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民族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 | 作者 |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
| 定价 | 200.00元 | 出版社 |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
| ISBN | 9787501358007 | 出版日期 | 2016-07-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老实说,我对工具书通常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因为很多时候它们编纂得过于僵硬和冰冷,缺乏人情味。然而,这本目录册在细节的处理上,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学术关怀。我留意到,在一些稀见本的条目下方,编纂者似乎花费了额外的笔墨去描摹其独特的文物属性,这种对“物”的尊重,远超出了单纯的文献学范畴。这让我感受到,背后负责整理的团队,是真正热爱这份工作的专家,他们不仅仅是在“登记”,更是在为这些文献“立传”。对于一个文学史的爱好者而言,了解一部书的物理存在状态,往往能反过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其内容和思想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传播力道。这种细致入微的“考古式”记录,是任何电子数据库都无法完全替代的。
评分从一个普通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可触摸”的历史感。我不是专业的古籍修复师或版本学家,但我对中国古代的文化脉络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这本书,我得以一窥那个庞大而神秘的“民族图书馆”的冰山一角。那些被详细记录下来的书名、作者、甚至仅仅是“某家藏”这样的信息,都像是一条条细小的线索,牵引着我去想象这些古籍在历史长河中经历的风霜。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查阅,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的探索。我不需要完全理解每一条专业术语背后的深层含义,但光是看到这些沉睡的知识被系统地唤醒和记录下来,那种对文化传承的敬意油然而生。这本书让那些高高在上的学术殿堂变得稍微亲近了一点,为普通人打开了一扇好奇的窗户。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与古籍打交道的研究者,我对于工具书的“实用性”要求是非常苛刻的。这本书给我的直观感受是,它在信息的组织和检索效率上做得非常出色。不同于那些仅仅罗列书目名称的简单目录,这里的登记项设计得非常科学和系统化,涉及到版本流传、装帧形制乃至一些细微的批注信息都有所体现。特别是它在分类和索引方面的逻辑构建,即便面对数量庞大的馆藏,也能迅速定位到目标条目,极大地缩短了我前期资料梳理的时间。这种清晰的结构,对于需要进行大规模文献对比和溯源工作的学者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我曾尝试用它来核对几部流传有争议的清代小册子,其精准度和覆盖面的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可以说,它已经成为了我案头上不可或缺的“导航仪”。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考究了,封面那种泛着淡淡古韵的纸张触感,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仿佛捧着一段历史的碎片。内页的排版也极为讲究,字体选择古典而清晰,使得那些繁复的古籍信息在阅读时也不会感到吃力。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那些扉页和章节分隔处的装饰性图文,都像是从古代的抄本里直接复刻出来的,让人在查阅资料的同时,也能享受到一种古典美学的熏陶。虽然我这次主要关注的是它的实用价值,但不得不承认,光是看着它陈列在书架上,就已经是视觉上的一大享受了。它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匠心。这本书的厚度和分量,也让我对其中收录内容的详实程度充满了信心,每次翻开它,都像是打开了一个通往古代知识宝库的秘密入口,让人心生敬畏。
评分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所体现出的宏大叙事与微观考据的完美结合。一方面,它囊括了“民族图书馆”的浩瀚藏量,体现了对中华文化整体面貌的梳理企图,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文化工程。另一方面,当你深入到任何一个具体的条目时,那种对版本差异、收录细节的斤斤计较,又展现了极高的学术严谨性。这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编纂思路,使得这本书既有资格成为图书馆界的重要参考标准,同时也能为特定领域的研究者提供精确的弹药。它不像某些学术成果那样只在象牙塔内流通,它具有一种罕见的“公共性”——它让原本深藏于专业壁垒后的珍贵信息,得以被系统、规范地呈现给更广大的学人。这是一份扎实的、可信赖的知识资产的清点报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