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增订版) |
| 作者/主编: | 蔡仲德 |
| 出版社: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103028001 |
| 出版年份: | 2004/3/1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859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98元 |
| 实际重量: | 1140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蔡仲德,男,浙江绍兴人。1937年2月26日生,2004年2月13日逝世。蔡仲德先生生前为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音乐美学学会理事、冯友兰研究会常务理事。
先秦部分
国语
周语上〔选录〕
郑语〔选录〕
晋语八〔选录〕
周语下〔节录〕
附录
〔一〕国语·周语上〔节录〕
〔二〕国语·周语下〔节录〕
〔三〕国语·楚语上〔节录〕
〔四〕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节录〕
左传
隐公五年〔节录〕
文公七年〔节录〕
襄公二十九年〔节录〕
昭公元年〔节录〕
昭公二十年〔节录〕
昭公二十五年〔节录〕
附录
〔一〕左传·襄公十六年〔节录〕
〔二〕左传·襄公十八年〔节录〕
〔三〕伪古文尚书·大禹谟〔节录〕
〔四〕史记·卫康叔世家〔节录〕
论语
为政〔选录〕
八佾〔选录〕
雍也〔选录〕
泰伯〔选录〕
子罕〔选录〕
先进〔选录〕
子路〔选录〕
宪问〔选录〕
卫灵公〔选录〕
季氏〔选录〕
阳货〔选录〕
微子〔选录〕
附录
〔一〕论语·八佾〔选录〕
〔二〕论语·述而〔选录〕
〔三〕论语·先进〔选录〕
〔四〕论语·阳货〔选录〕
〔五〕孝经·广要道〔选录〕
〔六〕史记·孔子世家〔节录〕
两汉部分
魏晋至隋唐部分
宋元明清部分
增订版后记
《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增订版)》分成先秦、两汉、魏晋至隋唐、宋元明清四个历史时段,从古代典籍中选取具有美学意义的乐论文献,加上必要的题解、注释、今译和附录,并且广泛吸收前人及今人的研究成果,以帮助读者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在注解时,作者在尊重文献的前提下,力求作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力戒以今人的思想代替对古人的分析,让古人的思想迁就自己的需要。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着实令人称赞,纸张的手感很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油墨的清晰度也达到了专业水准,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刺眼。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古典韵味,那淡雅的色调和精致的排版,光是看着就让人心生敬意。作为一本学术著作,这样的硬件配置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了阅读体验,也体现了出版社对内容本身的重视程度。我特意留意了一下注释部分的排版,小字部分处理得非常细致,既保证了信息的密度,又不会显得拥挤不堪,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和对比原始资料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翻阅中,能感受到设计者在细节上倾注的心血,每一个版式的调整,似乎都在为更好地呈现那些晦涩深奥的理论做铺垫。可以说,光是捧着它,就能体会到一种踏实和对知识的尊重感,这在当下快餐式的出版环境中,实属难得的精品。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绝非一般入门读物所能比拟,它更像是一份精心编织的知识网络,将中国音乐美学史上那些散落的珍珠串联了起来,逻辑清晰得令人叹服。作者在梳理那些跨越千年的思想脉络时,展现了惊人的耐心和洞察力,他不仅仅是罗列观点,更是在挖掘这些观点背后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的互动关系。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的哲学概念在音乐理论中的体现,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古典语境,又用现代的分析工具进行了精准的阐释,使得那些陈旧的文本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我发现,很多过去读起来云里雾里的段落,经过这番注释和解析后,忽然间豁然开朗,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同时也满足了资深研究者对细微差别的探究欲,真可谓是雅俗共赏的典范。
评分从整体的学术建构来看,本书展现了一种宏大而又精密的结构布局。它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铺陈,而是巧妙地将美学思想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哲学体系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结构上的创新,让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音乐美学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吸收、批判、重塑自身体系的。特别是对于一些被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作者的态度是开放而审慎的,他会清晰地呈现各方观点,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给出单一的、武断的结论。这种尊重知识主体性和培养独立思考的教学理念,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教会我们如何去研究和判断,而不是仅仅记住结论。
评分作为工具书的价值,这本书体现得尤为突出,它的注释部分简直就是一座小型文献库。我经常需要对照古籍原文进行研究,而过去常常因为检索不易而感到头疼。然而,这本书的编纂者显然深谙研究者的痛点,他们不仅对核心文本进行了详尽的校勘和白话翻译,更是在关键术语旁标注了多重可能的解释和出处,这种严谨性令人印象深刻。举个例子,书中对于某一特定乐律术语的考证,竟然追溯到了两个不同朝代的不同流派的争论,并且清晰地罗列了各方证据。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本书不再是简单的教材,而是成为了一个可靠的“学术拐杖”,让我在进行深入的文献比对和理论构建时,拥有了强大的后盾。它有效节省了我大量在浩瀚古籍中大海捞针的时间,让我的精力能更集中于思考和创新。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独特,带着一种学者的沉稳和对传统的深深敬意,但又不落入故作高深的窠臼。他似乎总能在最恰当的时候,以一种富有画面感的笔触,将听众带入到那个特定的历史场景中去感受当时的审美情趣。例如,在描述某个时期文人对“雅”与“俗”的界定时,作者引用的那些描述词汇,本身就充满了音乐的美感和韵律,让人仿佛能听到彼时的弦歌。这种叙事上的温度感,是很多纯粹的理论堆砌的书籍所缺乏的。它成功地弥合了纯粹的理论分析与感性的艺术体验之间的鸿沟,让人在理解“为什么”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是什么”的魅力,使得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赏心悦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