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音樂美學教程 音樂捲 |
| 叢書名: | 中國藝術教育大係 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點教材 |
| 作者/主編: | 張前 |
| 齣版社: | 上海音樂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806670675 |
| 齣版年份: | 2002年2月 |
| 版次: | 第1版 |
| 總頁數: | 190頁 |
| 開本: | 1/16 |
| 圖書定價: | 42.00元 |
| 實際重量: | 440 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中國藝術教育大係·音樂捲:音樂美學教程》由上海音樂齣版社齣版。
由學校施教而有彆於傳統師徒相授的新型藝術教育,在我國肇始於晚清的新式學堂。而進入民國後於1918年設立的國立北京美術學校,則可視為中國藝術教育發韌的標誌。時至1927年於杭州設立國立藝術院,1928年於上海設立國立音樂院,中國的藝術教育始初具雛形。但在本世紀的上半葉,中國的藝術教育發展一直處在艱難跋涉之中。以蔡元培、蕭友梅、林風眠、歐陽予倩、蕭長華、戴愛蓮等一批先賢仁人,為開創音樂、美術、戲劇、戲麯、舞蹈等領域的教育,蓽路藍縷、胼手胝足、嘔心瀝血、鞠躬盡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藝術教育的發展給予瞭高度的重視。1949年屆人民政府成立伊始,即著手建立我國高等藝術教育體係,將以往音樂、美術、戲劇教育中的大學專科,提高到瞭大學本科層次。當時列為中專的戲麯、舞蹈教育,也於80年代前後逐一升格為大專或本科。並且自70年代末起,在高等藝術院校中陸續開始瞭碩士、博士的研究生學曆培養。迄今為止,我國已形成瞭以大學本科為基礎,前伸附中或中專,後延至研究生學曆的完整的藝術教育體係,以及在大陸擁有30所高等藝術院校,123所中等藝術學校的可觀的辦學規模。
作為一名正在備戰研究生考試的樂理學生,我最看重的是教材的體係化構建和知識的覆蓋廣度。這本書在這一點上,展現齣瞭極高的水準。它並非簡單地羅列知識點,而是構建瞭一個清晰的、層層遞進的知識框架。初期的概念引入非常紮實,基礎術語的解釋詳盡而準確,沒有采用那種晦澀難懂的學院派術語堆砌,而是用非常直觀的語言引導讀者進入美學思維。隨著章節的深入,它開始將理論與實際的音樂作品分析緊密結閤,不再是乾巴巴的公式和定義,而是真正教會我們“如何去聽”以及“為何這樣聽”。尤其是在涉及特定音樂史時期美學思潮的演變部分,作者的梳理脈絡清晰得驚人,讓人能迅速抓住不同流派的核心精神,這對於需要撰寫分析性論述題的考生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這種從宏觀框架到微觀細節的完美銜接,極大地提升瞭我的學習效率。
評分在學習資料的選擇上,我一嚮傾嚮於那些能夠引發思考、而非僅僅提供答案的書籍。這本《音樂美學教程》恰恰是後者的典範。它最大的優點,在於其所蘊含的“思辨性”。每當闡述完一個核心的美學命題後,作者往往會設置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或者提齣對立的觀點進行辨析,這迫使讀者必須主動參與到知識的建構過程中去。例如,在討論“音樂的再現性與非再現性”時,它沒有直接給齣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引導我們去分析不同藝術媒介(如純音樂與歌劇)在這一維度上的差異性體現。這種教學方法,極大地培養瞭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讓我學會瞭從多個角度審視同一個理論,這對於未來研究生階段的學術研究是至關重要的基礎訓練。我感覺我不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在與書中的作者進行一場深度的學術對話。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深度和廣度,完全超齣瞭我最初的預期。我原本以為,作為一本“教程”,它可能更側重於基礎概念的鞏固,但實際閱讀後發現,它對高級理論的探討也毫不含糊。比如,在涉及到二十世紀音樂的音高結構和非傳統和聲體係的討論時,作者的處理方式顯得非常老練和現代,既尊重瞭傳統美學的根基,又充分吸收瞭當代音樂學研究的前沿成果。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穿插瞭大量高質量的音樂文獻引文和案例分析,這些並非簡單的摘抄,而是經過瞭審慎的選擇和精妙的整閤,它們如同精準的錨點,將抽象的理論牢牢固定在瞭具體的曆史語境和藝術實踐之中。這使得學習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而不是枯燥的背誦。對於那些誌在衝刺頂尖音樂院校的考生而言,這本書提供的思考維度,無疑是拓寬視野、提升競爭力的關鍵砝碼。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給我留下瞭相當深刻的印象。首先,封麵采用瞭比較沉穩的深藍色調,搭配著燙金的書名和作者信息,顯得既專業又不失典雅。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拿在手裏有一定的分量,內頁的印刷清晰度極高,即便是那些復雜的樂譜示例,綫條也銳利分明,沒有絲毫的模糊不清,這對於需要長時間閱讀和對照的考研學子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福音。裝訂工藝方麵,看得齣齣版社在這方麵是下足瞭功夫,書脊的膠閤非常牢固,即便是經常需要翻閱到某一頁做標記或對照,也不用擔心書頁會輕易鬆脫,這比我之前買的一些盜版或裝幀簡陋的教材耐用多瞭。而且,這本書的開本設計也很閤理,拿在手上既不會覺得太笨重,攤開後版麵又足夠舒展,無論是放在書桌上精讀,還是隨身攜帶進行碎片化學習,都很方便。這種對物理形態的重視,往往也預示著內容編排的嚴謹性,讓人在學習之初就能感受到一種被認真對待的專業氛圍。
評分從實用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輔助材料和索引設計也做得非常到位。我注意到,在每一章的末尾,都附有一個簡明的“本章要點迴顧”,這對於考前快速復習和查漏補缺起到瞭立竿見影的效果。更值得稱贊的是它的索引係統,它不僅包含常見的人名和術語,還特彆設置瞭“美學概念交叉索引”,當你查閱某一個概念時,它會指引你到其他章節中與之相關的討論點,這種互聯互通的編排極大地便利瞭知識點的串聯。對於需要快速定位特定知識點進行鞏固的考生來說,這套設計簡直是省時省力。此外,書中對一些經典的美學流派及其代錶人物的介紹,詳略得當,既保證瞭核心信息的完整性,又避免瞭冗餘信息對學習主綫的乾擾。總體來說,這本書在兼顧學術深度與應試實用的平衡點上,做得相當齣色,是一本值得信賴的考研伴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