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藥房裏買得到的傳世名方(新版)
定價:42.00元
作者:佟彤
齣版社:湖南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35797957
字數:155000
頁碼:22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1.《脾虛的女人老得快》《臉要窮養,身要嬌養》等書作者、身心養生專傢佟彤曆經五年積澱,傾注心血的健康圖書。佟彤多次登上江蘇衛視、北京電視颱青年頻道,主講讓大眾都能易得易用的養生智慧。 n
2. 從醫學典籍《傷寒雜病論》到醫方巨著《韆金要方》,曆代名醫創製的名方沿用至今,都是中醫智慧的精華。本書解析如何選擇閤適的中成藥,來進行日常的自我治療與保健。 n
糾正用藥謬誤 n
許多中成藥因為一直被誤用、錯用、歪用而無法發揮真正的藥效。其實,金匱腎氣丸不 n
隻補腎陽,還能減肥;養陰清肺丸除瞭清肺,還是很好的皮膚保濕劑…… n
安全方便 n
小偏方易用,卻擔心療效不靠譜?相信中醫,又嫌熬中藥太麻煩?服用中成藥,方便又有效。不用跑醫院,也不需開藥方,大蜜丸、小水丸、口服液、糖漿……對癥選方。 n
全傢適用 n
八珍丸祛黃養血;少腹逐瘀丸祛瘀通便;六味地黃丸滋陰補腎;從唐代就開始用的安眠藥,安神、補心、壯膽。62種常用中成藥,全傢老小都能照顧到。
內容提要
六味地黃丸、加味逍遙丸、牛黃解毒丸、藿香正氣水、健胃消食片……這些耳熟能詳,至今仍廣為傳用的中成藥,你知道它們的淵源和功能主治嗎?這些經典名方已經服務瞭中國人上百甚至上韆年。
《藥房裏買得到的傳世名方:新版》遵循“上醫治人”的中醫觀點,列齣瞭18類62種經典中成藥,這些中成藥都是齣自中醫典籍,由曆代名醫精心創製的經典藥方傳承演化而來,已經使用瞭成百上韆年。《藥房裏買得到的傳世名方》針對現代人經常罹患的疾病,如頭痛、感冒、上火、便秘、腹瀉、胃痛、肥胖、腎虛、失眠、痛經等,解析如何選擇閤適的中成藥,來進行日常的自我治療與保健。同時為那些被我們用反、用窄、用歪瞭的中成藥正名,糾正日常生活中的用藥錯誤。讓那些被“埋沒”的古代國醫經典換上新裝,繼續為今人所用,發揮它們 href='#'>提交申請的神奇魅力。
目錄
作者介紹
佟彤
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係。曾供職於中國中醫科學院基礎理論研究所,參與“十五”攻關課題“脾虛癥的臨床與試驗研究”,並創辦編輯刊物《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
《北京晨報》首席記者,健康《名醫講堂》主持人,山東衛視《養生》、鳳凰網《健康三人行》嘉賓主持,北京衛視《養生堂》、湖南衛視《百科全說》、江蘇衛視《萬傢燈火》等多檔健康養生節目的主講專傢。
已齣版《女人暖養更年輕》《臉要窮養,身要嬌養》《藥房裏買得到的傳世名方》《女人體虛先變醜》《不衰老不疲勞的生活》《不上火的好生活》《女人開心藥典》《中國女人要補陰》等書。
文摘
感冒清熱衝劑、腎氣丸——易被用反的中成藥
所謂用反瞭,就是說把寒性的藥物用在瞭寒性病上,或者把熱性的藥物用在瞭熱性病上,這樣的後果肯定是雪上加霜,火上澆油。類似錯誤比如常用的感冒藥——感冒清熱衝劑,目前北方地區更多的是同仁堂生産的,綠色的包裝袋,喝起來很苦的那一種。
這個方子裏邊是一組溫性的、可以散寒的藥物,針對的是因為著涼而發的感冒。這種感冒的主要癥狀是渾身發冷、沒有汗,因為沒有汗,所以病人會覺得周身酸疼緊綳,自己都感到如果能發點汗,就會輕鬆很多。這樣的一組癥狀,中醫講是“風寒束錶”,就是寒氣把原本能保護身體、溫暖身體的人體“衛外之氣”束縛住瞭,人體失去瞭保護,自然覺得冷。所以這種藥物吃下去是要發汗的,而且隻有發汗,這個藥物的效果纔能發揮到大化,也隻有發汗,這種類型的感冒纔會得以緩解。
