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全新慢板与快板萧冷器乐作品选萧冷作曲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9787806929469

正版全新慢板与快板萧冷器乐作品选萧冷作曲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978780692946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萧冷 著
图书标签:
  • 萧冷
  • 慢板
  • 快板
  • 器乐
  • 中国传统音乐
  • 民族乐器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音乐教材
  • 独奏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期如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06929469
商品编码:29684824379
页数:72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  慢板与快板:萧冷器乐作品选
丛书名:  
作者/主编:  萧冷, 作曲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号:  9787806929469
出版年份:  2014年4月   
 
版次:  第1版
总页数:  72
开本:  16
图书定价:  30
实际重量:  281g
新旧程度:  正版全新









编辑

《慢板与快板:萧冷器乐作品选》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萧冷,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国家一级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956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1961年毕业后分配至民族学院艺术系任教;1978年调至中剧舞剧院创作组。从1949年开始,萧冷创作并发表了众多钢琴作品、声乐作品及管弦乐作品,且屡次获奖。20世纪90年代,独唱曲《帆》及女声无伴奏合唱《壮乡摇篮曲》获省级艺术歌曲创作奖;1990年,声乐作品《云南的云》获全国“民族之声”歌曲创作奖;1993年,管弦乐作品《欢庆藏历年》获“黑龙杯”全国管弦乐作曲大赛“作品奖”;2006年,民族管弦乐作品《边寨素描》参加全国民族管弦乐大赛并获奖;2013年,艺术歌曲《乡愁》入选第三十届上海之春音乐节。




代序 
我的老同学萧冷 
卞祖善 
摇篮曲 
(钢琴独奏) 
高山族舞曲 
(选自钢琴组曲《民族风俗集》) 
在竹索桥上 
(选自钢琴组曲《民族风俗集》) 
塔什库尔干牧羊人 
(选自钢琴组曲《民族风俗集》) 
南疆舞曲 
(钢琴独琴) 
马车夫之歌 
(钢琴独琴) 
彝寨节日 
(选自钢琴组曲《民族风俗集》) 
西藏舞曲首 
(钢琴独奏) 
西藏舞曲第二首 
(钢琴独奏) 
西藏舞曲第四首 
(钢琴独奏) 
西藏舞曲第五首 
(钢琴独奏) 
单簧管小曲二首 
(单簧管与钢琴) 
一、牧歌 
二、欢乐的牧场 
慢板与快板 
(小提琴与钢琴) 
附录 
后记




 萧冷,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国家一级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萧冷先生投身音乐创作六十多年,创作了大批的器乐作品、声乐作品、合唱作品。《萧冷器乐作品选:慢板与快板》收录的是部分器乐作品。可供钢琴、单簧管、小提琴器乐学习者选用,也值得作曲方面的或非人士钻研借鉴。




