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蔡仲德人民音乐出版社正版全新教材9787103028001

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蔡仲德人民音乐出版社正版全新教材978710302800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仲德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音乐史
  • 音乐美学
  • 蔡仲德
  • 教材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9787103028001
  • 音乐理论
  • 艺术史
  • 文化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期如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9787103028001
商品编码:29684836465
页数:859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增订版)  
作者/主编:蔡仲德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号:9787103028001    
出版年份:2004/3/1     
 
版次:  第1版
总页数:  859页
开本:  16
图书定价:  98元
实际重量:  1140g
新旧程度:  正版全新













 蔡仲德,男,浙江绍兴人。1937年2月26日生,2004年2月13日逝世。蔡仲德先生生前为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音乐美学学会理事、冯友兰研究会常务理事。






先秦部分

国语
周语上〔选录〕
郑语〔选录〕
晋语八〔选录〕
周语下〔节录〕
附录
〔一〕国语·周语上〔节录〕
〔二〕国语·周语下〔节录〕
〔三〕国语·楚语上〔节录〕
〔四〕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节录〕
左传
隐公五年〔节录〕
文公七年〔节录〕
襄公二十九年〔节录〕
昭公元年〔节录〕
昭公二十年〔节录〕
昭公二十五年〔节录〕
附录
〔一〕左传·襄公十六年〔节录〕
〔二〕左传·襄公十八年〔节录〕
〔三〕伪古文尚书·大禹谟〔节录〕
〔四〕史记·卫康叔世家〔节录〕
论语
为政〔选录〕
八佾〔选录〕
雍也〔选录〕
泰伯〔选录〕
子罕〔选录〕
先进〔选录〕
子路〔选录〕
宪问〔选录〕
卫灵公〔选录〕
季氏〔选录〕
阳货〔选录〕
微子〔选录〕
附录
〔一〕论语·八佾〔选录〕
〔二〕论语·述而〔选录〕
〔三〕论语·先进〔选录〕
〔四〕论语·阳货〔选录〕
〔五〕孝经·广要道〔选录〕
〔六〕史记·孔子世家〔节录〕

两汉部分
魏晋至隋唐部分
宋元明清部分
增订版后记






《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增订版)》分成先秦、两汉、魏晋至隋唐、宋元明清四个历史时段,从古代典籍中选取具有美学意义的乐论文献,加上必要的题解、注释、今译和附录,并且广泛吸收前人及今人的研究成果,以帮助读者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在注解时,作者在尊重文献的前提下,力求作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力戒以今人的思想代替对古人的分析,让古人的思想迁就自己的需要。

 

 



