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程控交换与组网综合实训
:24.00元
售价:16.3元,便宜7.7元,折扣67
作者:贾爱茹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303110285
字数:326000
页码:23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本书共分七个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一介绍了程控交换机的基本概念、分类、发展及各项业务,并介绍了通信网及电话网的基本知识。学习情境二介绍了三个工作任务:程控交换机的硬件配置、HW电缆的安装、NOD线的安装。学习情境三介绍了两个工作任务:程控交换机的本局开局、程控交换机用户常用新业务的配置及演示。学习情境四介绍了四个工作任务:普通用户数据配置、ISDN用户数据配置、小交换机用户数据配置、Centrex用户数据配置。学习情境五介绍了三个工作任务:七号信令中继数据配置、中国一号信令中继数据配置、V5接口数据配置。学习情境六介绍了两个工作任务:程控交换机设备维护、测试操作。学习情境七介绍了三个工作任务:MDF配线操作、DDF配线操作、程控交换机的常见故障排除。
本书既可以作为通信技术专业以及相关专业高职高专学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通信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古典音乐中的和声演变史: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音乐理论的刻板印象。它不像那种干巴巴的乐理教材,反而更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作者的叙述充满了激情和画面感,他没有简单地罗列和弦进行,而是将每一次和声语言的革新都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比如,他对莫扎特晚期作品中半音阶使用的分析,简直是天才之笔,揭示了其中蕴含的挣扎与突破。我最欣赏的是他对“色彩”的描述,用精准的文学语言描绘了不同调式和声色彩的细微差别,让我这个“听觉党”也开始用“视觉”去想象音乐。翻阅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去播放书里提到的曲目,书本上的分析和实际听感完美对接,那种融会贯通的感觉,非常美妙。它让枯燥的和声规则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评分说实话,我最近迷上了《量子计算与纠缠态基础》,这本书的难度系数堪比攀登珠穆朗玛峰,但一旦你领略了其中的美妙,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作者的文笔极其凝练,充满了哲学思辨的深度。他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狄拉克符号,而是从宏观的物理现象入手,逐步引导我们理解叠加态和测量坍缩的诡异之处。我尤其欣赏他对贝尔不等式的论证部分,那种逻辑上的滴水不漏和思想上的颠覆性,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反复揣摩。书中的图示设计也极其精妙,那些三维的布洛赫球和量子逻辑门的示意图,比起我以前看的任何资料都要直观得多。唯一的“挑战”在于,它要求读者必须具备相当的线性代数基础,否则阅读过程会像是在雾中摸索。但对于真正想深入量子信息领域的探索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绕不开的“硬通货”,它为你建立起一个坚实而优雅的理论框架。
评分我最近翻阅的《全球供应链管理:数字化转型视角》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在贸易一线摸爬滚打的人量身定做的“急救包”。这本书的视角非常新颖,它没有沉溺于传统的物流成本分析,而是聚焦于物联网(IoT)和区块链技术如何重塑端到端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作者对“牛鞭效应”的解读特别透彻,他结合了疫情期间的真实案例,展示了信息流的中断如何比实物流的中断造成更大的损失。书中对于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部分,提供了非常实用的Python代码片段,可以直接用于数据分析,这一点非常加分。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关于“最后一公里”交付模式的案例研究,它对比了无人机配送与传统最后一公里网络优化的优劣,分析得鞭辟入里。读完这本书,我对供应链不再是简单的“买进卖出”的线性思维,而是有了一个动态、智能、对风险敏感的全局观。
评分哇,这本书简直是信息时代的“定海神针”!我刚啃完《深度学习与神经网络原理》,那感觉就像是第一次看到宇宙的星图,充满了震撼和敬畏。作者对反向传播算法的阐述简直是庖丁解牛,把那些复杂的矩阵运算和链式法则拆解得清清楚楚,即便是像我这种对高数有点畏惧的工科生,也能顺着他的思路一路高歌猛进。特别是关于激活函数选择的章节,他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结合了图像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的实际案例,对比了ReLU、Sigmoid和Tanh在不同场景下的优劣,那种“实战演练”的代入感极强。而且,书中对于如何调试模型、识别过拟合和欠拟合,提供的“经验之谈”比教科书上的公式更管用。读完后,我立刻尝试用Keras搭建了一个小型卷积网络来识别手写数字,效果立竿见影,那种从概念到实践的飞跃,让人信心倍增。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像是一位资深导师在你耳边低语,指点迷津。
评分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未来城市规划的著作:《生态智慧与韧性城市设计》。这本书的视角极其宏大,但落脚点又非常具体。作者对于“灰色基础设施”向“绿色基础设施”转型的论述,充满了前瞻性和紧迫感。他用大量数据说明了城市“海绵化”改造的实际效益,远超出了单纯的防洪减灾,还涉及到生物多样性恢复和城市微气候调节。书中探讨了垂直森林、屋顶农场等概念,并配有详尽的工程可行性分析,而不是停留在美好的愿景上。我特别欣赏他对“社区参与式设计”的强调,认为技术再先进,也必须融入地方文化和居民需求,否则就是空中楼阁。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很有特点,大量的实景照片和概念图穿插其中,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它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可持续的眼光去看待我们每天生活的城市空间,充满了启发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