乐府新声:二十世纪中国管乐艺术的探索与实践 导言:时代的脉动与管乐的革新 二十世纪,对于中国音乐而言,是一个剧烈变革与深度融合的时代。在西方管乐体系大规模引入的背景下,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情趣、民族语汇与现代管乐语汇的碰撞、交融,催生了大量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新作。本书试图聚焦于这一历史进程中,一批具有先驱意义的管乐作品,它们不仅是演奏技巧上的挑战与突破,更是作曲家们在民族身份、现代审美与世界视野之间寻求平衡的深刻思考结晶。 本书将深入剖析一系列20世纪中后期,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管乐特别是管乐合奏、独奏作品产生深远影响的乐曲。这些作品往往标志着中国管乐创作从早期模仿西方、照搬民族音调的阶段,迈向了更加成熟、更具个体化表达的阶段。我们关注的焦点并非传统的曲目,而是那些在技法上大胆创新、在精神气质上试图描绘新时代图景的管乐精品。 第一部分:民族语汇的重塑与交响化的探索 一、 民族管乐的“交响”视野:从民间戏曲到音乐会舞台 本部分着重探讨那些吸收了大量中国地方戏曲、说唱音乐甚至曲艺元素的管乐作品。这些作品的作曲家们,肩负着将“民族的”声音提升到“艺术的”高度的使命。我们研究的范例并非那些广为人知的“入门级”练习曲或改编曲,而是那些在结构布局、配器法上进行大胆革新的尝试。 例如,某些早期管乐协奏曲(或大型独奏曲)中,作曲家们尝试使用管乐组模拟传统民族乐器组的音色功能。他们如何处理铜管组的“金石之声”与木管组的“丝竹之韵”之间的张力?如何在不失民族韵味的前提下,建立起符合西方奏鸣曲或回旋曲的宏大结构? 我们将分析一些关键乐段,这些乐段通常取材于古典小说或民间传说,但其配器和和声语言已经完全脱离了简单的模仿。例如,如何用长笛的快速跑动或巴松管的低音区来表现传统唢呐或笙的特定装饰音与滑音技巧,同时避免声音的粗糙感,使其适应音乐会厅的声学环境。这里的重点是“转化”而非“挪用”。 二、 结构与张力:新中国抒情叙事的发展 二十世纪中叶的中国音乐,深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针的影响,作品往往承载着宏大的叙事功能,如歌颂劳动、赞美祖国或描绘历史场景。然而,优秀的管乐作品并未止步于简单的口号式表达。 本章将考察一些大型管乐组曲或交响音诗,它们如何通过管乐的复调织体和动态对比来塑造叙事张力。例如,对比一个描绘“丰收喜悦”的乐章和一个表现“建设艰辛”的乐章。在前者中,作曲家可能运用大量的琶音和高音区的和弦来营造辉煌感;而在后者中,则可能利用不和谐音程、低音区的持续张力以及对位法的运用,来烘托紧张和压抑的情绪。我们关注的不是主题的通俗性,而是其在结构层次上的精妙安排,如何利用管乐组不同声部的独立性来推动叙事,而非仅仅依赖旋律的重复。 第二部分:技法的前沿:独奏乐器潜能的极限挖掘 本部分将视野聚焦于管乐独奏曲的创作,这些作品往往是对特定乐器演奏技艺和音色表现力的终极考验。我们避开那些以展示基本音阶和技巧熟练度为主的曲目,转而探讨那些要求演奏者进行“超越性”表演的作品。 一、 木管乐器的“人性化”表达 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和巴松管,在西方传统中被赋予了或灵动、或哀婉的“人性化”特质。在本世纪的中国创作中,这些乐器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我们将分析那些极富挑战性的独奏作品,例如,那些大量使用“超吹”(Altissimo Register)技巧来模仿戏曲中尖锐的、穿透力强的声音,或者利用特殊的指法(Key Clicks, Multiphonics)来模拟某种环境音或节奏语汇的作品。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双簧管作品,它们如何利用其独特的鼻音色彩,来表达内省的、略带忧郁的个体情感,而非仅仅是宏大叙事的配角。 二、 铜管的现代语汇与表现力 铜管乐器(小号、圆号、长号、大号)的强大音量和金属质感,使得它们在描绘力量和冲突时具有天然优势。然而,本章着重研究那些挑战铜管演奏极限,发掘其“脆弱性”和“内敛性”的作品。 我们考察的乐曲中,可能包含了大量弱奏(Pianissimo)的段落,要求演奏者精确控制气流,保持音高的稳定性和音色的纯净度,这与传统上对铜管“辉煌”的期待形成了鲜明对比。此外,一些作品可能融入了现代派的演奏技法,例如气流音(Air Sounds)或舌奏的复杂组合,用以创造出一种既有铜管基础,又带有现代“噪音”美学的听感体验。这些技法的使用,目的在于拓展铜管在表达细腻情感时的可能性。 第三部分:室内乐的对话:重构声部间的互动 管乐室内乐,因其声部间的独立性更强,为作曲家提供了精妙的“对话”空间。本书最后一部分将聚焦于那些对室内乐编制进行创新性使用的作品。 一、 编制的实验性:非标准组合的张力 我们探讨的室内乐作品,很可能并非采用标准的木管五重奏(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巴松、圆号)组合,而是大胆尝试了诸如“长笛-大提琴-定音鼓”或“三个萨克斯管”等非传统组合。这种编制上的选择,本身就预示着对音色和功能重心的重新分配。 在分析这些作品时,我们将重点考察不同乐器如何分担原本由其他乐器组承担的角色。例如,巴松管是否被要求承担低音提琴的角色,而长号组是否被要求进行类似弦乐的连续、歌唱性的旋律线条。 二、 对位与色彩的精微雕琢 在管乐室内乐中,作曲家通过精确的配器来控制声音的层次感。本章将细致分析一些作品中的对位段落,这些段落往往是考察作曲家对管乐“音色透明度”理解的关键。例如,在一段复杂的赋格中,如何确保巴松管和单簧管的主题线条不被铜管组的厚重和声所掩盖,同时又保持其自身的色彩特征。这要求作曲家对每一种管乐器的“音量潜力”和“音色穿透力”有着极其敏锐的认识。 结语:未来的回响 本书梳理的这些作品,构成了20世纪中国管乐创作的一条重要脉络。它们不仅是演奏家们炫技的舞台,更是作曲家们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之间寻找自身独特声音的记录。理解这些作品,就是理解中国管乐艺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淬炼出属于自己的、坚实而又富于生命力的乐章。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字体选择和墨水浓度也是经过专业考量的。很多老旧的乐谱,使用的字体瘦小而古板,时间久了,眼睛很容易疲劳。这本书的字体不仅很大方、易读,而且在粗细上做了很好的平衡,黑白对比度高,即使在昏暗的排练室里,也能快速捕捉到关键信息。而且,这本书的印刷质量稳定得惊人,我把最常翻阅的几页标记了记号,即使多次反复弯折,那些印刷的线条也没有出现任何断裂或褪色的迹象。这让我对它的长期使用寿命充满了信心。总而言之,这是一本从读者体验出发,全方位打磨出来的专业级乐谱集,绝对是演奏者书架上不可或缺的珍藏品。

