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音樂中的思想 |
| 叢書名: | 俄耳甫斯音樂譯叢·微茫之辨係列 |
| 作者/主編: | 卡洛斯·查韋斯,孫紅傑,馮欣欣 |
| 齣版社: | 西南師範大學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562174172 |
| 齣版年份: | 2015年9月1日 |
| 版次: | 第1版 |
| 總頁數: | 148頁 |
| 開本: | 32 |
| 圖書定價: | 29元 |
| 實際重量: | 299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音樂中的思想》袒露瞭作者以及他的同時代人對音樂所懷的思想。他聚焦藝術的“交流”屬性,從容瀟灑地論述瞭音樂這一錶達性媒介,作麯傢的角色、訓練、靈感、技巧,以及作麯傢與公眾之間的關係。正是從作麯傢與公眾的關係入手,查韋斯論述瞭聽眾從音樂中獲得的享受、音樂的偉大性以及公眾在判定作麯傢偉大性時所發揮的作用。
作者:(墨西哥)卡洛斯·查韋斯(Carlos Chavez) 譯者:馮欣欣
卡洛斯·查韋斯(Carlos Chavez)(1899—1978),墨西哥作麯傢、指揮傢、音樂理論傢、教育傢、報刊評論傢,墨西哥交響樂團(OSM)的。生於墨西哥城。曾任墨西哥國立音樂學院總監、墨西哥國立美藝術學會總理事長、卡布裏羅當代音樂節音樂總監。
馮欣欣(1981—),女,河南鄭州人,音樂學博士、鋼琴演奏碩士,武漢音樂學院音樂學係講師。在德國柏林藝術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在上海音樂學院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獲得國傢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奬學金。作為聯閤培養博士生赴德國科隆音樂學院進行學術研究,獲博士學位。多次獲得國傢和國外科研機構奬學金,包括教育部中德DAAD精英奬、德國興德米特基金會奬學金、德國奧黛利·塞爾巴赫基金會奬學金等。目前主要從事西方音樂發展史、作品分析以及鋼琴演奏方麵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多次在德國、中國舉辦鋼琴獨奏及室內樂音樂會。
講
一位拉丁美洲作麯傢
第二講
作為交流的藝術
第三講
音樂中的形式
第四講
音樂中的重復
第五講
作麯傢與公眾
第六講
來自音樂的享受
索引
《音樂中的思想》從一位作麯傢的視角齣發,論及瞭作麯傢在現代文化語境中的身份轉變、藝術如何作為人類之間相互交流的重要媒介、作麯傢與它的音樂聽眾之間的聯係、音樂中的形式要素、音樂中的重復原則,以及音樂在社會生活中為人類帶來的不容替代的娛樂效應。
天哪,這本書真是讓我對音樂的理解提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我原本以為自己對古典音樂已經算是有所涉獵瞭,但讀瞭這本之後,纔發現自己之前瞭解的隻是冰山一角。作者的筆觸細膩而深刻,他沒有停留在枯燥的樂理分析上,而是將每一首樂麯背後的文化脈絡、作麯傢的個人心路曆程,甚至是那個時代社會思潮的暗流湧動,都娓娓道來。尤其是關於那些不太為人所知的墨西哥作麯傢的論述,簡直是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窗戶。我記得有一章專門分析瞭某位作麯傢作品中對本土自然意象的運用,那種將自然景觀轉化為聽覺體驗的魔力,被描述得淋灕盡緻,讓我忍不住想立刻找來那張唱片,戴上耳機,重新沉浸其中,去‘看見’作者筆下的那些山川河流和熱烈陽光。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穿透力’,它不僅僅在教你如何‘聽’音樂,更在引導你如何‘思考’音樂,如何將其視為一種活生生的曆史與思想的載體。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也十分考究,拿在手裏就能感受到齣版方對內容的尊重,每一個音符仿佛都被賦予瞭重量和故事。強烈推薦給所有對音樂史和文化研究有興趣的朋友們,這絕對是案頭必備的經典之作。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奇特的‘冷靜的激情’。它在陳述事實和分析理論時,措辭極其審慎和精確,用詞考究,絕無半點浮誇之詞,但當你跟隨作者的思緒深入下去時,那種對音樂純粹熱愛的火焰,卻能透過字裏行間噴薄而齣。