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从中心到边缘:音乐学研究的文化视野 |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孟凡玉 |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
| ISBN号: |
| |
| 出版年份: | 2011年4月 |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447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45 元 |
| 实际重量: | 481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从中心到边缘:音乐学研究的文化视野》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孟凡玉,博士后,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获全国博士论文奖、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別资助,2008、2009连续2年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2009年“李叔同艺术成就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民间仪式音乐与乡土社会秩序》以及省部级研究项目多项,出版专著《音乐家眼中的红楼梦》、《中乐》(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等四部,参编高校教材2部,已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主要从事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音乐教育学、视唱练耳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任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现任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章 理论·方法
Ⅰ.音乐人类学的范畴、理论和方法
Ⅱ.民族音乐学的学术范畴、理论、方法和目的——美国威斯里安大学郑苏教授在2000年民族音乐学论坛上的报告
Ⅲ.音乐和舞蹈人类学:关于表演人类学的研究——安东尼·西格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术报告
第二章 历史·考古
Ⅰ.桓谭乐事考略
Ⅱ.淮北汉画像石中的傩形象考辨
Ⅲ.南宋《大傩图》名实新辨
第三章 教育·教学
Ⅰ.节奏听写、模唱的心理分析与训练
Ⅱ.除了技术还有什么——视唱练耳文化属性谈
Ⅲ.在钢琴教学中运用比喻
Ⅳ.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
Ⅴ.20世纪美国课程改革与音乐教育的发展
第四章 评论·探索
Ⅰ.“原生态民歌”与文化语境
Ⅱ.“原生态民歌”的底线在哪里
Ⅲ.工尺谱仍然活在民间
Ⅳ.大草原的底色——齐·宝力高和他的马头琴艺术
Ⅴ.认识中国音乐视角的更新
Ⅵ.中国传统音乐缺少低音乐器的原因探析
Ⅶ.民间祭祀仪式音乐研究的重大收获——评《神圣的娱乐一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
Ⅷ.论李叔同学堂乐歌《送别》的审美意象
第五章 音乐学·红学
Ⅰ.《红楼梦》中的乐人群体及其社会状况分析——兼论《红楼梦》音乐资料的研究价值
Ⅱ.《红楼梦》中的仪式音乐及其文化内涵管窥
Ⅲ.贾母的音乐审美思维
Ⅳ.论曹雪芹的音乐修养及其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
第六章 傩·仪式音乐
Ⅰ.论傩歌哕哩嚏的生殖崇拜内涵
Ⅱ.两腔三调:荡里姚傩仪式音乐唱腔的原生分类概念及其文化内涵解析
Ⅲ.从贵池傩戏唱腔《姑嫂行路》和《月子弯弯照九州》看民歌的传播与变迁
Ⅳ.贵池傩仪式音乐研究三题
Ⅴ.从安徽贵池傩仪式看音乐活动中的个人创造
Ⅵ.傩戏、目连戏分野谈
Ⅶ.禁忌——神圣属性的符号表记——安徽贵池荡里姚傩仪式乐舞中的禁忌现象研究
Ⅷ.祠堂的象征与隐喻——安徽贵池荡里姚傩仪式音乐场域文化内涵研究之一
Ⅸ.河流的象征与隐喻——安徽贵池荡里姚傩仪式音乐场域文化内涵研究之二
Ⅹ.“遗俗”的当下功能——以安徽贵池傩仪式音乐为例
后记
孟凡玉,博士后、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获全国博士论文奖、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多年来从事音乐人类学、音乐教育学、视唱练耳等学科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曾主持、参与国家、省级、厅级、校级科研项目多项。目前已在《红楼梦学刊》、《中国音乐学》、《中国音乐》、《人民音乐》、《音乐学院学报》、《民族艺术》、《音乐艺术》、《戏曲研究》、《钢琴艺术》、《交响》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著述近百万字。本书《从中心到边缘(音乐学研究的文化视野)》是孟教授从事音乐学术研究以来部分成果的集结,内容涉及:理论·方法,历史·考古,教育·教学,评论·探索,音乐学·红学,傩·仪式音乐等。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像是精心编织的挂毯,每一块纹理都服务于整体图案的展现。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跨文化比较研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极度的审慎和尊重。他没有采取简单的“优劣论”或者“对等比较”,而是深入到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去理解音乐的内在逻辑和价值体系。例如,当探讨到某种东方传统音乐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自我调适时,作者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细致地梳理了其内部的张力与革新动力,那种对文化主体性的深刻体认令人敬佩。这使得全书的论述既有广度,又有难以企及的深度。读起来,你不会感到知识点的堆砌,而是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思考脉络是一层层递进、不断深化的,最终指向对人类创造力本质的哲学性追问。
评分这本著作的行文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院派腔调,反而充满了真诚的探索欲和对艺术的无比热爱。作者在阐述一些相对晦涩的音乐理论时,总能找到非常贴切的比喻和生活化的例子来辅助说明,这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听觉习惯的培养”那一部分,作者描绘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声音的敏感度和偏好是如何被塑造的,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仿佛是一位老朋友在与你分享他多年来的心路历程。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构建了一个充满对话感的阅读体验。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度访谈,作者的观点犀利而不失温度,逻辑严密却不失灵动。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好听”或“难听”这些主观判断产生了动摇,开始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成因,这种思维上的“松动”和重塑,是阅读一本优秀学术著作所能带来的最大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密度非常高,但阅读体验却出奇地轻松愉快,这得益于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和极强的叙事张力。它读起来不像是一部严肃的学术专著,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化史诗。我喜欢它在论证过程中,那种不拘泥于单一学科框架的自由姿态,常常会巧妙地引入社会学、人类学甚至心理学的理论视角,来丰富对音乐现象的解释力。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使得全书的论点更加坚实,更具说服力。特别是最后几章对未来音乐形态的展望,充满了建设性的批判和富有远见的期许,让人读完之后不仅感到知识的充实,更有一种面向未来的希望感和积极投入的冲动。它激励着我们,作为聆听者和体验者,也应当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迎接和塑造我们身边的声音世界。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音乐世界认知的一扇新窗户,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对音乐现象的剖析深入骨髓。我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对平时听的那些旋律有了全新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旋律堆砌,而是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复杂的社会语境。特别是关于某个特定乐派发展历程的论述,作者引用了大量的一手资料,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扎实的学术功底。那种将音乐置于宏大历史背景下去考察的宏观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我尤其喜欢那种作者在分析具体乐曲时,能够巧妙地将技术分析与人文关怀结合起来的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探讨变得生动起来,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思考的深度。这种多维度的考察方式,让我深刻体会到音乐作为一种人类精神活动的复杂性与魅力。读完这本书,我常常会停下来,反思自己以往听音乐的习惯和偏见,它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视角,促使我们更加审慎地对待我们所接触的每一种艺术形式。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对我的认知冲击是巨大的,它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某些音乐流派的刻板印象。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精神,挖掘了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声音角落,那些边缘化的音乐实践,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出了夺目的光彩。他对于“边缘”的定义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不再是地理上的偏远,而是话语权上的弱势。我最受触动的是关于民间音乐口头传承的研究部分,那种对活态文化的珍视和记录,体现了作者作为学者深沉的社会责任感。他用极其精准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将那些正在消逝的声音“凝固”在了纸上,让读者得以窥见其生命的脉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育我们如何“听”,更教育我们应该“关注”什么,以及“为何”关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