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说文解字部首校释 | 作者 | 邓散木 |
| 定价 | 25.00元 | 出版社 | 人民美术 |
| ISBN | 9787102073514 | 出版日期 | 2015-12-01 |
| 字数 | 页码 | 78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说文解字部首校释》是中国历史上一本古代文字研究典籍,也是中国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成书于汉代。《说文解字部首校释》既是中国古代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汉语字源的文献精品,同时也是千百年来流传广泛和使用较多的中华典藏古文工具书。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这本关于汉字形体源流的著作,着实让我对传统小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初翻此书,便被其严谨的考据和条分缕析的论证所吸引。作者在对部首进行梳理和辨析时,不仅追溯了它们的早期形态,还深入探讨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轨迹,这一点非常贴合我一直以来对汉字“活化石”般特性的好奇心。比如,对于一些形近而义不尽同的部首,书中通过大量鲜活的字例进行对比,使得抽象的部首知识变得立体而生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释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去芜存菁”的学风,他没有盲目地沿用旧说,而是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和音韵学成果,对一些长期存在的争议点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见解。阅读过程中,常常需要对照着字帖反复揣摩那些细微的笔画差异,才能真正体会到古人造字的匠心。这种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它强迫你慢下来,去感受每一个符号背后的历史重量和文化意蕴。对于任何一位对汉字学抱有严肃态度的学习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案头参考,它构建了一个清晰的逻辑框架,让原本散乱的部首知识系统地串联起来,极大地提升了对《说文解字》原貌的理解深度。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体现了一种朴素而扎实的学术风格,与内容上的严谨性是相互映衬的。字体选择和行距的处理,都倾向于清晰易读,尽管内容本身难度不低,但至少在阅读的物理体验上给予了最大的便利。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古文字字形图片的引用和解析,虽然不是印刷的彩色大图,但在黑白呈现下,那种古拙的笔意依然能够穿透纸面。这本书的价值是时间的沉淀,它不仅仅是关于部首的知识手册,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对待汉字”的思维方法论的展示。它教导我们,每一个部首都是一个微型的历史现场,其结构是历史选择的结果。看完此书,我对汉字的敬畏感又加深了一层,明白了我们今天使用的每一个字形背后,都凝聚着无数先贤的心血与智慧。它是一份值得珍藏的学术馈赠,让人在文字的海洋中找到了坚实的立足点。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主要目的是为了辅助我的书法创作练习,希望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传统书体的结构美感。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得尤为突出。它不像一般的字帖那样只关注“写得像”,而是深究“为什么这样写”。书中对于部首在不同书体中的“形态适应性”有着精到的分析。例如,某个在篆书中结构舒展的部首,在楷书中为了配合整体的紧凑感,其笔画形态会如何微调,这些细节的探讨对于追求古朴韵味的写作者来说至关重要。邓先生的校释工作,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探究汉字“骨骼”的尺子。我发现,很多我过去随意处理的笔画交叉点和结构重心,在这本书的引导下,找到了更符合古人笔意的处理方式。这不光是知识的增加,更像是一种审美上的升级。它让我不再满足于表面的模仿,而是开始追求内在的逻辑统一,使得我的临摹和创作在“有根有据”的基础上,更具生命力。
评分这部校释集最大的魅力,在于它体现了一种对文献尊重与批判并存的治学态度。它不是孤立地讨论部首的字形,而是将其置于整个汉字发展史的宏大背景下去考察。作者在引用前人成果时,总是非常审慎,既肯定了前人的努力,又犀利地指出了其局限性,这种坦诚的态度让人感到由衷的钦佩。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多音、多形或隶变过程中产生模糊的部首处理得尤其出色,常常能看到作者根据古籍版本异文进行的细致比对,这种“版本学”的介入,极大地增强了校释的可靠性和深度。对于想深入研究《说文解字》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必备的“导航仪”。它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你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字书中穿行,指明哪些是需要警惕的讹误,哪些是值得深究的演变脉络。它构建的是一套严密的推理体系,而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砌,读来让人信服。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关于部首校释的参考书,在某些章节的叙述上,展现出一种近乎“古奥”的学术气质,这对于习惯了现代快节奏阅读的读者来说,或许会构成一个小小的挑战。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消磨时间的读物,而是需要静心研读、时常停下来思考的“硬核”之作。我记得有几处关于偏旁部件的演变,涉及到先秦古文字形与隶变之间的过渡,作者的论述逻辑链条非常长,中间夹杂着大量专业术语的运用,如果不经常接触相关领域的专业文献,初次阅读时确实需要反复咀嚼。然而,一旦跨过了最初的门槛,你会发现其深邃之处。它提供了一种“俯视”的角度,让你能清晰地看到隶定和楷化过程中,文字结构是如何被规范和固化的。这种校释工作绝非简单的“勘误”,而是一种对文字形体的“重构”,作者的功力就在于他能够精准地指出历代注疏中的偏差,并用更扎实的一手资料来支撑自己的判断。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的书,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自己学识的增长而有新的感悟,就像剥开洋葱,发现更核心的本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