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
| 出版社: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103005118 |
| 出版年份: | 1981年2月1日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1070页 |
| 开本: | 1/32 |
| 图书定价: | 88元 |
| 实际重量: | 1K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对于我这个非音乐专业的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教科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审美哲学和精神世界的导览图。它引导我思考:在那个没有录音设备的时代,人们是如何传承、固定和创新音乐形式的?古代士人对“中正平和”的音乐追求,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处世哲学?书中对魏晋风度与音乐变迁的探讨,尤其令人玩味,那份散漫而又高洁的魏晋之音,通过文字的描摹,竟也让人感受到了其独特的清雅之气。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古代音乐的知识体系,更启发了我如何从历史的碎片中,去重构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艺术灵魂。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纸张的质感温润而厚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字体排版疏密得当,古朴的风格与书籍内容完美契合,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盯着书页也不会感到疲劳。书页边缘的处理也十分讲究,细节之处见真章,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封面设计,那几笔写意的山水墨迹,仿佛瞬间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古代音乐世界,让人心生敬畏与向往。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光是放在书架上,都觉得整个房间的文化气息都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对于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本教材的实体书质量绝对是顶级的享受,每一个翻页的动作都充满了仪式感。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沉浸在这本讲述中国古代音乐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中,感受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音乐近乎痴迷的热爱。书中对先秦时期的雅乐制度、周代的礼乐思想,以及汉代以降的各种乐器形制演变,都有着极其细致入微的考证和分析。作者似乎不满足于仅仅罗列史实,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历史时期音乐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将音乐史放在整个古代文明的脉络中进行考察,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让原本枯燥的年代更迭变得鲜活起来。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书中的图示和文字描述,在脑海中构建起那些失传已久的古代音律和演奏场景,这种探索式的学习过程,极大地满足了我对历史的好奇心。
评分坦白说,最初拿到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内容会过于陈旧或晦涩,毕竟是关于古代史的教材。然而,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似乎有一套独特的“时间隧道”构建法,他不仅仅是在讲述“过去发生了什么”,更是在努力复原“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感受和理解音乐的”。这种叙事视角非常现代,它打破了时空隔阂,让我仿佛能够听到孔子对礼乐的感叹,感受到宫廷宴饮中丝竹的交错。每一章的过渡都处理得自然流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链条清晰可见,读完一节,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而不是被一堆冷冰冰的史料淹没。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高度,但最难能可贵的是,它并没有将知识锁在象牙塔内,而是用一种非常克制且富有感染力的笔触进行叙述。书中对某些乐律学上的争议点,作者会清晰地呈现不同的学术观点,并阐述自己的论据,这种开放的态度非常值得称道。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一些具体乐曲或乐器发展的脉络梳理,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论证过程,让人不得不佩服其考据的精妙。虽然涉及大量专业术语,但作者总能巧妙地通过类比和深入浅出的解释来帮助初学者理解,这使得它既是专业人士案头必备的参考书,也是对中国传统音乐有浓厚兴趣的普通爱好者可以啃下来的硬骨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