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三重奏:为小提琴单簧管和钢琴而作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杨立青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06926758 |
| 出版年份: | 2011年10月 |
| 版次: | 第 1 版 |
| 总页数: | 27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32元 |
| 实际重量: | 0.181k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三重奏:为小提琴、单簧管和钢琴而作》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杨立青,作曲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音乐学院前院长。先后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硕士研究生)及联邦德国汉诺威高等音乐学校(钢琴硕士、作曲博士研究生)。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和上海现代音乐学会副会长。
多年来从事音乐创作及现代作曲技法、管弦乐配器技法的研究。论著有《梅西安作曲法初探》、《管弦乐配器法教程》等,译著《二十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主要音乐作品有声乐套曲《唐诗四首》、交响叙事曲《乌江恨》、管弦乐《节日序曲》、二胡与乐队《荒漠暮色》等,多次公演于中国大陆、香港和地区及欧美等国,并入选法国里昂现代音乐节、日本横滨亚洲现代音乐节等重要音乐节。
《中国现代室内乐作品系列·三重奏:为小提琴、单簧管和钢琴而作》为小提琴、钢琴和单簧管而作的《三重奏》,以《三重奏:遥远的曲调》(Dedicatedto the Verdehr Trio:A Tune Far Away)为题为美国Verdehr三重奏团而作的委约作品。始作于2002年,后完稿于2009年,并于同年10月首演于上海音乐学院第二届当代音乐周。乐曲以传统的主题贯穿发展手法写成,但运用了核心主题素材“后置还原”的处理方式,像是对意想中远去了的歌调的朦胧回忆。
作为一名常年与古典音乐打交道的演奏者,我对于作品的演奏难度和技术挑战性有着非常直观的感受。这部作品对三位演奏者之间的默契程度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这不是那种可以靠单独练习达到水准的曲目。在快板乐章中,我注意到那段要求小提琴和单簧管进行快速的、交错的十六分音符对答,要求两者的音准和时值控制必须达到毫厘不差的同步,任何一方的轻微延迟或颤抖都会立刻破坏掉那种如瑞士钟表般精准的律动感。而钢琴部分,尤其是一些涉及跨度较大的和弦分解和复杂的踏板运用,对踏板的控制要求极高,既要保证和声的连贯性,又要避免声音的浑浊,这需要演奏者对钢琴的音色控制有着炉火纯青的掌控力。因此,我敢断言,这首作品不仅仅是技术展示的舞台,更是一场对ensemble(合奏)艺术理解深度的终极考验,只有经过长期深入的合作与磨合,才能真正将谱面上的符号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音乐体验。
评分这本乐谱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封面采用了简约而富有艺术感的排版,黑白为主色调,中间点缀着一抹沉静的蓝色,仿佛预示着音乐中那种深邃而又多变的色彩。纸张的质地也令人称赞,厚实且富有纹理,翻阅时能感受到一种踏实的手感,这对于经常使用的乐谱来说至关重要,毕竟好的乐谱不仅要内容精良,外在的物理感受也不能妥协。内页的印刷清晰度极高,五线谱和所有的演奏标记都呈现得一丝不苟,即便是最复杂的和声进行和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跑动,也能一眼看清,这极大地减少了排练时的阅读负担。尤其要提的是,不同声部的谱表之间的间距处理得恰到好处,小提琴和单簧管的旋律线条在钢琴的低音区上方交织时,既保持了各自的独立性,又能在视觉上感受到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这种精心考量的排版,无疑是出版方专业水准的体现,让我在面对这首室内乐作品时,能更专注于音乐本身的情感流动,而不是去对抗模糊不清的记谱。
评分从整体结构上来看,这部作品的内在逻辑极其严密,它似乎遵循着某种古典的或者至少是清晰的建筑蓝图在进行。作品的开端并非那种突兀的宣言式进入,而是以一种缓慢的、递进的方式将听众引入到音乐的世界,像是走进一座宏伟建筑的序厅,先是被周围环境的氛围所包裹。随着乐章的推进,主题元素被不断地拆解、重组、变奏,但无论变化如何复杂,主导性的音乐动机始终潜藏在表面之下,如同地下的暗流,牵引着整体的走向。这种结构上的连贯性,使得听众在欣赏过程中,不会感到任何片段的松散或突兀,每一个乐句的出现都像是对前一个乐句的必然回应,或是对后一个乐句的必要铺垫。这种有机的、生长式的结构安排,充分展示了作者在宏大叙事和微观细节把握上的双重功力,让这部作品具有了可以反复聆听并从中挖掘出新意的持久魅力。
评分初次接触这首作品的乐思时,我立刻被它在不同乐器间那种巧妙的“对话”方式所吸引。它绝非简单的三声部叠加,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哲学辩论,小提琴以其穿透力强、富有歌唱性的音色,往往承担着提出核心论点或情感主线的角色,其旋律线流畅却不乏内敛的张力。而单簧管则像是深思熟虑的辩者,它的音色温暖而富有木质的颗粒感,经常以一种略带诙谐或沉思的方式回应小提琴的陈述,时而模仿,时而对位,创造出极为丰富的织体变化。最绝妙的是钢琴的介入,它不仅仅是提供和声背景,它更像是主持这场对话的舞台,时而用强劲的琶音推动节奏的紧张感,时而用分散的和弦营造出空灵的氛围。这种乐器间的动态平衡和角色转换,使得整部作品的叙事性极强,即使闭上眼睛聆听,也能清晰地“看”到乐思是如何一步步被建构和解构的,其复杂程度和精妙程度,远超一般意义上的三重奏。
评分我特别喜欢这部作品中那些“呼吸点”的设置,那些看似不经意的休止符和长音的处理,往往蕴含着作曲家对于音乐节奏的独特理解。在慢板乐章中,有一个段落,旋律线进行到高潮之后,突然被一个极长的休止符打断,所有的乐器仿佛都在瞬间凝固,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上一个音符的振动余音,接着,由钢琴以极弱的力度引入一个全新的、带有忧郁色彩的主题。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展了音乐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它教会了我们,音乐的力量不仅在于“发出声音”的瞬间,更在于“声音消失”之后的寂静之中所蕴含的张力。这种对“沉默”的艺术化运用,体现了作者深厚的音乐修养,它超越了单纯炫技的层面,直抵音乐最本质的情感表达——那种无以言说的、潜藏在心底的复杂情绪。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是真正伟大的室内乐作品所共有的特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