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衲本旧五代史 9787501354122

百衲本旧五代史 978750135412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薛居正等 著
图书标签:
  • 五代史
  • 史学
  • 历史
  • 古籍
  • 百衲本
  • 宋刻本
  • 珍本
  • 史料
  • 中国历史
  • 断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54122
商品编码:29814096932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09-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百衲本旧五代史 作者 薛居正等
定价 200.00元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 9787501354122 出版日期 2014-09-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旧五代史》是中国史学史上一部极为重要的断代史著作,由宋太祖敕命,集全国之力,于宋开宝七年(974年)成书,旨在继承前代史官的传统,为五代十国这一混乱分裂却又承上启下的历史时期留下信史。这部巨著的编纂,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记录,更是对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一次深刻反思与总结。 编纂背景与历史价值 五代时期(907年—960年),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更迭,同时北方及南方还存在着十国割据的局面。这是一个政治动荡、战乱频仍、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混乱之中,孕育着新的政治格局,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宋初统治者深感编纂一部完整、可信的五代史的紧迫性。一方面,这是宣示新朝合法性,强调统一正统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总结五代的兴衰经验,可以为宋朝的治国理政提供深刻的历史借鉴。因此,宋太祖赵匡胤亲自下令,组织了以薛居正为主编,集多位史学家、文学家、官员共同参与的庞大编纂团队,历时数年,终于完成了这部鸿篇巨制。 《旧五代史》的编纂,继承了《史记》、《汉书》等“前四史”的体例,分为本纪、志、列传等部分,内容涵盖了五代十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尤其对各朝代的兴衰原因、重要人物的功过是非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和评价。其价值在于: 1. 填补历史空白,奠定五代史研究基础:《旧五代史》是现存唯一一部记述五代历史的官方史书,弥补了唐末宋初历史的断层。在此之前,关于五代历史的记载零散而不系统,这部书的问世,为后世研究五代历史提供了最权威、最系统、最完整的史料。 2. 客观公正的史观:尽管编纂者是宋朝的臣子,但《旧五代史》在叙事上力求客观,避免了过度褒贬,力图展现历史的真实面貌。对于一些争议性的人物和事件,编纂者也尽可能地引用不同来源的材料,进行比较分析,体现了较为成熟的史学思想。 3. 丰富的史料价值:《旧五代史》引用了大量当时已散佚的官方档案、前朝史书、文人笔记、碑刻等珍贵史料,其中许多史料已不复存在,使得《旧五代史》成为研究五代时期历史的不可替代的宝库。例如,对于一些边疆民族的活动、地方政权的运作、社会风俗等方面的记载,尤为珍贵。 4. 重要的文学与思想价值:《旧五代史》中的人物传记,往往笔触生动,刻画细致,展现了许多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命运跌宕,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书中对统治者兴衰的叙述,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哲理和治国之道,对后世统治者产生了重要影响。 内容结构与特点 《旧五代史》全书共150卷,其结构与“前四史”相仿,主要包括: 本纪(30卷):记述五代十国时期各朝皇帝的世系、生平事迹、朝政得失等。例如,后梁纪、后唐纪、后晋纪、后汉纪、后周纪。 志(20卷):涵盖了五代时期的天文、地理、官制、仪仗、兵制、食货、刑法、选举、历、五行等重要方面,是了解当时社会制度和经济状况的重要依据。其中,例如《天文志》、《食货志》、《刑法志》等,都提供了丰富的细节。 列传(100卷):这是《旧五代史》篇幅最长、内容最丰富的部分,记述了五代时期各色人物的生平事迹,包括皇族、大臣、将领、文士、节妇、方伎、叛臣等,力图通过人物的命运来展现时代的变迁。例如,其中有对郭崇韬、冯道、李存勖、石敬瑭等重要历史人物的详细记载,也有对一些鲜为人知的普通人命运的关注。 《旧五代史》的特点鲜明: 1. 史料的浩博与驳杂:由于是集全国之力编纂,征集了大量史料,故内容极为丰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史料的矛盾和考证不足,这也是早期史书的普遍现象。 2. 叙事的直白与朴实:与后世史书相比,《旧五代史》的叙事风格更为直白,语言相对朴实,少有华丽的辞藻,更侧重于事实的陈述。 3. 对“正统”的辨析:《旧五代史》在承认后梁为五代之首的同时,也对其他朝代的正统性进行了辩证的考察,体现了宋朝统治者在历史叙事上的一种策略。 4. 重视人物的塑造:列传部分通过对人物事迹的生动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命运跌宕的历史形象,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历史地位与影响 《旧五代史》作为中国官方正史“二十五史”中的一部,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五代十国时期研究的基石,其严谨的编纂体例、丰富的史料价值、客观的史学态度,都为后世的史学著作树立了典范。 然而,《旧五代史》在流传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些坎坷。北宋末年,大量珍贵古籍毁于战乱,其中也包括《旧五代史》的一部分。到了南宋,仅存74卷。直到明代,才根据零散的抄本校勘、增补,恢复了150卷的规模。清代史学家又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考订和校勘,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版本。 尽管历经磨难,但《旧五代史》依然是研究五代十国这一复杂历史时期的必不可少的文献。它为我们揭示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人物的爱恨情仇,民族的融合与冲突,以及社会的发展与演变。通过阅读《旧五代史》,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历史气息,从中汲取宝贵的智慧和经验。这部史书,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将永载史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典雅的气质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久远的年代。纸张的触感也特别好,不是那种廉价的光滑感,而是带着一种温润的质地,让人忍不住想多翻阅几页。我一直对那个风云变幻的五代十国时期充满好奇,总觉得那段历史充满了戏剧性和悲怆感,而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似乎就想传达出这种复杂的情绪。内页的排版也做得非常用心,字迹清晰,间距适中,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看得出来,出版社在制作这套书的时候是下了大功夫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对历史文献的敬畏之心。对于一个真心想沉浸在历史氛围中的读者来说,光是捧着这本书,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能让我的书架增色不少。我期待着翻开它,去探寻那段被厚重历史烟尘所覆盖的真实面貌。

