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钢琴基础教程3 修订版 |
| 丛书名: | 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 |
| 作者/主编: | 韩林申 李晓平 徐斐 周荷军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06672716 |
| 出版年份: | 2016年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133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36.00元 |
| 实际重量: | 381 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前言
*练习曲
大八板
威尼斯船歌
练习曲
恰空
重归苏莲托
练习曲
献给爱丽丝
红头绳
民间音乐风
练习曲
友情
草原情歌
练习曲
*幻想舞曲
练习曲
二部创意曲
*奏鸣曲
桂花开放幸福来
纪念册的一页
谐谑曲
蓝花花的故事
练习曲
帕萨卡里亚
小奏鸣曲
送我一支玫瑰花
练习曲
欢乐的牧童
抒情圆舞曲
清江河
蝴蝶
练习曲
二部创意曲
玛祖卡
视唱曲
舞曲
短小的二部赋格
牧歌
*行板
*跳音练习曲
意大利波尔卡
*猜调
*山歌
*库朗特
序曲
奏鸣曲
练习曲
摇篮曲
梦幻曲
简易变奏曲
练习曲
满江红
歌唱祖国
《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钢琴基础教程3(修订版)》中有一些钢琴小品可以当作歌曲伴奏练习(其中有些本来就是一首伴奏曲)。这是针对师范院校的学生需要学习配弹伴奏的特点而编选的。凡是这一类的小品,往往有歌词附在后面。此外,教师还可以从的声乐教材中选取更多更丰富的钢琴伴奏教材。为了使教学规范化,《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钢琴基础教程3(修订版)》所有的曲目都标明了指法,部分乐曲标注了踏板,供教师教学时参考。
这本乐理书的排版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不像我之前买过的好几本教材,那种密密麻麻的文字和生硬的五线谱对照总让人提不起精神。它的设计显然是下过功夫的,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视觉上非常舒服,即使是像我这种需要长时间盯着乐谱看的人,眼睛也不会那么快感到疲劳。更别提那些插图和示例曲的选择,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古典小品,而是穿插了一些更具现代感的和声实例,虽然是基础教程,但作者似乎很注重培养我们对音乐的整体感知,而不是死记硬背。比如,在讲解到和弦转位时,他们用了一种图形化的方式来辅助理解,而不是单纯的理论公式堆砌,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记得以前学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反复看了好几遍书都搞不明白,但看了这本书的图示后,豁然开朗。而且,这本书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物有所值,翻页的时候那种顺滑感,也让练习过程成了一种享受。这真的体现了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让人在学习枯燥的理论时,也能感受到一些艺术的愉悦。
评分从教材的结构和编排来看,它明显体现了现代音乐教育的趋势,非常注重跨学科的融合。我发现它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钢琴基础训练,而是将听觉训练和节奏感培养融入得非常自然。例如,在讲解到特定的和弦进行时,书里会附带一个二维码(或者明确指示了可以在哪里找到配套音频),让我可以立刻听取这个进行在不同速度和力度下的实际效果。这种“视听同步”的学习体验,对于强化大脑对音响的记忆和处理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我以前总是靠想象力去“听”书上的乐谱,效率很低,但有了这些配套资源,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理论是如何转化为听觉体验的。此外,书中对节奏的讲解也比我预期的要丰富,它不仅仅是教你数拍子,还引入了一些关于体感节奏和律动感的描述,这让那些总是节奏不稳的人也能找到突破口。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简直是为我们这些非科班出身的自学者量身定制的。我过去尝试过几本号称是“零基础适用”的教材,结果发现它们要么对乐理知识点讲得过于跳跃,让我这个完全的小白感到无所适从;要么就是过于学院派,充满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根本不接地气。但这一本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它像是有一位耐心且经验丰富的老师在你身边,循序渐进地引导。它的练习题设计得很有层次感,不是那种简单的填空题或重复性练习。初期的练习主要强化识谱和节奏感,中期开始加入简单的旋律创作小任务,鼓励我们动手去“玩”音乐,而不是仅仅“读”音乐。最让我惊喜的是,书的后半部分竟然还加入了如何运用这些基础知识进行即兴伴奏的一些小技巧,虽然不深,但足以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这无疑大大增强了教材的实战价值,让学到的理论知识能立刻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评分我对这套教材的讲解深度感到非常满意,它似乎精准地把握住了“基础”与“深入”之间的平衡点。很多入门教材,要么过于浅尝辄止,只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真正到了需要理解“为什么”的时候就戛然而止,导致学习者在面对更复杂的乐曲分析时束手无策。然而,这本书在基础概念的阐述上,不仅清晰地定义了术语,更重要的是,它总是会引出背后的逻辑和历史背景。例如,在介绍音阶与调式时,它没有仅仅罗列大小调,而是追溯了自然音阶的起源及其在不同音乐风格中的应用差异,这使得我不仅仅是在学习“技能”,更是在进行一场音乐史的微观考察。这种深度的挖掘,极大地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音乐理论的热情。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机械的演奏者,而是对音乐结构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和理解。对于那些想打下扎实基础,未来有志于作曲或音乐分析的学生来说,这种“溯源式”的教学方法无疑是更具价值的。
评分这本教材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其严谨性中蕴含的启发性。很多基础教程,为了保证“基础”,常常会牺牲掉对音乐美感的引导,内容非常枯燥,读起来就像在啃一本枯燥的字典。但这本书在讲解那些最基础的音程、音程关系时,总会穿插一些简短的历史轶事或者著名作曲家的创作片段作为佐证,这使得原本冷冰冰的知识点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文气息。它在培养我们对“正确性”的追求的同时,也默默地在“美感”上进行熏陶。比如,在讨论到某些调式色彩时,作者会引用一句文学作品中的描述,这种跨界的表达方式,让我对音乐的理解维度一下子拓宽了。我感觉这本书的编写者不仅仅是音乐教育家,更像是充满热情的音乐哲学家,他们不仅想教我们弹琴的技巧,更想让我们爱上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深层魅力和情感表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