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拔罐疗法

家庭拔罐疗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强著 著
图书标签:
  • 拔罐疗法
  • 家庭医学
  • 中医养生
  • 健康保健
  • 传统医学
  • 自我疗法
  • 疾病预防
  • 康复护理
  • 穴位按摩
  • 经络调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ISBN:9787508257792
商品编码:2973332934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家庭拔罐疗法

定价:12.00元

作者:刘强著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5082577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18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简要介绍了拔罐疗法的发展史、治疗作用、适用范围、操作步骤、常用穴位等;详细介绍了内科、外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等常见病症的拔罐方法及注意事项。

目录


一、概述
 1、拔罐疗法的起源与发展
 2、拔罐疗法治疗病症的原理
 3、拔罐疗法适用范围
二、人体经络
 1、经络系统的组成
 2、十二经脉
 3、十二经脉分布和循行走向
 4、奇经八脉
 5、十五络
 6、十二经别
 7、十二经筋
 8、十二皮部
 9、十二经脉循行流注规律
 10、经络系统的作用
 11、经络系统的治疗作用
三、拔罐疗法基本常识
 1、常用部位
 2、穴位分类
 3、腧穴取穴方法
 4、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5、常用罐具
 6、常用排气方法
 7、常用拔罐方法
 8、拔罐后皮肤反应
 9、罐具选择
 10、拔罐常用辅助材料
 11、注意事项
 12、禁忌证
四、内科病症拔罐疗法
 1、感冒
 2、支气管炎
 3、支气管哮喘
 4、肺炎
 5、高血压病
 6、心律失常
 7、心绞痛
 8、胃炎(胃脘痛)
 9、肠炎
 10、便秘
 11、膈肌
 12、糖尿病
 13、肥胖症
 14、神经衰弱
 15、偏头痛
 16、面神经麻痹
 17、脑中风后遗症
 18、泌尿系感染
 19、遗精
 20、阳痿
五、外科病症拔罐疗法
 1、落枕
 2、颈椎病
 3、肩周炎
 4、肱骨外上髁炎
 5、急性腰扭伤
 6、坐骨神经痛
 7、膝关节痛
 8、足跟痛症
 9、丹毒
 10、急性炎
 11、痔疮
 12、脱肛
六、妇产科病症拔罐疗法
 1、痛经
 2、闭经
 3、盆腔炎
 4、带下病
 5、脱垂
 6、妊娠呕吐
 7、产后缺乳
 8、更年期综合征
七、儿科病症拔罐疗法
 1、小儿高热
 2、小儿疳积
 3、小儿消化不良
 4、小儿厌食
 5、小儿流涎
 6、小儿遗尿
 7、流行性腮腺炎
八、五官科病症拔罐疗法
 1、急性结膜炎
 2、麦粒肿
 3、慢性鼻炎
 4、鼻出血
 5、慢性咽炎
 6、急性扁桃体炎
 7、梅尼埃病
 8、牙痛
 9、复发性口腔溃疡
 10、耳鸣、耳聋
九、皮肤科病症拔罐疗法
 1、痤疮
 2、荨麻疹
 3、带状疱疹
 4、神经性皮炎
 5、湿疹
 6、皮肤瘙痒症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医养生漫谈:古法调理的智慧与现代实践》 序言 在这个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如何在繁杂的信息洪流中寻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养生之道,却成了一门学问。我曾花费大量时间研习古籍,走访名医,也曾亲身体验各种疗法,感悟颇深。本书并非要推崇某种玄妙的理论,而是希望以一种朴实、易懂的方式,分享我在中医养生领域的一些心得体会,特别是那些被岁月沉淀下来的古老智慧,以及它们如何与我们现代的生活方式相结合,焕发出新的生机。 第一章:身体的低语——理解身体的信号 我们常常忽略身体发出的细微信号,直到它们演变成难以忽视的疼痛或不适。实际上,我们的身体会以各种方式“说话”,只是我们需要学会倾听。 “火气”的信号: “上火”是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词汇了,看似简单的描述,背后却蕴含着身体阴阳失衡的复杂信息。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牙龈出血、失眠多梦、烦躁易怒,这些都可能是体内“火气”过盛的表现。它可能源于饮食不当,比如过食辛辣油腻;也可能与情志失调有关,长期的压力和焦虑会“郁火”。理解这些信号,是走向调理的第一步。 “湿气”的困扰: 现代人生活环境多变,加上喜食生冷、甜腻的食物,很容易导致体内“湿气”停滞。身体感到沉重乏力,头脑昏沉不清,食欲不振,舌苔厚腻,大便黏滞不爽,甚至出现皮肤瘙痒、关节疼痛等问题,这些都可能是“湿气”在作祟。湿邪就像附着在身体里的“泥垢”,阻碍了气血的畅通,影响了正常的生理功能。 “寒气”的侵袭: 身体的寒冷并非仅仅是温度的感受,它还可能是一种内在的“阴盛阳衰”。畏寒怕冷、手脚冰凉、腹泻腹痛、月经不调(痛经、经血暗淡)、腰膝酸软,这些症状都提示我们体内可能存在“寒气”。寒邪最容易损伤阳气,而阳气是我们身体的“火源”,一旦阳气不足,身体的各项功能都会受到影响。 其他信号: 除了这些常见的外,还有许多其他信号值得我们关注。比如,疲劳感持续不退,可能是身体在发出“需要休息”的信号;皮肤出现色斑、暗沉,可能与气血不畅或内分泌失调有关;指甲的月牙变化、舌头的颜色和形状,都是观察身体健康状况的窗口。 第二章:古老智慧的宝库——中医理论的精髓 中医之所以能够传承千年而不衰,在于它深刻洞察了人体的运行规律,并提供了一套独特而系统的养生理论。 阴阳五行: 这是中医最核心的理论基础。阴阳代表了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如昼夜、寒热、虚实。五行(金、木、水、火、土)则代表了自然界和人体内的五种基本物质及其相互关系,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生)也相互制约(相克)。人体的脏腑、组织、乃至情绪、疾病,都可以用阴阳五行来解释和归类。理解了阴阳平衡和五行生克,就能更好地理解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关键。 气: 是生命的原动力,推动着血液的运行,维持着脏腑的功能。气虚则力不从心,脏腑功能减退。 血: 滋养全身,是身体的物质基础。血虚则面色萎黄,头晕眼花。 津液: 包括汗、泪、唾、尿、精液等,滋润濡养着身体的各个部分。津液不足则口干舌燥,皮肤干燥。 三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同维持着身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脏腑理论: 中医将人体的脏腑分为阴阳,如心、肝、脾、肺、肾为五脏(属阴),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为六腑(属阳)。