评分

从学术价值的角度来看,这部史书的考据工作无疑是相当扎实的。在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作者频繁地引用和对比了多种一手史料,这使得书中的论断极具说服力。对于一些存在争议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评价,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严谨,他会清晰地呈现不同记载之间的差异,然后给出自己的审慎判断,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这对于一个追求历史真相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我甚至发现了一些我过去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时未曾注意到的细节和史料佐证,这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五代史整体图景的理解。尤其是在梳理错综复杂的宗室关系和政权更迭脉络时,清晰的逻辑和详实的注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使得那些看似混乱的历史时间线变得井井有条,不再令人望而却步。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参阅的参考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醇厚典雅型的,读起来韵味十足。它不像现代白话文那样直白易懂,而是保留了那个时代史书特有的文言美感,但又不像某些极端的古籍那样晦涩难懂,达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平衡点。作者用词考究,句式多变,阅读时能明显感受到文字的力量感和历史的厚重感。有时候,我会放慢速度,细细品味某一段描述,感受那种凝练的表达方式如何以极少的文字勾勒出宏大的历史场景。虽然偶尔需要查阅一些生僻词汇,但这反而成了阅读过程中的一种乐趣,仿佛是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沉浸式的语言体验,是现代快餐式阅读所无法给予的,它强迫你慢下来,去体会历史的呼吸和语境,非常适合那些喜爱传统文风的同好。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为精妙。它没有采取那种平铺直叙、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充满了强烈的现场感和人物的立体感。作者在描绘那些重要战役和宫廷权谋时,笔触显得尤为老辣,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刀光剑影下的紧张与不安,或是朝堂之上暗流涌动的算计与猜忌。尤其是一些关键人物的刻画,绝非简单的“好人”或“坏人”标签可以概括,而是展现了他们复杂的人性挣扎和时代的无奈。比如对某个藩镇节度使的描述,既写出了他的勇武和雄才大略,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他晚年的骄奢淫逸与对权力的贪恋。这种多维度的剖析,使得历史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的符号,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个体。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细节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既不矫饰,也不夸张,让读者得以自己去判断和感受历史的重量。

评分

更深层次地讲,这部史书给予我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更是一种对“兴亡交替”这一永恒主题的深刻反思。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断裂期”,政权更迭之快,令人咋舌。阅读这些帝王将相的起落沉浮,我看到了权力是如何腐蚀人心,看到了在乱世之中,忠诚与背叛是如何在瞬间转换角色的。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幽暗与光辉,也让人思考,在历史的洪流面前,个体的努力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每当读到某个开创基业的英雄最终走向悲剧性的结局,总会让人不胜唏嘘,引发对“天命”与“人事”的哲思。这本书以冷静客观的笔调,呈现了历史的无情与必然,让人在叹息之余,也能对当下的世界多一份清醒和警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