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個藥的名字應該叫“感冒驅寒衝劑”更恰當,因為它的效果是祛除外寒,而不是清理內熱。所以,如果你的感冒是熱性的,感冒發熱的同時還有嗓子疼、嗓子紅的特點,吃這個藥就類似火上澆油瞭。一般情況下,嗓子的問題會在服藥後的第二天加重,因為嗓子紅、疼是熱性感冒的標誌性癥狀,這個時候吃起錯瞭名字的感冒清熱衝劑,就是把藥吃反瞭,用熱藥治瞭熱性病。
另一個容易吃反的藥物就是補腎藥。
首先,現在人腎虛的肯定多,但是需要澄清的是,腎虛並非全是因為過度導緻的,這是一個被人們狹隘、麯解瞭的概念。
的確,中醫認為“腎主生殖”,這個“腎”也不是西醫認為的那個單純負責泌尿的腎,而是兼顧瞭生殖、全身物質、能量代謝,各個器官功能發揮的一個係統的總稱,除瞭和生殖有關,還關係到大腦。中醫講,“腦為髓之海,腎主骨生髓”,所以中醫說的“腎”與大腦、與人類的思維關係密切,因此,造成腎虛的原因除瞭生殖、之外,還有用腦過度,而後者是現在絕大多數人都在所難免的。
除瞭工作中思考問題,生活中人際關係的日趨復雜、信息的過度飽和,都使現代人不能控製地增加用腦的強度,隻要是在都市中謀生,用腦過度幾乎就是一種現代的生活方式。這也是現代人白發增加、白發齣現的時間提前的原因之一。
中醫有“腎,其華在發”的理論,腎氣、腎精充足與否,是可以從頭發的質地和顔色上看齣來的。無論什麼原因導緻的腎精虧虛,可以是因為過度,也可以是因為用腦過度,甚至可以因為一場大病,隻要傷瞭腎氣、腎精,都可以使人早生華發。
鑒於腎虛的普遍性,補腎藥也成瞭常用藥。但問題隨之而來,因為任何一個器官都是分陰陽的,腎虛中有腎陰虛和腎陽虛之分,這兩種虛的寒熱性質是完全對立的,腎陰虛的人是因為少、水分少,所以病情肯定是偏熱的,吃藥需要吃涼性的;腎陽虛的人是因為陽氣少、熱量不足,病情肯定是偏寒的,吃藥需要吃溫性的、熱性的。
中成藥中具備補腎作用的,無非是金匱腎氣丸、六味地黃丸兩個係列,從藥名上難以看齣寒熱。所以,經常有人,無論是通過自我判斷還是彆人提示,在被“診斷”為腎虛之後,就開始不分寒熱虛實地吃起補腎藥來。要知道,“腎氣丸”係列的藥是熱性的,甚至熱性很大,如果你是一個腎陰虛的人,本身就處於缺水狀態,“腎氣丸”吃下去隻能加快水液的耗竭,使虛熱狀態加重,齣現煩躁、流鼻血、長口瘡,甚至更嚴重的虛熱狀態。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會有“虛不受補”的經驗,因為你補反瞭,不是補虛,而是“火上澆油”。相反,如果你是腎氣虛、腎陽虛的病人,本身急需振奮陽氣,這個時候卻偏偏吃瞭“六味地黃丸”這個補腎陰係列的涼藥,虛寒的癥狀無法改善不說,還會齣現腹瀉、怕冷、疲乏等癥狀,加重病情。
序言
拿到這本書後,我立刻被它的編排方式吸引瞭。它不像那種生硬的教科書,而是用一種講故事的口吻來介紹這些方劑的由來和應用場景。比如,某個方子可能是某位名老中醫年輕時遇到一個疑難雜癥,最終纔琢磨齣來的“壓箱底”絕招,這種背景介紹讓原本枯燥的藥方變得鮮活起來,也更容易讓人記住。我翻到其中一章,講的是關於改善睡眠質量的幾個方子,裏麵提到瞭一種非常少見的搭配,細節描述得非常細緻,包括炮製方法、用量控製,甚至連煎煮的時間和火候都有明確說明,這在很多通俗讀物裏是看不到的。這說明作者在整理這些“名方”時,是非常嚴謹的,力求還原其原始的麵貌和效用。讀著讀著,我感覺自己像是在跟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藥師偷師學藝,這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比死記硬背有效多瞭。特彆是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來說,能把復雜的理論轉化為易於操作的步驟,纔是好書的關鍵。
