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郡县图志 (唐)李吉甫 撰,贺次君 点校

元和郡县图志 (唐)李吉甫 撰,贺次君 点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李吉甫 撰,贺次君 点校 著
图书标签:
  • 唐代文献
  • 地方志
  • 元和郡县图志
  • 李吉甫
  • 贺次君
  • 历史地理
  • 郡县志
  • 唐朝
  • 古籍
  • 点校本
  • 中国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典则俊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13511
商品编码:2983318355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1983-06-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书名元和郡县图志
作者(唐)李吉甫 撰,贺次君 点校
定价138.00元
ISBN号9787101013511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1983-06-01
版次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开本:大32开重量:1.040
版次:1字数:页码:
  插图

  目录

  内容提要
元和郡图志,是唐朝地理名著,为我现存早又较完整的地方总志。写成于唐宁宗元和八年(公元八二一一年》,因以当代年号为称,并非是元和时实际控制的疆域地志。它的体例,和初唐魏王李泰地志相同,是正史地理志的扩充,但较为简括,在某些方面又于括地志的内容形式,为后来的太平寰宇记等书开创了先例。元和郡县围志,原有图和志共四十卷,又旧录二卷,总四十二卷。它以贞观十三年《公元六三九年》大簿规划的十道为纲领,配合当时的四十七镇,每镇一图一志,分镇记载府、州与属县的等级、户、乡的数目,四至八到的方里,开元、元和的贡赋,以及沿革、山川、盐铁、垦田、军事设施、兵马配备等项。图的部分,在北宋时亡佚了,志的部分,南宋淳熙三年《公元一一七六年》限隘仲刻此书时亦有缺佚,大体上还保持四十二卷之数,宋以后目录亡佚,又缺第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四三一十五三一十六卷,流传下来的只有三十四卷了。因为图已亡佚,故宋陈振孙直主齐绿懈题称为元和郡县志,现传各本仍用旧称,今仍题为元和郡县图志。

