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音乐论文写作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李虻,姚兰 |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2134732 |
| 出版年份: | 2007年7月 |
| 版次: | 第 1版 |
| 总页数: | 158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27元 |
| 实际重量: | 0.259k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李虻,1956年生,副教授、硕士,师从贾达群教授,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在四川音乐学院和四川师范大学从事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学和研究,重点承担研究生和本科层次《音乐作品分析》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著有《实用电子琴演奏法》、《世界名曲赏析》、《音乐论文写作》等著作100余万字,并发表《试论和声紧张度的黄金分割》、《即兴曲——〈侗乡鼓楼〉赏析》、《结构学与音乐宏观结构功能初探》、《音乐宏观结构的立体化分析》、《高师和声教学的现状与思考》、《音乐论文的选题方向与价值取向》等论文10余篇。
前言
章 音乐论文的分类与创新意识
一、音乐论文的研究对象
二、音乐论文的创新意识
三、音乐论文写作现状
四、音乐论文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音乐论文写作基本要素
一、论文与一般文字作品的区别
二、音乐论文的性质与特点
三、音乐论文选题的遴选
四、选题的基本原则与常见问题
五、音乐论文主题
六、论文主题的修正、调整与深化
七、论文材料的分类
八、音乐论文选材要求
九、引用、借鉴与抄袭
十、论文的结构
十一、论文语言的主要要求
第三章 音乐论文的选题方向
一、提出新观点、新概念、新现象、新方法
二、对传统理论与作品提出新分析方法
三、作品分析与作曲技法研究
四、表演方法研究
五、音乐史学研究
六、音乐教育研究
七、音乐评论与音乐批评
第四章 音乐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一、学位论文与学科论文
二、国家标准对论文格式规范化的要求
三、论文前置部分的格式要求
四、论文主体部分的格式要求
五、主体部分格式的其他要求
六、论文附录的格式要求
第五章 音乐论文的写作要求
一、标题
二、署名
三、内容摘要
四、关键词
五、引言
六、正文
七、结论
八、附录
九、致谢
十、参考文献
第六章 音乐学学位论文写作步骤
一、选题
二、撰写开题报告
三、查阅、搜集和整理资料
四、起草学位论文时应注意的问题
五、学位论文的修改
第七章 学位论文的评价、答辩
一、学位论文答辩的准备
二、学位论文的评价与答辩
第八章 音乐论文范文及点评
范例一 《即兴曲——侗乡鼓楼》赏析
范例二 论肖邦和勃拉姆斯钢琴叙事曲音乐创作风格之异同
范例三 用“力”得当,才能放松——谈谈对歌唱中放松的理解
范例四 南侗“歌师”述论——小黄侗寨的民族音乐学个案研究
范例五 高师和声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附录一: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附录二:武汉音乐学院1982~1995研究生毕业论文简况一览表
附录三:《中国图书分类法》音乐类目设置简介
附录四:部分音乐刊物介绍
附录五: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
参考文献
《音乐论文写作》根据当今各音乐大学生理论水平的实际情况,从如何选题,如何写作等基本问题人手,分别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音乐学术论文与学位论文的特点、学科(年)论文与学位论文的异同等问题,并根据国家的相关标准,结合音乐学论文的特点,详细介绍了论文写作格式及各部分写作的国家规范和标准,既可以作为一本实用的学习教科书,又可以作为论文写作的参考手册。本书由李虻、姚兰编著。
这本关于民间音乐人类学的著作,简直是文化田野调查的典范之作。作者将研究的焦点放在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那些几乎已经消亡的口头音乐传统上。她的写作方式极其注重“在场感”和“共情”,没有使用过多晦涩的学术行话,而是通过详尽的访谈记录、对特定仪式场合下音乐作用的细致观察,构建起一个鲜活的文化生态系统。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她是如何顶着艰苦的条件,与那些部落中的长者们建立了深厚的信任,从而得以记录下那些代代相传、从未被正式谱写下来的歌谣。书中关于“歌”与“记忆”、“旋律”与“社群认同”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探讨,让我对“音乐”这个概念有了更宏大、更具社会学意义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艺术欣赏的对象,而是维护文化脉络和集体身份的活化石。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了解了一种音乐,更是体验了一种与现代性疏离、但无比真实的生活方式,非常感人且发人深省。