《管弦乐团的诞生与发展: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的演变》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西方管弦乐队自十七世纪巴洛克早期萌芽至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鼎盛时期的复杂演变历程。它不仅是一部音乐史著作,更是一幅描绘乐器学、作曲技法、社会需求与音乐审美观念相互作用的宏大画卷。我们将追溯这一庞大音乐集合体的起源,解析其结构如何一步步固化、丰富并最终成为古典音乐的象征。 第一部分:早期集合体的雏形——巴洛克时期的乐团(约1600-1750年) 本部分聚焦于管弦乐队在意大利歌剧和德国清唱剧需求下产生的最初形态。 1. 歌剧需求的驱动:意大利的“协奏”精神 我们将从克劳迪奥·蒙泰威尔迪(Claudio Monteverdi)的早期歌剧中寻找线索。此时的乐队规模极小,通常被称为“剧场乐团”(Tavolata)。核心乐器是数字低音(Basso Continuo),由大提琴、低音提琴、维奥尔琴(Viola da Gamba)或低音管提供低音声部,羽管键琴或琉特琴进行和声填充。 弦乐组的初步构建: 虽然现代意义上的“弦乐组”尚未完全确立,但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已经开始承担主要旋律和和声任务。然而,乐器的音色和制造标准尚不统一,音准稳定性较差。 木管与铜管的“点缀”角色: 早期管乐器的加入多为色彩性或强调性的装饰,而非结构性部分。双簧管(Oboe)开始取代肖姆管(Shawm),但其音色尚未被完全驯服。长笛(Flute)在巴赫时代逐渐稳定,通常与小提琴一起演奏装饰性对位旋律。 2. 协奏曲的兴起与乐团分化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的“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对乐团结构产生了关键影响。乐团被明确划分为“独奏组”(Concertino)和“合奏组”(Ripieno)。这种对比不仅体现在演奏技术上,更体现在音量和音色的层次感上。 巴赫的精妙配器法: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 Bach)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展示了巴洛克配器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他经常使用当时较为稀有或技术要求极高的乐器,如中提琴(而非仅是和声填充)、自然圆号(Horn)以及色彩浓郁的双簧管 d'amore和大风琴(Musette)。巴赫的配器是功能性的,注重声部间的逻辑对话,而非音响的宏大叙事。 3. 伦敦与曼海姆学派的早期影响 在巴洛克末期,特别是在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G.F. Handel)的清唱剧中,乐团开始向着更均匀、更稳定的方向发展,为古典主义的到来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古典主义的规范化——清晰、平衡与结构(约1750-1820年) 古典主义时期是管弦乐队形成其基本“蓝图”的关键阶段,其核心在于清晰的结构、明确的功能划分以及相对固定的编制。 1. 曼海姆乐派与“管弦乐法”的革新 发源于曼海姆宫廷的乐团,在指挥家兼作曲家约翰·施塔姆斯(Johann Stamitz)的领导下,被誉为当时欧洲最精良的乐队。他们对配器法进行了革命性的探索: 弦乐组的统一化: 乐器制造工艺的改进使得小提琴的音色更为统一、穿透力增强。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五部结构开始成为标准配置。他们不再只是背景伴奏,而是音乐表情的主要载体。 动态的革命: 曼海姆乐派引入了著名的“渐强”(Crescendo)和“渐弱”(Diminuendo)技巧,以及“烟雾般的渐强”(Mannheim Smoke),极大地增强了乐曲的戏剧张力,这是巴洛克时期所不具备的。 2. 海顿与莫扎特:确立古典乐队的“黄金标准”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Joseph Haydn)和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A. Mozart)将古典乐队的规模稳定在了相对精简的规模上,通常为30到40人。 木管乐器的角色固化: 莫扎特开始系统性地使用成对的木管乐器——两支双簧管、两支长笛、两支圆号,有时加入两支巴松管(Bassoon)。木管乐器被赋予独立的旋律线条或和声色彩,不再仅仅是弦乐的“增强器”。圆号主要用于和声的稳定支撑,极少进行复杂的旋律演奏。 定音鼓的标准化: 定音鼓(Timpani)被固定为与小提琴的固定音高相关联,成为节奏和重音强调的重要工具。 奏鸣曲式对配器的要求: 古典交响曲和协奏曲的清晰结构要求配器必须清晰透明,不能让乐器音色相互模糊,体现了启蒙运动对秩序和理性的追求。 第三部分:浪漫主义的扩张——音响的洪流与色彩的革命(约1820-1900年) 随着贝多芬的出现,音乐的情感表达需求急剧膨胀,直接推动了乐队规模的空前扩大和乐器家族的全面发展。 1. 贝多芬:从古典的边界到浪漫的门槛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使管弦乐队产生质变的桥梁人物。 《第三交响曲“英雄”》的突破: 首次将圆号的编制增加到三支,引入了长号(Trombone)——通常在庄严或戏剧性的段落使用——极大地拓宽了铜管的音域和力量感。 情感表达的驱动: 贝多芬的配器不再仅仅是平衡的艺术,而是为表达个人英雄主义和宏大叙事服务的工具。他首次清晰地将木管、铜管和打击乐提升到与弦乐同等重要的地位。 2. 柏辽兹与配器法的理论化 埃克托·柏辽兹(Hector Berlioz)不仅是伟大的作曲家,也是第一位系统阐述配器法的理论家。他的著作《管弦乐法》成为了后世作曲家的圣经。 对乐器音色的痴迷: 柏辽兹将每种乐器视为拥有独特“个性”的独奏家。他致力于探索各种乐器组合产生的复色效果(Timbre Blending),而非仅仅是音量的叠加。 乐队规模的膨胀: 他的《幻想交响曲》要求一支前所未有的庞大乐队,强调铜管组和打击乐组的独立功能。 3. 瓦格纳与李斯特的“管弦交响化” 十九世纪下半叶,作曲家们对音响的追求达到了极致,管弦乐队成为表达哲学和神话的终极载体。 铜管组的革命: 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为了实现其“乐剧”中史诗般的音响,不仅扩大了圆号组(引入低音圆号),更要求发明了瓦格纳大号(Wagner Tuba),以此来填补圆号与长号之间的音域空隙,创造出更厚重、更深沉的铜管色彩。 长号组的常态化: 长号组(三支或更多)从稀有的客串角色变成了标准配置,与低音大管共同构成了厚实的低音基础。 对打击乐的细化: 打击乐不再局限于定音鼓,铙钹、大鼓、三角铁、锣等被有计划地纳入,用于强调戏剧性的高潮和异域色彩。 结论:古典乐队形态的最终确立 到十九世纪末,尤其是在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和马勒的早期作品中,管弦乐队的编制已经基本定型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标准浪漫主义乐队”:庞大的弦乐组(提供音响基石),四管编制(四支长笛、四支双簧管、四支单簧管、四支巴松管,以应对更复杂的和声需要),以及完整且强大的铜管组和丰富多样的打击乐组。本书的最后将总结这一漫长历程中,乐器制造技术、作曲家想象力以及观众审美需求是如何共同塑造了这一西方音乐史上最强大、最灵活的音乐集合体。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着实令人称赞,纸张的手感很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油墨的清晰度也达到了专业水准,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刺眼。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古典韵味,那淡雅的色调和精致的排版,光是看着就让人心生敬意。作为一本学术著作,这样的硬件配置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了阅读体验,也体现了出版社对内容本身的重视程度。我特意留意了一下注释部分的排版,小字部分处理得非常细致,既保证了信息的密度,又不会显得拥挤不堪,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和对比原始资料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翻阅中,能感受到设计者在细节上倾注的心血,每一个版式的调整,似乎都在为更好地呈现那些晦涩深奥的理论做铺垫。可以说,光是捧着它,就能体会到一种踏实和对知识的尊重感,这在当下快餐式的出版环境中,实属难得的精品。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绝非一般入门读物所能比拟,它更像是一份精心编织的知识网络,将中国音乐美学史上那些散落的珍珠串联了起来,逻辑清晰得令人叹服。作者在梳理那些跨越千年的思想脉络时,展现了惊人的耐心和洞察力,他不仅仅是罗列观点,更是在挖掘这些观点背后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的互动关系。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的哲学概念在音乐理论中的体现,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古典语境,又用现代的分析工具进行了精准的阐释,使得那些陈旧的文本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我发现,很多过去读起来云里雾里的段落,经过这番注释和解析后,忽然间豁然开朗,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同时也满足了资深研究者对细微差别的探究欲,真可谓是雅俗共赏的典范。