  编辑推荐

  作者介绍

  序言

《元和郡县图志》是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上的重要文献,由唐代杜佑于元和年间(806—820)奉敕编纂。此书以郡县为纲,详细记载了当时全国的地理、沿革、疆域、户口、风俗、物产、交通等方方面面,是研究唐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关系等的重要史料。 编纂背景与历程 《元和郡县图志》的编纂,源于唐代中央政府对国家基础信息的系统梳理与掌握的需要。唐朝国力鼎盛,疆域辽阔,地方行政区划层层叠叠,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稳定边疆,发展经济,统治者需要一部详尽、权威的地理志作为参考。 杜佑(735—812),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博学多才,历任朝廷要职,对国家事务有着深刻的了解。在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期间,他受命组织编纂《元和郡县图志》。编纂工作历时数年,杜佑亲自主持,调集了大量人力物力,搜集了散存于各地的地方志、碑记、奏疏、方物表等珍贵史料。他不仅对史料进行整理、考订,还深入了解地方情况,力求内容真实、准确、全面。 《元和郡县图志》的成书,是中国古代地理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地理学从零散的记载走向系统性的整理和研究,为后世的地理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容结构与特色 《元和郡县图志》全书共一百卷,其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全书以“天下”为总纲,然后按照行政区划,从上至下,由大到小,分为道(观察使所辖区)、州、县三级进行记载。 总序(一卷):概述了天下总的地理形势、行政区划的演变、以及编纂此书的缘由和体例。 州县志(九十九卷):这是全书的主体部分,详细记述了全国各道、各州、各县的地理状况。 在记述每个州县时,其内容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理位置与疆域:精确描述了该地区在全国的相对位置,以及其管辖范围的界限、面积大小。 2. 沿革变迁:详细追溯了该地区行政区划的设立、废置、名称的更改等历史沿革,揭示了不同时期该地区的政治地位和管辖权属。 3. 户口与赋役:记录了各地的户数、人口数量,以及征收赋税、徭役的情况,这对于研究当时的经济状况和人口分布具有极高的价值。 4. 物产与经济:详细记载了各地出产的农作物、牲畜、矿产、手工业品等,以及其盛产的特点,反映了各地的经济特色和发展水平。 5. 风俗人情:记述了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语言特点、民间信仰等,是研究唐代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 6. 交通与地理要点:描述了主要的道路、驿站、河流、山脉、关隘等地理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对交通、军事、经济的影响。 7. 官署与建置:记载了各级政府的官署设置、官员品级等。 《元和郡县图志》的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元和郡县图志》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1. 地理学价值: 系统性与全面性:《元和郡县图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级的、系统性的地理总志。它以广阔的视野,全面地描绘了唐代中国的地理面貌,内容之详实,涵盖之广泛,在当时以及后世都是独一无二的。 地理考证:书中对各地的地理位置、山川河流、土壤气候等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考证,为研究中国古代的地理格局、地貌变迁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行政区划研究:通过对各地行政区划的沿革记载,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唐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辖和调整,以及地方行政建置的演变规律。 2. 史学价值: 社会经济史:《元和郡县图志》中关于户口、赋役、物产、经济活动的记载,是研究唐代社会经济史不可或缺的资料。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资源分布、经济结构、商业贸易等。 人口史:各地户口、人口数据的记录,为研究唐代人口的分布、增长、迁移等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民族史与边疆史:《元和郡县图志》中对边疆地区的记载,包括当地的民族构成、风俗习惯、与中原地区的交往等,对于研究唐代的民族关系、边疆开发、对外交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化史:对各地风俗人情的记录,以及对各地特产、工艺的描述,折射出唐代多元的文化面貌和地域特色。 政治史:各地行政区划的变迁、官署设置等,反映了唐代中央集权的运作方式和地方政治格局。 3. 史料价值: 填补史料空白:许多地方志在流传过程中已经失传,《元和郡县图志》引用并保存了其中不少珍贵的材料,起到了“冰箱”作用,为后人研究地方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校勘与辨伪:《元和郡县图志》的编纂过程严谨,对史料的考订也较为认真,对于后人校勘其他史书、辨别史料真伪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元和郡县图志》的编纂体例与方法 《元和郡县图志》的编纂体例,在当时具有开创性,影响深远。其主要特点有: 纲目清晰:以“天下”为总,分道、州、县层层递进,结构严谨,易于查阅。 分门别类:在记述州县时,对地理、沿革、户口、物产等内容进行系统分类,条理清晰,方便比较。 考据详实:编纂者广泛搜集史料,对史料进行辨析、考订,力求准确。例如,对于同一地名的不同说法,会加以考证,并给出自己的判断。 引用广泛:《元和郡县图志》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包括官府档案、地方志、碑刻、奏疏、著作等,体现了其史料的丰富性。 注重实用性:在描述地理信息时,也兼顾了当时的行政、军事、经济等实际需求,如对交通要道、军事要塞的强调。 《元和郡县图志》的流传与影响 《元和郡县图志》问世后,立即受到朝野的重视,被视为国家的重要典籍。虽然在流传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些损毁和散失,但其主体内容得以保存,并经过历代学者的整理、校订、刊行。 对后世地理学的影响:宋代的《太平寰宇记》、明代的《永乐大典》中的地理部分,以及清代的《康熙字典》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元和郡县图志》的影响。它为后世地理学的编纂提供了重要的范本和借鉴。 对史学研究的影响:历代史学家在研究唐代历史时,《元和郡县图志》都是不可或缺的参考书。它为我们了解唐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提供了直观而翔实的材料。 对地方史研究的价值:对于研究特定地区的地方史,尤其是唐代的地方史,《元和郡县图志》中的记载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结论 《元和郡县图志》不仅是一部详尽的地理著作,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料汇编。它以其严谨的体例、翔实的记载、深远的学术价值,在中国古代地理学和史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元和郡县图志》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唐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感受那个辉煌时代的脉搏。它如同一个历史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曾经繁华富庶、幅员辽阔的伟大帝国。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学术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了极为罕见的“切片”。历史的河流是连续的,但要研究某个特定时期的面貌,就需要这样精准的快照。《元和郡县图志》正是元和年间的标准答案。那些对于边防要塞的描述,对于漕运枢纽的记载,对于特定矿产或特产的标注,都成为了后世学者重建经济史、军事史乃至环境史的基石。它反映了唐朝中期在国家治理体系上的成熟和精细化,是研究中晚唐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要参照系。我特别欣赏它对于地理变迁的关注,虽然是以静默的方式记录,但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记载,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河流改道、城市兴衰的无形力量。点校者在注释中对一些关键地理名词的考辨,更是体现了扎实的学问功底,避免了现代人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误读,令人叹服。

