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從中心到邊緣:音樂學研究的文化視野 | |
| 叢書名: | ||
| 作者/主編: | 孟凡玉 | |
| 齣版社: | 上海音樂學院齣版社 | |
| ISBN號: |
| |
| 齣版年份: | 2011年4月 | |
| 版次: | 第1版 |
| 總頁數: | 447頁 |
| 開本: | 16 |
| 圖書定價: | 45 元 |
| 實際重量: | 481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從中心到邊緣:音樂學研究的文化視野》由上海音樂學院齣版社齣版。
孟凡玉,博士後,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曾獲全國博士論文奬、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別資助,2008、2009連續2年獲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奬,2009年“李叔同藝術成就奬”。主持國傢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民間儀式音樂與鄉土社會秩序》以及省部級研究項目多項,齣版專著《音樂傢眼中的紅樓夢》、《中樂》(國傢十一五重點圖書)等四部,參編高校教材2部,已發錶學術論文50多篇。主要從事音樂人類學(民族音樂學)、中國傳統音樂、音樂教育學、視唱練耳等學科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曾任淮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院長,現任杭州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授、杭州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院兼職研究員。
章 理論·方法
Ⅰ.音樂人類學的範疇、理論和方法
Ⅱ.民族音樂學的學術範疇、理論、方法和目的——美國威斯裏安大學鄭蘇教授在2000年民族音樂學論壇上的報告
Ⅲ.音樂和舞蹈人類學:關於錶演人類學的研究——安東尼·西格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學術報告
第二章 曆史·考古
Ⅰ.桓譚樂事考略
Ⅱ.淮北漢畫像石中的儺形象考辨
Ⅲ.南宋《大儺圖》名實新辨
第三章 教育·教學
Ⅰ.節奏聽寫、模唱的心理分析與訓練
Ⅱ.除瞭技術還有什麼——視唱練耳文化屬性談
Ⅲ.在鋼琴教學中運用比喻
Ⅳ.音樂教育與素質教育
Ⅴ.20世紀美國課程改革與音樂教育的發展
第四章 評論·探索
Ⅰ.“原生態民歌”與文化語境
Ⅱ.“原生態民歌”的底綫在哪裏
Ⅲ.工尺譜仍然活在民間
Ⅳ.大草原的底色——齊·寶力高和他的馬頭琴藝術
Ⅴ.認識中國音樂視角的更新
Ⅵ.中國傳統音樂缺少低音樂器的原因探析
Ⅶ.民間祭祀儀式音樂研究的重大收獲——評《神聖的娛樂一中國民間祭祀儀式及其音樂的人類學研究》
Ⅷ.論李叔同學堂樂歌《送彆》的審美意象
第五章 音樂學·紅學
Ⅰ.《紅樓夢》中的樂人群體及其社會狀況分析——兼論《紅樓夢》音樂資料的研究價值
Ⅱ.《紅樓夢》中的儀式音樂及其文化內涵管窺
Ⅲ.賈母的音樂審美思維
Ⅳ.論曹雪芹的音樂修養及其對《紅樓夢》創作的影響
第六章 儺·儀式音樂
Ⅰ.論儺歌噦哩嚏的生殖崇拜內涵
Ⅱ.兩腔三調:蕩裏姚儺儀式音樂唱腔的原生分類概念及其文化內涵解析
Ⅲ.從貴池儺戲唱腔《姑嫂行路》和《月子彎彎照九州》看民歌的傳播與變遷
Ⅳ.貴池儺儀式音樂研究三題
Ⅴ.從安徽貴池儺儀式看音樂活動中的個人創造
Ⅵ.儺戲、目連戲分野談
Ⅶ.禁忌——神聖屬性的符號錶記——安徽貴池蕩裏姚儺儀式樂舞中的禁忌現象研究
Ⅷ.祠堂的象徵與隱喻——安徽貴池蕩裏姚儺儀式音樂場域文化內涵研究之一
Ⅸ.河流的象徵與隱喻——安徽貴池蕩裏姚儺儀式音樂場域文化內涵研究之二
Ⅹ.“遺俗”的當下功能——以安徽貴池儺儀式音樂為例
後記
孟凡玉,博士後、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曾獲全國博士論文奬、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彆資助。多年來從事音樂人類學、音樂教育學、視唱練耳等學科的研究與教學工作,曾主持、參與國傢、省級、廳級、校級科研項目多項。目前已在《紅樓夢學刊》、《中國音樂學》、《中國音樂》、《人民音樂》、《音樂學院學報》、《民族藝術》、《音樂藝術》、《戲麯研究》、《鋼琴藝術》、《交響》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40餘篇,著述近百萬字。本書《從中心到邊緣(音樂學研究的文化視野)》是孟教授從事音樂學術研究以來部分成果的集結,內容涉及:理論·方法,曆史·考古,教育·教學,評論·探索,音樂學·紅學,儺·儀式音樂等。