评分这是一本探讨音乐教育改革方向的改革论集,汇集了多位教育界资深人士的观点,但最吸引我的是其中关于“听觉想象力培养”的实验性章节。作者们大胆地提出,在信息化爆炸的时代,机械演奏能力的重要性正在下降,而构建复杂、高质量的内心听觉模型才是未来音乐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书中的论述结构严谨,虽然讨论的是教育,但其思想深度已经触及了认知心理学和美学领域。他们详细描述了一套将抽象音乐概念通过视觉化、空间化方式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模块的方法,这套方法论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绕过了传统乐理教学中枯燥的死记硬背,直接作用于大脑对声音关系的感知网络。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思考如何将这些理念应用到日常的自我提升中,这本书不只是指导教师,它更像是一本“重塑你对音乐思维方式”的操作手册,充满了前瞻性和实践价值。
评分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电影配乐理论的专著,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新颖,聚焦于声音设计与传统管弦乐配乐之间在现代商业电影制作中的博弈与融合。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充满了行业内的“内幕”和对著名配乐大师工作方法的解构。它不像学院派理论那样高高在上,而是非常务实地探讨了预算、导演意图、音效团队与作曲家之间的协作难题。例如,书中对于汉斯·季默那种通过合成器和重复动机来建立宏大叙事的技巧,做了非常清晰的技术拆解,甚至附带了模拟的声谱图来解释“低频震撼感”是如何在心理层面操控观众情绪的。对于我这样一个电影发烧友来说,这本书直接拉高了我观看商业大片的门槛,我不再只是被情节牵着走,而是能敏锐地捕捉到音乐是如何在潜意识层面完成了叙事的强化或反讽。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连接了纯粹的音乐技术与视觉媒体的商业需求。
评分我最近读到一本关于二十世纪前卫音乐思潮的理论文集,内容相当具有挑战性,完全不同于传统学院派的叙事方式。这本书的核心在于探讨了声音作为一种纯粹的物质性存在,是如何被勋伯格、瓦雷兹乃至后来的极简主义音乐家们从“旋律”和“和声”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的过程。作者的论述风格非常尖锐和哲学化,充满了对既定美学标准的质疑和解构。书中详细对比了序列主义与偶然音乐在控制与失控之间的哲学张力,这使得阅读体验更像是在参与一场高强度的智力搏击,而不是轻松的知识获取。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噪音”如何被重新定义为“未被驯服的声音景观”的章节,它迫使我重新审视我以往对“好听”音乐的定义。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设计也十分大胆,经常使用非线性的布局来模拟音乐结构本身的复杂性,虽然初次接触时有些费解,但一旦进入作者的逻辑循环,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它无疑是为那些已经厌倦了浪漫主义糖衣炮弹,渴望直面音乐的冰冷、精确与无限可能性的读者准备的“硬通货”。
评分这本关于音乐史的著作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盛宴,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将巴洛克时期那些宏伟的教堂音乐是如何在复杂的政治与宗教背景下孕育而生的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他对复调技巧演变脉络的梳理,从早期的平行和声到晚期巴赫那令人叹为观止的对位法,每一步的推进都充满了逻辑性和美学上的必然性。书中穿插的那些对于具体乐曲结构的分析,绝非枯燥的乐理术语堆砌,而是真正引导读者走入作曲家当时的思维世界。我仿佛能听到亨德尔在伦敦首演《弥赛亚》时,观众席上传来的那种震撼的、近乎宗教体验的集体呼吸声。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西方音乐“根基”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坚实而又充满灵性的理论框架,远超一般的音乐欣赏指南,它让你明白,那些音符背后,承载的是整个人类文明的重量和对至高之美的永恒追寻。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去重新聆听那些被提及的经典曲目,每一次回放都因为有了书中的背景知识而获得了全新的、更加深刻的层次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