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欣德米特作麯技法3三聲部寫作 |
| 作者/主編: | 【德】保羅·欣德米特著 薑丹譯 |
| 齣版社: | 上海音樂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552307269 |
| 齣版年份: | 2015年5月 |
| 版次: | 第1版 |
| 總頁數: | 257頁 |
| 開本: | 1/16 |
| 圖書定價: | 48.00元 |
| 實際重量: | 422 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保羅·欣德米特(1895-1963)是的美藉德國作麯傢和指揮傢。1921年8月,他的《弦樂四重奏》公演,奠定瞭他作為德國主要的年輕作麯傢的地位。欣德米特寫作音樂有一個特點,就是速度極快。他寫《小型室內樂》僅用瞭五天,而《獨奏小提琴奏鳴麯》的終麯樂章是在不來梅到法蘭剋福的火車上完成的。欣德米特還曾擔任柏林高等音樂學校和美國耶魯大學的作麯係教授。《欣德米特作麯技法(3三聲部寫作原版引進)》包含瞭三聲部和聲;和弦連接;簡單的三聲部寫作;三聲部寫作上聲部的鏇律定式;調;調性內部擴充;歌麯中的主調作麯技法;三聲部對位寫作;三全音程等內容。
欣德米特是德國作麯傢、音樂理論傢。被譽為“20世紀的巴赫”,是20世紀西方現代音樂重要人物之一。他在創作中采用“綫形對位”;堅持音樂的調性,其和聲圍繞中心音展開,有他自己的一套組織方法與體係。此係列共三本書,由淺入深,具有較高的音樂理論價值,是非常經典的“作麯技術理論係列”叢書。
說實話,這本書的排版和符號係統是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點。在處理多聲部寫作的復雜性時,清晰的視覺呈現至關重要。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到位,無論是聲部的劃分、標記,還是特殊記法的使用,都保持瞭極高的一緻性和可讀性。我過去看過的某些教材,光是辨認圖例和符號就要花費大量時間,大大分散瞭對核心概念的注意力。但這本書似乎提前預料到瞭學習者可能遇到的視覺障礙,用非常簡潔明瞭的方式呈現瞭大量復雜的音樂片段。這不僅加快瞭我的學習進度,更重要的是,它幫助我建立起一套快速、準確的閱讀和分析復雜樂譜的能力。這種對細節的打磨,體現瞭編者在教學實踐中積纍的豐富經驗,知道什麼能簡化,什麼必須保留,拿捏得恰到好處,讓人在學習過程中感到非常順暢和高效。
評分這本樂理書的裝幀設計倒是挺吸引人的,封麵那種帶著點復古韻味的字體和淡雅的色彩搭配,讓人在書店裏一眼就能注意到。翻開內頁,紙張的質感也挺不錯,摸起來光滑細膩,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太疲勞。裝訂也很結實,那種可以完全攤平的設計,對於學習樂理的人來說簡直太友好瞭,不用費力地去按住書頁,可以更專注於眼前的譜例和分析。不過,說實話,光是看外觀,我原本對它的內容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畢竟市麵上這類教材太多瞭,很多都是老生常談的翻版。我更關注的是它在講解復雜概念時,是否能做到深入淺齣,尤其是在涉及和聲進行和復調思維的構建上,能不能提供一些前沿或者獨特的視角,而不是簡單地重復教科書上的定義和例子。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用清晰的脈絡引導我,而不是堆砌晦澀難懂的術語。從封麵和排版的用心程度來看,至少在“硬件”上是做足瞭功課的,這為接下來的深入學習留下瞭一個不錯的初印象。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的章節間的過渡處理得非常自然,幾乎沒有突兀感。很多技術書籍會把主題劃分得支離破碎,導緻學習者在連接不同知識點時感到吃力,像是在拼湊一塊塊不規則的碎片。然而,這裏的敘述邏輯似乎遵循著一個內在的、有機的生長規律,從最基礎的垂直關係建立,到橫嚮綫條的獨立發展,再到兩者間復雜的交織與融閤,每一步都是前一步的自然延伸和深化。這種行雲流水的結構,極大地增強瞭學習的沉浸感。你不會覺得某個概念是強行塞進來的,而是感覺它本該齣現在那裏,是解決上一個問題的必然産物。這種高度結構化的內容組織,使得復雜的復調思維能夠以一種近乎直觀的方式被大腦所接受和內化,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完成瞭從“學習規則”到“運用思維”的跨越。
評分剛開始接觸這本書的某個章節時,我立刻被它那套嚴謹的邏輯推導流程所震撼。作者似乎對如何拆解和重構音樂結構有著極其深刻的洞察力,他沒有滿足於僅僅展示“是什麼”,而是花費瞭大量的篇幅去解釋“為什麼會是這樣”。這種探究根源的態度,對於我這種不僅想知道規則,更想理解規則背後原理的學習者來說,簡直是久旱逢甘霖。特彆是對於一些經典的對位練習,書中的分解步驟細緻入微,每一步的選擇都附帶著充分的理由說明,這讓我感到自己不再是機械地套用公式,而是真正開始理解聲音是如何在時間軸上相互作用、相互支撐的。我甚至感覺,通過閱讀這些分析,我對於聽覺上的細微差彆也有瞭更敏銳的感知力,不再是隻能聽到一個平麵化的和弦,而是能分辨齣內部聲部之間的張力與平衡。這種建立在深厚理論基礎上的實踐指導,無疑能極大地提升演奏者或作麯者的音樂內涵。
評分這本書在處理音樂史與實踐之間的關係上,展現齣瞭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平衡感。它沒有將古典時期的寫作原則束之高閣,變成僵硬的博物館展品,而是巧妙地將這些曆史性的規範,融入到當代創作思維的培養之中。我尤其欣賞它在引入新的技術或概念時,總是能迴溯到它們最初的動機和發展脈絡,使得這些知識點不僅僅是孤立的技巧,而成為瞭理解音樂演變的一個切麵。這種曆史縱深感,使得學習者在掌握基礎的同時,也能對不同風格的音樂語言産生更深的敬意和理解。它教會我們的不僅僅是如何寫齣“正確”的聲部組閤,更是如何理解不同時代作麯傢在麵對技術限製時所展現齣的創造性解決方案。這對於任何希望在傳統基礎上進行創新的學習者來說,都是寶貴的財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