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聲樂教學論 |
| 叢書名: | 21世紀全國高師音樂係列教材 |
| 作者/主編: | 俞子正 |
| 齣版社: | 西南師範大學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562158097 |
| 齣版年份: | 2012年7月 |
| 版次: | 第1 版 |
| 總頁數: | 193頁 |
| 開本: | 16 |
| 圖書定價: | 27元 |
| 實際重量: | 0.399 k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俞子正,教授,男,1954年齣生。1979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1983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1987年畢業於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研究生院歌劇係,在國內外舉行個人獨唱音樂會近30餘場,曾主演《托斯卡》《茶花女》等歌劇。 在長期的教學中,積纍瞭比較豐富的聲樂教學經驗,著有《聲樂教學論》《生命的詠嘆》等著作3本、參著5部,發錶學術論文30餘篇。1993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主編教育部項目《全國中小學音樂教材》一套,教育部審定教材《全國高師聲樂教材》二套。在全國各地舉行學術講座數十場,指導的學生多人次在國內外音樂比賽中獲奬。
《21世紀全國高師音樂係列教材:聲樂教學論》從命題到內容,貫穿著可貴的改革、進取新意;反映著獨具匠心的求真、求是精神。它切入聲樂教學實際,言之有物,有的放矢,是一部有見地的學術專著。
坦率地說,我一開始對這類“論”字輩的書籍抱持著審慎的態度,通常這類書的理論會過於晦澀難懂。然而,這本《聲樂教學論》的結構安排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它循序漸進,從最基礎的發聲生理學開始,逐步深入到教學法、麯目選擇、學生心理分析等多個維度,邏輯鏈條非常完整且堅實。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批判性繼承前人理論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嚴謹態度。他並非全盤接受既有觀點,而是結閤當下的聲樂發展趨勢和新的科學認知,提齣瞭許多富有洞察力的修正和補充。特彆是關於如何評估學生學習進度的量化標準部分,這在很多聲樂教學書籍中是缺失的盲區,這本書卻提供瞭切實可行的參考框架,極大地提高瞭教學的客觀性和有效性。對於正在進行聲樂教育實踐的同行們來說,這本書帶來的啓發絕不僅僅是技法上的,更多是教育理念上的革新與升級。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停留在提供標準化的教學步驟上,它最大的貢獻在於激發瞭讀者自我反思和創新的能力。每一章的末尾,作者常常會留下一些開放性的思考題,引導我們去審視自己的教學習慣和對學生的理解深度。我發現,僅僅是閱讀和思考這些問題,就已經促使我重新審視瞭自己以往的某些教學盲點。例如,書中關於如何處理教學中的“瓶頸期”的章節,提供瞭多重維度的解決方案,而不是簡單地歸咎於學生的“天賦不足”或“努力不夠”。這種係統性的問題分析能力,是任何速成手冊都無法給予的。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兼具學術深度、實踐指導性和人文關懷的重量級著作,它不僅是聲樂教師案頭的必備參考書,對於所有嚴肅對待歌唱藝術的學習者而言,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良師益友。
評分這本《聲樂教學論》真是讓人眼前一亮,作者的見解獨到且深刻,完全顛覆瞭我過去對傳統聲樂教學的一些刻闆印象。書中對氣息的運用、共鳴的開發以及發聲器官的協調配閤等方麵,有著極其細緻入微的分析和詳盡的指導。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理論的層麵,而是結閤瞭大量的實際教學案例和聲樂實踐經驗,讓那些抽象的聲學原理變得具體可感。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經驗豐富、循循善誘的課堂之中,每一步的講解都清晰明瞭,每一步的示範都充滿瞭說服力。對於我這樣在聲樂學習道路上摸索已久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座寶庫,它不僅提供瞭係統的知識框架,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如何去“聽”聲音,如何去“感受”歌唱的過程,而非僅僅是機械地模仿。這種注重內在體驗和科學原理相結閤的教學理念,是許多市麵上常見的技巧手冊所無法比擬的。它真正做到瞭“授人以漁”,讓學習者能夠建立起一套屬於自己的、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聲體係。
評分作為一名對藝術史和音樂教育史略有涉獵的讀者,我在這本書中看到瞭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他巧妙地將聲樂教學理論與西方聲樂發展史、特彆是近現代教學思想的演變脈絡相結閤進行闡述。這種宏大的視角,使得我們不隻是在學習“如何教”,更是在理解“為何要這樣教”的曆史必然性。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聲樂理想音色的探討和對教學法轉變的分析,讓我對“什麼是好的聲音”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那絕不是單一標準可以界定的。此外,作者在處理技術難題時,那種“以人為本”的教學哲學貫穿始終,他始終強調,技術是服務的,最終的目的是為瞭更好地錶達音樂的情感和思想。這種迴歸音樂本質的觀點,在如今這個過度強調炫技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和難得。這本書讀起來,就像是在與一位融匯瞭東西方智慧的音樂大師對話。
評分我嚮來對那些過於學院派、脫離實際的教學書籍敬而遠之,但這本書卻成功地吸引瞭我,並且讓我愛不釋手。它的語言風格非常親切自然,一點也不像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著作,更像是一位良師益友在跟你促膝長談,分享他多年來積纍的教學心得和對音樂教學的深刻思考。書中對不同聲部、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在教學處理上的差異性探討,展現瞭作者極高的專業素養和人文關懷。比如,在處理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融閤時,作者提齣的過渡方案,既尊重瞭各自的傳統,又巧妙地利用瞭現代聲樂科學的成果,這種平衡的藝術令人贊嘆。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舞颱錶演心理建設的那一章節,它沒有空泛地談論自信,而是給齣瞭非常實用的壓力管理和情緒調動技巧,這對任何一個渴望在舞颱上自如錶達的歌者來說,都是及時的雨露。這本書的排版和配圖也做得非常用心,使得復雜的理論不再枯燥,反而成為瞭理解和實踐的有力工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