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它们之间又通过经络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例如,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如果肝气郁结,就可能出现情志不畅、消化不良等问题。 经络学说: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遍布全身,连接着脏腑与体表。经络的畅通是气血顺畅、脏腑功能正常的重要保证。经络不通,气血受阻,就会引发疼痛、麻木等症状。针灸、推拿等疗法,正是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来调整气血,疏通经络。 第三章:食疗的智慧——“药食同源”的奥秘 “药食同源”是中医养生的一大特色,强调食物本身就具有调理身体的功效。通过合理的饮食选择,可以达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辨证施食: 并非所有食物都适合所有人。同样是“上火”,实火和虚火的食疗方法就截然不同。实火适合食用清热解毒的食物,如绿豆、苦瓜、莲子等;虚火则需要滋阴降火,如百合、银耳、枸杞等。 时令饮食: 春夏秋冬,季节变化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 春季: 万物复苏,宜养肝。多食新鲜蔬菜,如菠菜、韭菜,搭配一些甘甜的食物,如蜂蜜、大枣。 夏季: 暑热当令,宜清热解暑。多食瓜果蔬菜,如西瓜、黄瓜、冬瓜,可适当食用绿豆汤、荷叶茶。 秋季: 气候干燥,宜润肺。多食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藕、蜂蜜、百合。 冬季: 寒冷收敛,宜补肾。多食温补的食物,如羊肉、牛肉、核桃,以及黑芝麻、黑豆等黑色食物。 五谷杂粮的魅力: 糙米、小米、燕麦、玉米等粗粮,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调理脾胃,促进消化,稳定血糖。它们是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营养来源。 药食两用的宝藏: 姜、葱、蒜、醋、酱油等日常调味品,都有其药用价值。例如,姜能散寒,葱能发汗,醋能开胃。还有一些常见的食材,如枸杞、红枣、山药、莲子、薏苡仁等,既是食物,也是药材,在日常烹饪中加入,就能起到温和的调养作用。 第四章:情绪的力量——情志养生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如果过度或持久,都会损伤人体的脏腑功能,导致疾病。 “怒伤肝”: 长期压抑怒火,或者暴怒,都会导致肝气郁结或肝火上亢,引起头痛、头晕、胸闷、失眠等症状。学会适时宣泄,或者通过转移注意力、运动来缓解。 “喜伤心”: 过度的兴奋和狂喜,可能导致心神不宁,甚至出现心悸、失眠。保持平和的心态,适度地享受生活。 “思伤脾”: 过度思考、忧虑,会损伤脾胃功能,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尝试正念冥想、转移思绪,或与人倾诉。 “悲伤肺”: 长期悲伤、抑郁,会耗伤肺气,导致咳嗽、气短、胸闷。适度宣泄悲伤,寻求支持,并关注肺部的养护。 “恐伤肾”: 长期恐惧、惊慌,会耗伤肾精,导致腰膝酸软、耳鸣、遗尿等。通过自我调节、冥想、或者积极面对恐惧的源头来缓解。 保持平和心态: “心静则神泰”。培养一种淡泊宁静的心态,学会接纳和感恩,减少不必要的思虑和情绪波动,是情志养生的关键。 第五章:生活起居的智慧——顺应自然,规律生活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中国古代的生活常态,其中蕴含着顺应自然规律的养生智慧。 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遵循身体的生物钟。熬夜是最大的“健康杀手”之一,它会打乱身体的阴阳平衡,损伤肝脏和肾脏。 适度运动: 运动能够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排除体内的浊气。但运动也要适度,不宜过度劳累,尤其是在身体不适时。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的运动,更符合中医养生的理念。 环境养生: 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通风,避免潮湿和阴冷。根据季节调整穿着,避免受寒或中暑。 洗浴养生: 适度的洗浴能够清洁身体,放松身心。冷热水交替浴、药浴等,也能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 劳逸结合: 工作学习要专注,但也要懂得放松休息。长期的过度劳累,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都会对身体造成损耗。 结语 养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身体的尊重,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本书所分享的,只是我个人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浅显体会,希望能抛砖引玉,激发大家对中医养生智慧的兴趣。最重要的是,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循序渐进,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之道。愿大家都能拥有健康、平和、充实的生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我买这本书之前,对市面上同类书籍的实用性持保留态度的,很多都停留在概念介绍层面,缺乏可操作性。然而,这本著作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实用性强到让人几乎可以立刻上手操作,每一个步骤的描述都详尽到了“手把手教”的程度。比如,它不仅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更会明确指出“在什么情况下不应该这样做”,并且详细解释了背后的原理。书中关于不同情况下的调整策略和常见错误的排查指南部分,简直是精华中的精华,我甚至觉得这部分内容单独成册也毫不逊色。作者的严谨态度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无论是工具的选择标准,还是环境的准备要求,都给出了明确的指导和建议。读完后,我感到自己手上握着的不是一堆理论,而是一套真正能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箱。