评分

从整体的学术建构来看,本书展现了一种宏大而又精密的结构布局。它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铺陈,而是巧妙地将美学思想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哲学体系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结构上的创新,让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音乐美学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吸收、批判、重塑自身体系的。特别是对于一些被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作者的态度是开放而审慎的,他会清晰地呈现各方观点,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给出单一的、武断的结论。这种尊重知识主体性和培养独立思考的教学理念,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教会我们如何去研究和判断,而不是仅仅记住结论。

评分

作为工具书的价值,这本书体现得尤为突出,它的注释部分简直就是一座小型文献库。我经常需要对照古籍原文进行研究,而过去常常因为检索不易而感到头疼。然而,这本书的编纂者显然深谙研究者的痛点,他们不仅对核心文本进行了详尽的校勘和白话翻译,更是在关键术语旁标注了多重可能的解释和出处,这种严谨性令人印象深刻。举个例子,书中对于某一特定乐律术语的考证,竟然追溯到了两个不同朝代的不同流派的争论,并且清晰地罗列了各方证据。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本书不再是简单的教材,而是成为了一个可靠的“学术拐杖”,让我在进行深入的文献比对和理论构建时,拥有了强大的后盾。它有效节省了我大量在浩瀚古籍中大海捞针的时间,让我的精力能更集中于思考和创新。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独特,带着一种学者的沉稳和对传统的深深敬意,但又不落入故作高深的窠臼。他似乎总能在最恰当的时候,以一种富有画面感的笔触,将听众带入到那个特定的历史场景中去感受当时的审美情趣。例如,在描述某个时期文人对“雅”与“俗”的界定时,作者引用的那些描述词汇,本身就充满了音乐的美感和韵律,让人仿佛能听到彼时的弦歌。这种叙事上的温度感,是很多纯粹的理论堆砌的书籍所缺乏的。它成功地弥合了纯粹的理论分析与感性的艺术体验之间的鸿沟,让人在理解“为什么”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是什么”的魅力,使得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赏心悦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