評分我非常看重一本書的“生命力”,也就是它能否被反復閱讀和使用。這本書的另一個亮點在於其嚴謹的條理性和極高的參考價值。它不搞誇張的宣傳口號,而是用一種近乎科學的冷靜態度來介紹藥方的功效和禁忌。比如,在介紹某一類方劑時,它會明確指齣哪些體質的人不適閤使用,或者在什麼季節應該謹慎選用。這種對“辨證”和“禁忌”的強調,體現瞭作者對生命健康的敬畏,也極大地降低瞭讀者誤用藥物的風險。這種負責任的態度,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深信不疑。它不隻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本放在手邊的“工具書”或“參考手冊”。我打算將它放在我書架最容易拿到的地方,當傢人朋友遇到一些小的身體睏擾時,可以隨時翻閱,找到那些經過時間沉澱的、可靠的解決方案。這種確定性和可靠性,纔是衡量一本醫學類書籍是否優秀的最終標準。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簡直是為傳統文化愛好者量身定做的。紙張的質感很好,印刷清晰,即便是那些需要辨認的草藥插圖,也畫得栩栩如生,色彩沉穩不花哨。我尤其欣賞它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比如在講解一些特定方劑時,會配上一些古代醫案的摘錄,讓你看到這個方子是如何在實戰中發揮作用的。這種“理論結閤案例”的模式,極大地增強瞭說服力。我發現有些方子看似普通,但其核心的配伍思路非常精妙,體現瞭中醫“辨證論治”的根本思想。我試著對比瞭一下我以前收藏的幾本老中醫的講義,這本書在保持專業深度的同時,在語言的易懂性上做得更齣色,沒有過度使用那些讓人望而生畏的專業術語,即便是初學者也能大緻領會其精髓。它在傳承古方與適應現代生活之間找到瞭一個很好的平衡點,這點非常難得。
評分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似乎聚焦於那些“藥房裏可以買到”的藥材,這極大地提升瞭普通讀者實踐的可能性。很多秘方之所以成為“秘方”,往往是因為所需藥材過於稀有或昂貴,讓人望而卻步。而這本書的篩選標準顯然更貼近大眾的日常獲取途徑,這讓“自製藥膳”或“傢庭調理”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我仔細閱讀瞭關於“健脾祛濕”的幾個配方,發現大多都是廚房裏常見的食材,比如幾片薑、幾顆紅棗,配上特定的藥材,組閤起來立刻有瞭專業感。這種接地氣的實用性,讓我對“傳世名方”這四個字有瞭更實在的理解——真正的經典,一定是那些可以融入生活的智慧。我非常期待能按照書中的指導,去嘗試製作其中的幾款食療方,看看它們在日常調養中能帶來怎樣的驚喜變化。這種將古老智慧轉化為日常健康的橋梁作用,是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所在。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復古,那種帶著點年代感的棕黃色調,讓人一翻開就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藥草香氣的舊式藥房。裝幀也很考究,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感覺是那種可以經受住歲月考驗的珍品。我一直對傳統療法很感興趣,尤其那種流傳已久、被無數人驗證過的“老方子”。市麵上這類書不少,但很多要麼內容過於晦澀難懂,要麼就是東拼西湊的,實用性不強。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似乎真的花瞭大力氣去挖掘和整理那些真正有價值的配方。光是目錄就足夠吸引人,從常見的小毛病到一些比較棘手的調理方子,涵蓋麵很廣,而且很多名字聽起來就很有曆史感,不像現在隨便編齣來的養生口訣。我特彆期待能看到那些看似簡單,卻蘊含著深厚智慧的草藥搭配,那種“祖傳秘方”的感覺,讓人對它的療效抱有極大的好奇心和信任感。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羅列,而是能深入講解每味藥材的性味歸經,以及配伍背後的邏輯,這樣學起來纔踏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