务于不同乐章的情感需要。 第九章:变奏的无限可能 变奏曲是一种从单一素材中挖掘全部潜力的实验场。本书将变奏分析归纳为两大类:固定低音变奏(Basso Continuo Variations)与固定和声框架变奏(Harmonic Framework Variations)。通过考察旋律变奏、节奏变奏、织体变奏等具体手法,读者将理解作曲家如何在保持“主题的DNA”的同时,实现音乐表述上的巨大跨度。 --- 第四部分:织体与配器的深度解析 结构分析的最终目的是理解音乐是如何“被听见”的。本部分关注声音的布局——即织体和配器的选择如何强化或削弱结构意图。 第十章:织体的层次与透明度 织体(Texture)是声音的密度和布局。我们区分了主调音乐(Homophony)、复调音乐(Polyphony)和单音音乐(Monophony),并分析了它们在不同乐章中的功能转换。例如,在强调叙事性的乐章中,主调织体如何服务于清晰的旋律线条;而在强调冲突或复杂性的乐章中,对位法(Counterpoint)如何被用来表现材料间的紧张交织。特别讨论了织体密度与和声紧张度之间的内在关联。 第十一章:配器色彩在结构中的潜台词 在没有具体管弦乐作品的案例分析中,我们提炼了配器选择的普适原则。探讨了不同音色组(如木管组、弦乐组)在乐章中扮演的角色——它们是作为“主题的代言人”,还是作为“和声的支撑墙”?分析了古典主义时期配器如何服务于清晰度,而浪漫主义配器如何通过色彩的叠加来模糊或扩展结构边界。理解配器的选择如何为既有的和声或结构服务,而非仅仅是装饰。 --- 结语:分析的终极目的 本书旨在提供一把分析的“万能钥匙”,而非一本固定的曲目指南。我们相信,通过对和声语法、动机展开和宏大结构的系统性理解,读者将能从根本上提升对西方音乐的感知力。分析不是为了将音乐简化为公式,而是为了更深层次地领略作曲家在看似严谨的框架内所能达到的无限的创造性自由。掌握了这些结构逻辑,读者便能真正“看见”音符背后的意图,从而实现更富洞察力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