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中国箫笛史 |
| 丛书名: | 艺术人文文库 |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313054326 |
| 出版年份: | 2009年1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272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85元 |
| 实际重量: | 821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箫笛理论家、教育家、演奏家,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管乐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东南大学兼职教授、金陵国乐社社长。生于1939年11月。曾发表论文、著作数十篇(部),专著《中国箫笛》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并获著作奖。曾培养数以百计的中国学生和十多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其中多名学生在全国和省、市一级的比赛中获奖,有的学生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曾登台演奏百余场。1998年10月在江苏省政府礼堂举办的“林克仁师生民族管乐演奏会”、2001年7月举办的“林克仁教授箫笛唢呐教学演奏会”,与各地笛友、弟子同台齐奏,在箫笛界引起较大关注。与闵季骞教授等共同创建了“南师大民乐讲演音乐会”,不计报酬地坚持数年之久,并经常到大中学校宣传民乐,1999年10月被南师大授予“五个一工程奖”。1990年起,应邀赴日本、韩国访问,发表论文多篇,并与多国代表登台演奏,受到高度评价。1996年、1997年、1999年,多次应邀赴香港讲学并参加艺术节,受到热烈欢迎,被誉为艺术节上深受欢迎的一台节目。2001年后,在赴加拿大、美国探亲访友期间,犹不忘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多次在华侨社团组织的音乐会上演奏民乐,取得良好效果。
我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埋首图书馆,参阅了百余种几乎上千册的图书资料,其中明版《乐律全书》便有32大册,摘抄卡片,分类整理,资料积累固然艰辛,由典籍联系现代考古,融汇古今各家之说殊非易事。
有幸的是我学习、工作、生活了逾半世纪的母校——南京师范大学尊师重教,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我们得以我在图书馆通读朱载堉《乐律全书》、陈呖《乐书》等典籍,令人有久旱逢甘霖之感。此书的前身《中国箫笛》一经问世,由母校,并获得江苏省教委颁发的著作奖,连出三版,均已告罄。在此,仅向母校致以衷心的谢忱。
本书中编“中国箫笛制作史”部分由常敦明先生供稿,特此表示感谢!
我在《中国箫笛史》重新修订、出版的过程中,马英九先生、宋楚瑜先生欣然题辞,在此谨致谢意。
陈正生先生扎实的中国音乐功底在苟勖笛律以及尺八章节予以润饰修改,观点独到。史学大家卞孝萱教授以及詹永明教授大力,使本书得以逐步完善。刘俊鸿先生、陈鹏年先生、李学义先生、曹诚照先生、赵安东先生、陈中申先生关注此书的出版,令笔者十分欣慰。廖辅叔、赵松庭、庄本立等前辈生前为我旧作作序,嘉勉鼓励之辞,使我得以在箫笛史研究路上继续努力,本书之成,也是对前辈的告慰,所以,我仍将原序一并保留,实为一份感激之情。
许多弟子提供资料,李春风、郭本良由外地来宁之际花费大量的时间校对、订正,邓志峰帮助整理箫笛制作部分文稿,山东刘清纯提供北派笛家的资讯等,笔者心存感激。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本书的体验,那一定是“沉浸”。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让你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比如,当他描述古代文人如何以箫声寄托情怀时,我几乎能听见那幽微的竹音在空旷的厅堂中回荡;当他细致描摹民间鼓吹乐队中笛子的嘹亮与热闹时,那种市井烟火气也扑面而来。这种对“听觉记忆”的唤醒能力,是任何纯理论书籍难以企及的。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情感的共鸣和体验的再创造。读完后,我再去听任何一首以箫笛为主的民乐作品,都会带着一种全新的、更深刻的理解去欣赏,仿佛打开了乐器灵魂的另一扇门。
评分这本书在文献梳理和考证方面的严谨性,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我注意到作者在每一个关键论断后面,都附带着详尽的注释和引文出处,这极大地增强了其论述的说服力。对于做深度研究的学者来说,这本著作无疑提供了坚实的基石。它不仅告诉我们“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是这样”,并且清晰地指出了哪些是确凿的史料记载,哪些是基于现有证据的合理推测。这种坦诚和对学术规范的尊重,在当下快餐式的研究成果中显得尤为珍贵。它不是那种为了凑字数而堆砌观点的作品,而是真正经得起推敲、值得反复查阅的学术宝库,对于梳理清代及以前的民间音乐史料空白,具有不可替代的贡献。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民族乐器爱好者,我坦白说,一开始面对这么专业的书籍有些望而却步,生怕里面充斥着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枯燥的考古发现。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那些涉及乐器形制演变、竹材选择的章节,通过生动的历史小故事和精妙的比喻串联起来,读起来竟然颇有韵味,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那种“硬邦邦”的感觉。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让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中国管乐器艺术的精妙之处。特别是关于古代工匠如何通过对竹子的处理来改变音色特性的描述,读完后我立刻就想去试着分辨不同时代遗留下来的古乐器的音色差异,这种激发实践兴趣的能力,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又不失典雅的气质,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历史的厚重感之中。封面色彩的搭配,还有字体选择的考究,都透露出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尤其是那些插图和乐谱的呈现方式,排版布局疏密得当,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学术内容变得生动起来。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从图书馆或者书店里把它捧在手里掂量一下,就能感受到它分量十足的学术价值和精良的制作工艺,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感觉这不是随便翻翻就能敷衍了事的作品,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鸿篇巨制。
评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真正理解这本书的深层价值,它绝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中国箫和笛子的发展脉络,更像是一部关于声音美学和民族精神变迁的社会学著作。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满足于器物层面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这些乐器在宫廷、民间、文人雅士生活中的角色转换,以及它们如何承载了特定时代的文化情绪和审美取向。比如,书中对唐宋时期雅乐制度下箫的地位变化,以及明清时期民间曲艺对笛子技法革新的影响的论述,简直是洞见卓识,让人茅塞顿开。这种将音乐史、社会史和美学批评熔于一炉的写作手法,使得全书的层次感极强,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感悟,绝对是音乐学子案头必备的“内功心法”级别的参考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