這本著作的行文風格簡直是一股清流,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院派腔調,反而充滿瞭真誠的探索欲和對藝術的無比熱愛。作者在闡述一些相對晦澀的音樂理論時,總能找到非常貼切的比喻和生活化的例子來輔助說明,這對於我這樣一個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無疑是巨大的福音。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聽覺習慣的培養”那一部分,作者描繪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聲音的敏感度和偏好是如何被塑造的,那種娓娓道來的敘述,仿佛是一位老朋友在與你分享他多年來的心路曆程。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構建瞭一個充滿對話感的閱讀體驗。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場深度訪談,作者的觀點犀利而不失溫度,邏輯嚴密卻不失靈動。讀完後,我發現自己對“好聽”或“難聽”這些主觀判斷産生瞭動搖,開始探究其背後的文化成因,這種思維上的“鬆動”和重塑,是閱讀一本優秀學術著作所能帶來的最大收獲。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密度非常高,但閱讀體驗卻齣奇地輕鬆愉快,這得益於作者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和極強的敘事張力。它讀起來不像是一部嚴肅的學術專著,更像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文化史詩。我喜歡它在論證過程中,那種不拘泥於單一學科框架的自由姿態,常常會巧妙地引入社會學、人類學甚至心理學的理論視角,來豐富對音樂現象的解釋力。這種跨學科的視野,使得全書的論點更加堅實,更具說服力。特彆是最後幾章對未來音樂形態的展望,充滿瞭建設性的批判和富有遠見的期許,讓人讀完之後不僅感到知識的充實,更有一種麵嚮未來的希望感和積極投入的衝動。它激勵著我們,作為聆聽者和體驗者,也應當以更開放、更包容的心態去迎接和塑造我們身邊的聲音世界。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精妙,章節之間的過渡自然流暢,像是精心編織的掛毯,每一塊紋理都服務於整體圖案的展現。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跨文化比較研究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極度的審慎和尊重。他沒有采取簡單的“優劣論”或者“對等比較”,而是深入到不同的文化語境中去理解音樂的內在邏輯和價值體係。例如,當探討到某種東方傳統音樂在現代化進程中的自我調適時,作者並沒有急於下結論,而是細緻地梳理瞭其內部的張力與革新動力,那種對文化主體性的深刻體認令人敬佩。這使得全書的論述既有廣度,又有難以企及的深度。讀起來,你不會感到知識點的堆砌,而是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思考脈絡是一層層遞進、不斷深化的,最終指嚮對人類創造力本質的哲學性追問。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對我的認知衝擊是巨大的,它徹底顛覆瞭我之前對某些音樂流派的刻闆印象。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學傢”的精神,挖掘瞭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聲音角落,那些邊緣化的音樂實踐,在作者的筆下重新煥發齣瞭奪目的光彩。他對於“邊緣”的定義本身就是一種挑戰,不再是地理上的偏遠,而是話語權上的弱勢。我最受觸動的是關於民間音樂口頭傳承的研究部分,那種對活態文化的珍視和記錄,體現瞭作者作為學者深沉的社會責任感。他用極其精準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將那些正在消逝的聲音“凝固”在瞭紙上,讓讀者得以窺見其生命的脈動。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教育我們如何“聽”,更教育我們應該“關注”什麼,以及“為何”關注。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音樂世界認知的一扇新窗戶,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對音樂現象的剖析深入骨髓。我讀完之後,感覺自己對平時聽的那些鏇律有瞭全新的理解,不再是簡單的鏇律堆砌,而是背後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和復雜的社會語境。特彆是關於某個特定樂派發展曆程的論述,作者引用瞭大量的一手資料,讓人不得不佩服其紮實的學術功底。那種將音樂置於宏大曆史背景下去考察的宏觀視野,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思維邊界。我尤其喜歡那種作者在分析具體樂麯時,能夠巧妙地將技術分析與人文關懷結閤起來的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論探討變得生動起來,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思考的深度。這種多維度的考察方式,讓我深刻體會到音樂作為一種人類精神活動的復雜性與魅力。讀完這本書,我常常會停下來,反思自己以往聽音樂的習慣和偏見,它提供瞭一種批判性的視角,促使我們更加審慎地對待我們所接觸的每一種藝術形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