评分

不得不说,阅读体验是一种奇妙的心灵穿越。这部书的叙事风格古朴而又不失条理,信息密度极大,却能做到详略得当。它没有现代百科全书式的冰冷罗列,而是带着一股浓郁的“士大夫情怀”和对脚下土地的热爱。当我沉浸其中时,那种历史的颗粒感非常强。想象一下,在那个通讯不便的年代,一位官员如何系统地记录下管辖区域的土壤性质、物产分布,甚至包括民间流传的轶闻趣事。这其中蕴含的,是对国家治理的深刻理解和对黎民生计的关怀。点校本的精良之处在于,它在不破坏原貌的基础上,以现代的清晰版式呈现出来,使得我们这些后世读者能够轻松地进入那个世界,而不会被繁复的古文字所阻碍。它为我们理解“大一统”背景下,地方行政单元是如何运作、地方文化是如何在中央集权下保持其独特性的,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物证据。

评分

这部著作的问世,无疑是历史地理研究领域的一座里程碑。光是翻开书页,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就足以让人心潮澎湃。作者当年走访、搜集资料的艰辛,隔着千年时空都能真切感受到。更值得称道的是点校者的工作,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他们以极为严谨的态度,对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进行了考证和勘误,使得这部文献的准确性和可读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化身为一名古代的旅人,跟随李吉甫的笔触,一步步丈量着大唐元和年间的郡县版图。那种对地方风物的细致描摹,对山川河流的精准记录,都体现了极高的文献价值。它不仅仅是一部地理志,更是一幅生动的社会风俗画卷,透过这些地名、物产的变迁,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社会肌理和文化脉络。对于任何一位对唐代历史、地方志乃至古代测绘学感兴趣的同好而言,这都是案头必备的珍本。它的价值,绝非仅凭几句赞美之词可以道尽。

评分

初次接触这类志书,可能会觉得内容过于庞杂,但细读之后,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独特的韵律美。它不像史传那样注重人物的跌宕起伏,而是着眼于“恒久不变”的地域骨架。这种对空间的执着,构建了一种稳定而宏大的历史叙事。阅读它时,需要放慢呼吸,想象自己站在高处,俯瞰着那个时代的行政区划网络。特别是那些关于州府城池的描述,往往能勾勒出当时城市的规模和防御体系,充满了历史的想象空间。那些关于物产的记录,也充满了烟火气,让人好奇当时的物价几何,百姓的日常饮食是何等风貌。这种由“形”(地理结构)及“实”(物质文化)的推演过程,比纯粹的政治史阅读更具探索乐趣和参与感,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细节,是那种需要反复咀嚼的耐读型经典。

评分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体现了盛唐气象下,知识分子严谨求实精神的典范之作。它不追求文采的华丽,而是力求记录的详实与准确,这种朴素的科学精神在古代文献中尤为可贵。对于现代研究者来说,它不仅仅是一本参考资料,更是一种研究方法的启示录——即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田野调查(尽管是古代的田野调查)来构建一个时代的宏观图景。点校者团队的努力使得这部珍贵的文献得以“重见天日”,并以一种更易于理解的方式传承下去,功德无量。它让我们有机会绕过后世的层层解读,直接触摸到那个时代最原始的地理信息脉络,那种清晰而有力的历史回响,是任何后来的史书都无法替代的。它值得被置于书架上最显眼的位置,时时翻阅,汲取养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