评分

从知识体系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这本书绝对称得上是该领域内的一部重量级作品。它不仅仅局限于表面功夫,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沿革,这让读者能够建立起一个宏大而扎实的知识框架。我注意到,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权威研究和不同学派的观点,并且对这些观点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比较,这种多角度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它没有盲目推崇某一种单一的理论,而是鼓励读者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吸收和整合信息。这种鼓励探索、追求真理的态度,对于希望深入研究该领域的读者来说,是无比珍贵的。看完这本书,我不再满足于浅尝辄止的了解,而是有了一种想要继续深挖下去的强烈动力,它成功地在我的内心种下了一颗求知欲的种子。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成功地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避免了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学术腔调。作者的文字充满了人文关怀和一种温暖的叙事感,读起来非常舒服,没有那种生硬的命令式口吻。尤其是在探讨一些涉及身体反应的敏感部分时,作者的措辞总是那么得体、富有同情心,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被尊重和被理解的体验。我特别欣赏作者偶尔穿插进去的那些小故事或个人感悟,它们像是为严肃的知识点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人情味。这种能够将“技术”与“情感”完美融合的叙事能力,是非常难得的,它让读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与作者共同探索和学习的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结构清晰得让人叹服。作者似乎对读者的认知过程有着深刻的洞察,每一步的讲解都像是循序渐进的引导,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逐步深入到复杂的操作细节,中间穿插了大量真实的案例分析作为支撑。我注意到,作者非常善于使用对比和类比的手法来解释那些抽象的理论,比如在描述某种特定的技术时,它会先用一个日常生活中很容易理解的情境来打个比方,瞬间就让晦涩的知识点变得平易近人。而且,章节之间的过渡非常自然流畅,你读完一个部分,自然而然地就会想知道接下来的内容会是什么,完全没有那种为了凑字数而硬生生堆砌信息的尴尬感。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种精心设计的阅读路径,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门槛,让人有信心能够真正掌握书中所传授的知识体系。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着一种复古而又精致的气息。我尤其喜欢它在色彩运用上的克制与大胆结合,封面的主色调是那种沉稳的墨绿色,搭配烫金的书名,在书架上就显得很有质感。内页纸张的选取也十分考究,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触感,即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这本书的插图部分,那些细致入微的线条勾勒和恰到好处的留白,让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文字内容变得生动起来。我本来以为这种主题的书籍在视觉呈现上会比较单调,但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投入了极大的心血,每一个章节的引言部分都配有一幅与内容相关的、艺术性极高的手绘图。翻阅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欣赏一本精美的画册,而非单纯的工具书。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也让我对书中知识内容的期待值大大增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