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江苏地域音乐文化 |
| 丛书名: | 西南大学音乐学新视野丛书 |
| 作者/主编: | 蒲亨强,郑茂平 |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2167501 |
| 出版年份: | 2014年7月 |
| 版次: | 第1 版 |
| 总页数: | 276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45元 |
| 实际重量: | 0.44k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蒲亨强,重庆人,西南大学宗教音乐研究所所长,教授,民族音乐、宗教音乐方向博士生导师。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全国百篇博士论文评审专家。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常务理事。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研究,已出版专著10部,合著3部,发表论文120余篇。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2项。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与西南大学人文社科重大培育项目各1项。曾获省部级奖多项。
《江苏地域音乐文化》由导论和4个篇章共5部分构成。其中导论主要概述了江苏民间音乐遗产的概况、研究的现状及问题、区域研究依据与意义;4个篇章分别讲述了苏南代表乐种及其音乐特色、苏北区域音乐、苏中代表乐种及其音乐特色、各区域音乐的审美特色。该书在编写行文与之匹配的谱例上有意识地选用一些经典传唱之作,书后并附录相关图片。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其引用的史料和田野调查的细致程度,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蒲亨强教授显然花费了大量心血去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甚至几近失传的民间音乐形态。我特别欣赏他对“雅”与“俗”之间张力的探讨。在传统文化中,常常存在着文人音乐对民间音乐的某种遮蔽或压抑,但这本书却将两者并置,平等地审视它们各自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功能。比如,书中对南音在特定宗族社群中的仪式性作用的描述,那种穿越时空的仪式感和情感连接,通过文字的力量都得到了充分的再现。这种对音乐“在场性”的重视,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为了一次富有张力的文化追溯,仿佛手里拿着一张珍贵的乐谱,正试图辨认那些被时间磨损的符号,试图重现它们曾经的辉煌声响。
评分读完这本《江苏地域音乐文化》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蒲亨强在梳理和呈现江苏这片广袤土地上音乐遗产方面的独到眼光和扎实功底。这本书并非仅仅是罗列了各种曲调和乐器,而是深入到地域文化的肌理之中,去探寻音乐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背景、社会结构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生长、演变并最终定型的。比如,他对苏南丝竹和淮扬戏曲的比较分析,就极其精妙地揭示了江南文人士大夫阶层审美趣味对音乐精细化、婉约化的影响,那种步步为营、讲究韵味的表达方式,简直让人仿佛置身于小桥流水的画境之中。与之相对,书中对徐州锣鼓乐那种粗犷、热烈的描摹,又让我看到了淮北地区人民在生产劳动中蕴含的蓬勃生命力。作者没有陷入简单的“分类学”陷阱,而是将音乐视为一种活态的文化载体,探讨了其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传承困境与创新机遇,这一点尤其令我深思,这远超出了我对于一本“地域文化”书籍的预期。
评分坦白讲,初读时,我担心这会是一本沉闷的区域志式著作,充斥着大量缺乏活力的描述性文字。然而,这本书的叙事脉络却出奇地流畅。作者巧妙地在宏大的历史背景梳理和微观的音乐细节还原之间进行了切换。他没有让读者迷失在浩如烟海的文化信息中,而是通过聚焦于几个标志性的音乐事件或代表人物,成功地串联起了整个江苏音乐文化的发展线索。这使得读者即便不是音乐专业人士,也能跟随作者的思路,清晰地把握住各个历史阶段音乐的演变轨迹。这种兼顾学术深度与可读性的写作手法,实属不易,也让这本书拥有了超越专业圈层的价值。
评分从阅读体验来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内敛而沉稳的,但其间蕴含的学识热度却是相当高的。它不是那种试图用花哨的语言来吸引眼球的畅销书,而是那种需要你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品味的学术著作。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其理论框架的构建。它没有完全依附于西方音乐学的既有模型,而是尝试发展出更贴合中国地域文化特性的分析工具。例如,在分析音乐变异时,作者引入了“地域性规训”的概念,这为理解为何相隔不远的两个地区,其音乐风格却会产生显著分野提供了新的解释维度。这种自洽的理论体系,让这本书的论述拥有了强大的说服力,也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思想起点。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戏曲中的板式结构和腔调变化抱有浓厚兴趣,而这本书恰好在这方面提供了极具深度的剖析。它不仅描述了不同声腔的音高和节奏特点,更关键的是,它将这些音乐元素与具体的表演程式、角色身份紧密地捆绑在一起。阅读时,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那些舞台上的经典场景:水袖的起落、眼神的交流,以及音乐如何精准地烘托人物内心的波澜。这种跨媒介的解读能力,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音乐结构分析变得生动起来。特别是书中对一些濒危剧种的抢救性记录和分析,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文化责任感,让人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也为保护这些文化瑰宝所付出的努力深感敬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