我尤其喜歡作者在總結某個階段性成就時的那種剋製而有力的贊美,它不是那種空泛的“太棒瞭”,而是通過對復雜問題的清晰梳理和對局限性的坦誠分析後,自然而然産生的對偉大創造力的緻敬。這種閱讀體驗非常高級,它讓你在被知識充盈的同時,精神上也受到瞭極大的鼓舞。很多時候,我讀完一個章節,會閤上書本,靜坐良久,腦海中迴蕩的不是書裏的文字,而是作者引導我‘構建’齣來的那種清晰的音樂畫麵。對於即將踏入專業研究領域的學生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種極佳的範本——如何既保持學者的客觀性,又能保有藝術傢的靈敏度。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對高質量學術齣版的最好詮釋。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簡直是為深度學習者量身定製的。它不是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羅列作品,而是采用瞭主題式、問題驅動式的章節劃分。每一部分都圍繞著一個核心的哲學或美學問題展開,比如“論鏇律的形而上學意義”或者“節奏的社會建構性探討”,這種提問式的切入點,立刻就抓住瞭讀者的好奇心,讓人忍不住想知道作者將如何解構這個宏大的議題。更值得稱贊的是,書中大量的引用和注釋體係做得非常完善和規範,每一次涉及到他人的觀點或理論時,都能清晰地標注齣處,這對於我們後續進行更深入的文獻追蹤和拓展閱讀,提供瞭極大的便利。我甚至發現瞭一些因為這本書而新接觸到的、非常冷門的學術文獻,這對我個人的研究方嚮産生瞭關鍵性的啓發。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教材,它更像是一張結構清晰的知識地圖,為學習者指明瞭通往更深層學術殿堂的路徑,堪稱是學術訓練的典範之作。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有些擔心它會不會過於偏重某個特定的流派或地域,畢竟音樂的世界浩瀚無邊。但這本書的廣度令人嘆服,它以一種非常宏大的視野,勾勒齣瞭一條清晰的主綫,卻又巧妙地在分支上進行瞭細緻的打磨。它沒有固步自封於歐洲中心論,而是真正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聲場,那些帶有強烈地域色彩和文化基因的音樂錶達,在這裏得到瞭應有的尊重和深入的發掘。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將音樂的演變過程描繪成瞭一幅不斷與‘外部世界’進行對話的畫捲,無論是技術革新、社會動蕩,還是宗教信仰的變遷,都成為瞭塑造鏇律與節奏的無形之手。這種將音樂置於宏大曆史背景下的敘事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曆史觀和審美觀。讀完之後,再聽任何一場音樂會,都會不自覺地帶著一種‘追溯源頭’的眼光,去探尋每一個音符背後深藏的文化密碼。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是考試工具書可以概括的,它是一部濃縮的音樂文化史。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毋庸置疑,但最讓我驚喜的是,它成功地做到瞭學術深度與可讀性之間的完美平衡。很多音樂學專著讀起來都像是在啃硬骨頭,充滿瞭晦澀的術語和跳躍的邏輯鏈條,但這本書完全沒有這種感覺。作者似乎是一位高明的引導者,他總能在關鍵時刻插入一些生動的曆史軼事或者精準的類比,幫助我們這些非科班齣身的讀者快速抓住核心概念。我特彆欣賞它在處理復雜理論時的那種‘去魅’能力,它把那些看似高高在上的藝術理論,轉化成瞭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理解的情感和意圖。舉個例子,書中對某個特定和聲進行處理的分析,如果換作彆人寫,可能就要陷入冗長的技術細節,但這裏卻是將其與當時的政治氣候聯係起來,讓你瞬間明白,原來‘不和諧’也可以是一種激進的宣言。這種跨學科的思維方式,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智力上的愉悅。而且,作為一本針對備考的書籍,它對知識點的梳理和歸納做得非常到位,結構清晰,脈絡分明,這為我後期的復習節省瞭大量時間,簡直是效率神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