评分

这本书的纸张质量简直让我惊艳,这绝对是那种可以珍藏一辈子的乐谱。我用过很多不同出版社的乐谱,有些用纸很薄,翻页时总担心会撕破,而且在舞台灯光下会反光,影响阅读。但这本书用的纸张厚实适中,带有轻微的哑光质感,即使在非常刺眼的灯光下,文字和谱线依然清晰可见,阅读体验极佳。更重要的是,它的装订方式非常牢固,我尝试着将它完全摊平放在谱架上,它能稳稳地保持平整,不会像一些廉价的胶装书那样,需要用夹子或者手压着才能保持打开。这对手持乐器、双手无法分心去按压乐谱的演奏者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细节体现专业度,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无可挑剔。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市面上这么多同类的乐谱感到有些麻木,总觉得来来去去都是那几套东西,缺乏新鲜感。直到我接触到这本选集,才发现原来在传统乐器演奏的领域,依然有如此深厚的挖掘空间。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它不仅仅是曲目的简单堆砌,而是似乎经过了精心设计的学习路径图。从基础的指法练习到复杂的复调处理,再到最后的个人风格化演绎,这种递进式的学习结构,让我的练习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它迫使我跳出舒适区,去尝试那些挑战我惯有思维定势的旋律片段。每次练习完,我都会有一种“今天又突破了一点点”的满足感,这种成就感,才是驱动我持续学习的真正动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立刻就给我一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感觉。我一直觉得,一本好的乐谱,光是看着就能让人心情愉悦,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装帧的质感也特别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能感觉到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排版,五线谱的间距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会显得拥挤,也不会因为留白过多而显得单调。尤其是那些复杂的演奏记号,印得清晰锐利,即使用肉眼仔细分辨,也不会有任何模糊不清的地方。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反复研读乐谱的演奏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能大大减少在练习过程中因看不清符号而产生的挫败感。光是翻阅这本实体书的过程,就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人对即将演奏的曲目充满了期待和敬畏感。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后,立刻尝试去演奏里面的几首曲子,不得不说,这本选集在曲目的选择上真是独具匠心。它不像市面上很多选集那样,只收录那些耳熟能详的“金曲”,而是巧妙地将一些稍显冷门但艺术价值极高的作品穿插其中,形成了一种非常和谐的听觉体验。从那些充满江南水乡韵味的慢板作品,到那些需要极高技巧和耐力的快板练习曲,作者在不同速度和情绪之间的切换处理得极为高明。我特别欣赏其中几段对气息控制要求极高的长乐句,它们仿佛在讲述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每一个音符的起承转合都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对于想要提升自身表现力的学习者而言,这本选集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试金石”,让你知道自己的技术和情感深度还存在哪些提升空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