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春秋纂言
定价:158.00元
作者:韩格平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3032112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为元代古籍集成:经部;春秋类之一,作者为元代经学家吴澄。《春秋纂言》采摭诸家有关《春秋》一书之传注,并间或以自己的观点加以阐述。全书所采经文以《左传》为主,《公羊传》、《毂梁传》之异文标注于下。每年以大衍历著其月大或月小,而推明经文所书日之干支为月之某日。所采诸家传说,陆淳、赵匡、杜预、张洽、高闶诸人为*多。凡先采旧说,后著己说者,用“澄曰”二字为别;而经文之下紧接已说者,则略而无别。书成以后,多得时人好评。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是在一个略显喧嚣的午后开始阅读这本巨著的,原以为自己只能浅尝辄止,但很快,作者的语言风格就如同一股清泉,涤荡了周遭的浮躁。他的文字有一种古典的韵律美,辞藻的运用精炼到位,绝无半点冗余,却又在关键时刻爆发出强烈的抒情色彩。尤其是在叙述国家兴衰的转折点时,那种语气的抑扬顿挫,简直像是听一位技艺精湛的说书人在娓娓道来。比如,描述一个昔日强国如何在短短数年间分崩离析,作者用了极其简练的对比手法,将昔日的辉煌与眼前的凄凉并置,那种强烈的反差,带来的冲击力远超冗长的细节描述。这种文学性的表达,让冰冷的历史事件瞬间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强烈的感染力。我甚至能感受到文字背后作者深深的叹息和对逝去文明的痛惜。对于追求阅读美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值得反复品味的艺术品。
评分这部作品的学术深度令人印象深刻,它绝非坊间流行的“快餐式”历史读物。作者显然在浩如烟海的竹简和碑刻中浸淫多年,其考据之严谨,令人叹服。我关注了其中关于“会盟制度”变迁的章节,作者不仅梳理了历次重要会盟的时间地点和参与者,更重要的是,他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来解释这种制度如何从维护均势的工具,异化为大国强权政治的遮羞布。书中对于不同学派对同一史实的解释进行了梳理和批判性分析,显示出极高的学术担当和公正立场。他没有简单地采信主流观点,而是通过交叉比对不同的史料残片,试图重构出最接近真相的图景。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学习和思考的状态,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每次读到作者提出一个新颖的见解时,我都会忍不住翻阅后记和注释,去探寻他背后的学术脉络,这无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质量和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书脊泛着淡淡的古朴光泽,初翻开来,那墨香仿佛能将人瞬间拉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原以为这是一本沉闷的历史论著,没想到,作者的笔触如同高明的画师,寥寥数笔便勾勒出诸侯争霸的宏大画卷。最让我着迷的是对个体命运的细腻描摹。比如,在描述某次决定性的战役时,书中的叙述者并非一味堆砌兵力部署和战略布局,而是将笔锋转向了战壕中那个年轻士兵的眼神,他的恐惧、他的渴望,以及他对家乡妻儿的思念。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情味。读罢此段,我仿佛能听见那金戈铁马之声,感受到那刀光剑影中的人性挣扎与光辉。它不仅仅是关于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关于那个时代人们如何在残酷的现实中坚守信念的深刻探讨。全书的行文流畅自然,引经据典却不显晦涩,即便是对那段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思路,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触动,或许在于它对“历史宿命感”的探讨。作者并没有将那个时代的政治斗争简单归结为几个英雄人物的智力博弈,而是着眼于一种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矛盾。他成功地揭示了,在生产力相对停滞、信息传播缓慢的背景下,精英阶层与底层民众之间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必然悲剧。书中多次强调,即便有贤人出现,试图扭转乾坤,但面对巨大的时代惯性和制度的僵化,往往也是有心无力。这种“无力感”并非消极的宿命论,而是一种清醒的认知:历史的车轮一旦启动,其惯性往往超乎个体所能控制。这种对宏大历史规律的把握,使得全书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郁和沉思的基调。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位洞悉世情的老者对话,他不会给你廉价的希望,只会冷静地展示世界的运行法则。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变局、理解复杂人世的深刻视角,让人在叹息之余,更加珍惜当下的每一个微小进步。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不像传统史书那样刻板地按时间轴铺陈,而是采用了类似“主题拼图”的编排方式。每一章节仿佛都是一个独立却又紧密关联的文化切片。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礼乐崩坏”那一章的论述。作者没有流于表面地批判“礼”的衰落,而是深入挖掘了在社会结构剧烈变动下,传统道德体系如何被新的权力逻辑所侵蚀和重构的过程。他引用了大量当时士人的私人信札和私学著作,这些一手或近一手资料的引入,使得论证的说服力大大增强。读到这里,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细细回味那些关于“道义”与“权谋”的交锋。书中的观点犀利而富有洞察力,它迫使我重新审视我们今日所秉持的许多“常识”,思考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和扭曲。这种颠覆性的阅读体验,让人拍案叫绝,也让人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